古戏台的震撼

古戏台的震撼

古戏台的震撼

时间:2006-12-27 10:37:00 来源:孙振华 《雕塑》

资讯 >古戏台的震撼

陈志光(中)与丹麦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左二)等人合影
陈志光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在《古戏台》上

编者按:陈志光的不锈钢雕塑新作《古戏台》又一次震撼了人们的视觉!并且这一次不仅仅是视觉,还有听觉和嗅觉。这座在第二届宋庄艺术节里隆重登场的高780cm、长宽各700cm的《古戏台》,流淌着咿呀传唱的古老戏曲,充溢着时空置换的迷醉,在烟雾氤氲里放肆地扩张着冰冷的、温暖的、苍凉的、骄傲的、历史的、现代的气息……并且一如既往地充满陈志光作品的特性——矛盾、侵略性和隐隐的危险。      我们有理由来追踪这些“气味”。从蝴蝶系列、蚂蚁系列、拴马桩系列直至《古戏台》,陈志光对生命本体的追问渐渐演化为对历史的玩味。在传统与当代艺术混战交融的今日,他的作品闪现着独特的个性,也充分体现出对这种交融的探索。我们必将持续地关注这样的艺术家,关注他们的出色表现!   陈志光属于特立独行、不按规矩出牌的那种人。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当你看到他的某种作品的时候,你很难预测他的下一个会是什么。   他最早的雕塑作品是那批蚂蚁,说明了他起步时的低姿态。蚂蚁们表达了作者那种对微小、琐屑的关注。一种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微小生物,一旦获得超常尺度的放大,会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明晃晃的不锈钢,仍然掩饰不住他肆意逆反的念头和一种近乎恶作剧的心理。大家知道,由于在城市雕塑中的滥用,不锈钢成为一种危险的,不被看好的雕塑材料,而陈志光由此开始,一直乐此不疲地采用不锈钢材料,特别是采用镜面的效果,这似乎带有一种刻意挑战的意味。   那群不锈钢的大蚂蚁参加了一些重要的展览以后,在2005年的上海“雕塑百年”的展览中,一批不锈钢锻造的演奏古乐的古装女子出现了。由动物向人物,特别是古装人物的转化,增强了陈志光作品的人文性。现代的材料和古装的人物,二者形成极大反差;作品的趣味也由蚂蚁的那种波普式的好玩,转向了具有历史感的内容。   2006年10月,陈志光精心制作的“古戏台”在宋庄隆重登场,动物、人物都消失了,只有“物”还存在。这又是一个意想不到,古戏台的出现标志着陈志光创作的一个转折。如果说,他前面的那些作品还有试探、过渡的性质。古戏台让他在材料、观念以及他个人的经历、趣味之间找到了一种对应关系,同时,他的作品也因此更加充满了厚度。 古戏台让人有震撼的感觉。   首先是复制的力量,它让人们产生对近乎是无所不能的复制技术的可怕的感觉。在一个技术的、充满了工具理性的时代,复制的力量成为一种可触可摸、既真实又虚假的现实。对一个真实的古建筑用不锈钢材料进行原样复制,代表了作者内心的那种孤注一掷的狂热和做到极致的凶狠。   面对这个巨大的让人震撼的金属复制品,人们会产生一种相当复杂的感受:它是真实的,又是怪异的;作为现实的物质材料,它离我们如此之近;作为材料转化所产生的离间效果,又让我们感觉它是如此之远和令人恍惚迷离……   震撼当然也来自细节,它的每一个细部,因为经过精心的锻造而变得丰富,这些带有历史体温和现场感的细节,一旦经过材料的转化,又变得冷冰冰的,它又让你断然抛弃关于回望历史时的那种怀古的幽情和感伤,去直面眼前不带任何表情的材料理性。   然而,它真的就是一个仿古的,经过了材料转化的戏台。它的尺度关系和游离于原型和仿制品之间的关系一经成立,它真的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又是旧的;技术的,又是历史的”特殊场景,它可以通过容纳真实演员的表演,延续它的历史,让历史和现实、模型和复制、生活和艺术、真实和虚构等等在这里获得重新编码,并产生种种的想象空间和阐释的可能。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总是这样的,它要面对许多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问题;但是它的切入方式却不是非此即彼那样的简单和一目了然。一个历经沧桑的古戏台为我们敞开了它存在的意义;选择现代材料对古戏台进行复制出来的金属古戏台,又赋予了它一层意义;而复制后的金属古戏台面对当代生活的延伸,使它不同于其他的雕塑作品,它成为一个奇特的存在。它是可以进入的,可以表演的,它在亦真亦幻中满足我们对于历史的想象。   然而,它终究只是一个虚拟的“古戏台”,一个让我们震撼的“古戏台”。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