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壮之美

大壮之美

大壮之美

时间:2007-04-09 17:05:00 来源:

名家 >大壮之美

--看姚伯齐《三峡魂》
郎绍君
    姚伯齐以焦墨画三峡,曾引起美术界的关注。新世纪以来,他寂寞探索,以数年之功创作了一件6960X248cm的长卷,题为《三峡魂》。画面从夔门始,终于三峡工程大坝,逶迤蜿蜒,波澜壮阔,气势之雄大。视觉冲击力之强悍,实为少见。  上世纪九十年代,姚伯齐曾创作过以三峡为题的焦墨长卷,尺幅也很长,曾在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展出。该卷突出焦墨本身,即墨色的黑重、用笔的焦枯与力度等,突出对气势的表现,对三峡景观本身的描绘,着笔下多。这一卷仍然重视焦墨表现的凝重与力度,同时也突出了对三峡山形水势和两岸人文景观的描绘。山城 、水坝、大桥、寺庙、屋舍、船舶、林木甚至活跃于其中的人物,晰然可见,但它们又能融于作品的整体,不琐碎,没有“跳”的感觉,以三峡为主题的长卷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只注意具体景观的描绘,忽略了对三峡整体气势的把握,过于琐碎;一是强调了整体气势,又忽略了景观的刻画,变得大而空。《三峡魂》对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一方面气势撼人,一方面可看、耐看。  从另一角度说,焦墨山水只有突出长处,才有存在的价值。其长处在哪里呢?我以为一在它的笔墨特点如焦、重。但一味焦、重会枯燥单调,如何做到枯而能润,重而有韵,像麒派京剧唱腔那样苍浑有味,并不容易。二在它含水少,便于描绘。但如何做到描绘精致而不像写实性素描,保持水墨画的基本特点,也不容易。《三峡魂》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其近景用笔粗而重,突出山体的力量与质量感;远景用笔细、疏而有节奏,强调出山峦的层次、动感与韵律。用笔多变而能统一,富于音乐感,才是焦墨表现的高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说,《三峡魂》有很大突破。  从欣赏层面而言,《三峡魂》不能随手展玩,它的巨大体量,更像纪念性建筑上的壁画,观者只能在一定距离之外观赏看它的景观,感受它的气势。只感到气势却没有“看头”,览无余,或只有具体描绘而缺乏气势的震撼,如观浏览图,都不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趣味,使他们感到心里的满足。内行人欣赏水墨画要口味笔墨意趣,但要求如此巨大的作品表现笔墨趣味是不现实的笔墨意趣的创造受人与作品间尺度关系的限定,笔墨意趣的欣赏也受这一关系的制约。面对范宽《溪山行旅图》,首先扑入眼睑的是包括山势在内的景观,是“远望不离座外”的大山,以及山上、山中、山下的林木、萧寺、溪水和行旅者等等,而不是它的笔墨。它的笔墨首先是刻画形象的手段,远不像《水村图》(赵孟頫)《秋兴八景》(董其昌)一类作品的笔墨那么独立,那么可以单独品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魂》近于以丘壑为第一位的行家画、北宋画,而远于以笔墨意趣为第一位隶家画、南宗文人画。它淡化笔墨而强调对自然与入文景观的描写,与作品的尺度相符,是明智的选择。而且,这样的大画很难收藏在个人家中,只能在大型公众建筑内展示,而作为大众所熟知的题材和主题,既不宜过分抽象空泛,也不宜过分强调高雅的笔墨。总之,我们不能用衡量常见的水墨作品的标准衡量《三峡魂》,才能充分看到它的价值。  画三峡,可以突出水,也可以突出山。《三峡魂》突出的是山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体,沉凝深厚、拙重雄强,真可谓万壑千山铁铸成,使我们联想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进入三峡的江水迂回曲折、循环往复、奔流急湍,与群山恰如形成一动一静,也使山形变得更加伟岸多姿。画家对山与水这个大关系的恰当把握,是此卷在艺术上成功的关键之一。  《三峡魂》的雄强风格,与一般看到烟岚浮翠、韵致优美的山水风格大不相同,但它也是典型的中国画。它的整个结构,它的形神,它的流动、转折、节奏化、时空合一的空间处理,以及它的“四顾俯层巅”的浩大气概,即它的“大壮”之美,从另一角度体现了中国艺术专线。                                               2004年9月11日于红松书屋                                            (郎绍君:著名美术史论家、批评家)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