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逛卓克
官方微信
登录
|
注册
新闻频道
艺术家
艺术家
新闻
首页
新闻频道
艺术家
拍卖频道
展览频道
艺店
艺题
艺校
艺频
艺档
资讯
拍卖
展览
收藏
书画
名家
市场
摄影
评论
访谈
艺校
视频
新闻频道
首页
新闻频道
艺术家
拍卖频道
展览频道
艺店
艺题
艺校
艺频
艺档
资讯
拍卖
展览
收藏
书画
名家
市场
摄影
评论
访谈
艺校
视频
大英博物馆珍品现故宫
大英博物馆珍品现故宫
大英博物馆珍品现故宫
时间:2007-03-09 08:56:00
来源:北京日报
市场
>大英博物馆珍品现故宫
《乾坤生意图》(局部)
黄亚东肖像
阿诺和格林茶叶店广告单
依现场者回忆完成的《乾隆皇帝驾临承德》
时隔一年,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再一次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和上一次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不同,大英博物馆这一次带来了馆藏的中国文物。只不过,这场名为《英国与世界》的展览上所展出的文物被巧妙地限定在1714年到1830年之间。所以,1840年以后流失海外、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我们依然无缘得见。 展览上,中国文物或与中国有关的文物被集中在“英国与中国”展区。文物数量不多,倒也见证了中英两国政府的第一次交往,见证了二三百年前盛行于英国上流社会的“中国风”。 最早收藏的 中国画讽喻朝政 1797年,英国人收藏了第一件中国文物——元代画家谢楚芳1321年所绘《乾坤生意图》。作为首次归国“省亲”,这幅珍贵画作成为展览中最闪亮的一件作品。据说它还被大英博物馆列为最珍贵的10件馆藏文物之一。 这幅长8360毫米、宽280毫米的设色绢本画卷题有“乾坤生意图”,画面上各类花草盛开,其间穿插多种昆虫求生景象,比如蜻蜓捉蝇、螳螂捕蝉等。虽存世久远,但作品依然颜色鲜艳,精美细致,保存完好。 如今,我们可以从画卷上的题字和印章了解画的曲折经历。卷尾题字和印章表明此画为谢楚芳所作,日期是至治元年,即1321年;画上有5位同代诗人的卷尾题诗;卷首方印和卷轴外的标签落款为著名收藏家耿嘉祚,这也是画上最晚的汉字印章和书法;画卷封套内的“W.Butler 1797”的署名和日期表明这幅画18世纪末已出现在英国,威廉姆·巴特勒就是最早拥有该画的英国人。 但画卷究竟如何从中国辗转到英国却无从考证。专家推测,很可能是当年中国广东沿海地区频繁的商贸活动的结果。1998年,大英博物馆花了大价钱从私人收藏家手中购得这幅作品。 有意思的是,这幅在英国的中国文物收藏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画作可能有讽喻时政之意,所以好几位当时的文人都在画作上题诗,借以表达不满元朝统治、不愿向外族称臣的心意。其中有这么一首:花间蝴蝶无数足,翩翩只任风前舞。癫狂缭乱无定时,好与轻浮少年伍。可爱蜻蜓款款飞,尤爱玄蝉栖一枝。无求自足两清洁,不比红尘汗浊儿。良工绘此真有意,观之亦可劝世味。世味纷纷似此图,岂特闲中清玩器。 没见过乾隆皇帝 根据谒见人口述画了像 为了配合大英博物馆带来的“马嘎尔尼访华”文物,故宫方面特意拿出13件文物配合展览,足见双方对历史上两国政府首次交往的重视。 1792年,乔治三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派出以马嘎尔尼为首的大使团访问中国,这也是英国政府第一次派遣访华团。 展品中有3幅水彩画,记录着使团在中国的情形,作者是使团的官方画家威廉·亚历山大。1793年9月4日,马嘎尔尼在承德拜见中国皇帝的情景,亚历山大其实并没有亲眼见到,他只是依照现场者的回忆完成了这幅“乾隆皇帝驾临承德”的画作。画面上英国使臣正等待乾隆皇帝的接见。 乾隆皇帝接见时英使的礼节,画面并没有反映,但这个问题在当时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英方坚持使用屈膝礼,但中方坚持要马嘎尔尼行三跪九叩的中国大礼。双方最终达成妥协:在万树园宴乐活动中,英使使用屈膝礼,但在乾隆皇帝正式寿庆活动中,英使行中国大礼。 