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看叶宗杰的山水画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看叶宗杰的山水画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看叶宗杰的山水画

时间:2007-05-18 00:00:00 来源:

名家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看叶宗杰的山水画

 陶潜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看叶宗杰的山水画,不由得唤起我对所生活的川西农村的无限眷恋,总让我在这个喧嚣纷扰的尘世中获得心情的安宁和精神的超脱。这种愉悦是难以言表的,也许是我和他都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交游多年且审美趣味较接近的原因,我一直很喜欢宗杰先生的画。  自王维﹑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产生以来,中国山水画就逐步从五代两宋荆关董巨们的院画体系中逐渐演化出来,至倪瓒﹑徐谓,形成了独立的自我发展系统。山水画在文人画家的眼中已不再是对自然的真实的描摹,成了画家心灵的外化。表现在画法上,已从“三日一树﹑五日一山”的精微刻画转入“逸笔草草﹑遗貌取神”的纵情挥洒。“自然之境”到“心中之境”的过渡,决不仅仅是标志着某个绘画流派的诞生,它所带来的是整个艺术观念的进步,这无疑是中国画发展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事件。  叶宗杰的画属于典型的文人画一路但又有别于以往的文人画和“新文人画”,直到现在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来定义他的画。这并不重要,在他笔下,我们同样看到的是历代传统文人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流连不已的山中茅屋﹑水边草亭﹑湖上轻舟之属,这些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与寥寥数笔的山石短桥﹑红树青嶂相组合,构成与明清以降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一脉相承的文化语境,他对这种语境可谓情有独钟,陶醉不已。缘于天性,人对自然山水的情感是不会因城市文明的进步而消减的,所以叶宗杰先生的山水画不仅仅道出了当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关怀,连成天生活在网络信息当中的人们看来依然有种本能的亲和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把他的画看成是厌倦了纷繁紧张的都市文明的现代人对简单宁静﹑优雅闲适岁月的缅怀和呼唤。  川西地处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带,青衣江从此地蜿蜒流过,这里浅丘巨壑,平川大坝并存,雨量充沛,林木葱茏,可居可游可观之处比比皆是,长期以来经济相对滞后,“风俗简朴,人民厚道,耕读为本”(《雅州府志》)。特殊的地域风貌和历史文化背景塑造了独特的群体性格,具体表现为对山川风物的亲和和依恋,对平常生活的乐观知足,大有羲皇古风。画家所居住城市为青山环抱,推窗可见渔舟荡金﹑野鸟归林,足不出户尽得山林气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得艺术家们有条件得以充分享受自然之美,体悟天人之道。宗杰生于斯﹑长于斯,非常热爱甚至崇拜这片土地,故他的画面总透露出华滋秀丽的地域气息和优游散淡的文人情怀,这一切又与简约的构图,质朴随意的用笔和淡雅讲究的用墨设色相表里,看上去是那么自然纯真,气韵生动,加之画家本人天性孤洁,独往独来,不苟流俗,画中人物多不出三人,或仗策独行,或山中晤谈,或空江放舟,或临流抚琴……,营造出一种清寂野逸的气氛,反映了画家对农耕文明背景下林泉高士生活情形的仰慕,以及现在相当一部分文人知识分子内心深处潜藏的出世之想。艺术贵乎本真,我想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当下很多同类题材的文人画就技法而言无可挑剔,但怎么也打动不了人心的原因。                               李正彬                              原载2004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