而对于画家亚历山大来说,礼节倒不是什么烦心事,令他极度失望的是到了长城附近却没能参观。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著名的长城是亿万人劳动的不朽杰作,我本来可以向子孙后辈好好夸耀一番,最终却失之交臂。不过,乾隆皇帝赐给他11匹各色丝绸,许多茶杯,1个瓷杯,1箱烟草,1个绣花荷包和1把扇子,总算是给他的“受伤心灵”带来了一些慰藉。 在这次交往活动中,使团送给乾隆皇帝590多件礼品。而乾隆对使团的赏赐先后多达66次,礼品总共3000多件。但清政府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开放口岸等建议,使马嘎尔尼访华的真正目的落空。 画上这个人 将针灸介绍到英国 大纽扣立领大衣,精致的亚麻饰边领巾;前额的头发有些卷曲,系着丝带的辫子垂在脑后。这幅侧脸人像的衣着、打扮都是18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最流行的,而他的面孔却是中国人。按照展览说明,这个人名叫黄亚东。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他的肖像画缘何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两百余年? 黄亚东到达英国的时间是在1770年前后,这比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还要早20年。所以,黄亚东成了当地稀有的贵客,人们争相拜访他,向他请教有关中国的事情。1775年,爱丁堡《医学与哲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医生安德鲁·邓肯的一篇文章,里面记载了他与黄亚东的一次见面经历:“在一位伦敦绅士满是中国文物的家里,又来了一位地道的中国人——黄亚东,他还带来了一幅裸体人像图,人像的各个部位都标有直线。” 那其实是一张针灸图,安德鲁·邓肯是第一次见到。当时,安德鲁还第一次见到了针灸的痕迹——黄亚东大拇指第一关节上的疤痕,那是针灸治疗头痛时留下的。 而按照中文文献记载,的确有一个中国人曾将一具带有穴位的人体针灸模型头一次带到了英国,时间据传也是在1775年。不过,这个人名叫王阿东,是个商人。这两人名字的发音实在很相近,让人难免产生就是同一个人的想法。但这个事儿,大英博物馆的专家也吃不准。 二三百年前的欧洲盛刮“中国风” 环顾整个展厅,除了土生土长的“中国造”文物外,不少英国本土文物及其它国家的文物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或绘制有龙的形状、或装饰着中国文字。显然,当时的不列颠甚至世界的艺术家、设计师们按照他们的想象,在建筑、绘画、瓷器上留下了“中国趣味”的梦。 “从1714年到1830年之间,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世界新格局也逐渐形成。当时的欧洲十分崇尚中国,认为儒家学说是政府管理的良好模式,皇帝更被认为是哲学家。”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介绍说,欧洲对中国的想象来自中国商品的大量进口以及旅行家们的宣传。“在当时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是一个人间天堂,在那里的人们举止优雅,穿着得体,到处是棕榈树和精致的度假屋。欧洲的园丁们营造出点缀着宝塔和奇花异草的中国花园,商人们则在海上颠簸好几个月千辛万苦到中国,带回丝绸、瓷器和茶叶。” 那时,欧洲生产者和经销商开始竞相摹仿中国的装饰风格。传统中国青花瓶上描绘着梳着高发髻的仕女;伍斯特瓷器厂生产的碗上绘有李白的形象;茶叶最终成了英国的全民饮品,茶商绞尽脑汁在自己的宣传单上添上中国元素……不过,这些展品所谓的“中国特色”却不地道,比如一张阿诺和格林茶叶店广告单上,描绘有类似“东泉”的文字,但细看却发现笔画并不正确。“因为当时的欧洲人并不会写汉字,只是根据形状挑选喜欢的字作为装饰进行描绘。”此次展览中方策展人马继革说。有些展品上描绘的“中国人”和“中国场景”更是离谱,让咱中国人自己看了都认不出来,却也很有趣。RJ172RJ207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