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欣赏

谈美术欣赏

谈美术欣赏

时间:2007-07-12 17:08:00 来源:

名家 >谈美术欣赏

欣赏一幅画,也和聆听一首名曲一样,当你感受到它的一首美,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那真是一件赏心乐事。也可以说:“没有艺术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 西方美术名作欣赏 米开朗基罗 《大卫像》(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大卫,在《圣经.旧约》中,是以色列国的一个少年牧童。由于他英勇杀敌,为国建立了奇功,遂成为以色列国的首领。在基督教教规里,是作为爱国的英雄来记述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为使塑像具有象征性,把大卫塑成一个青年壮士的形象。为了使雕像在台座上显得雄伟壮观,有意放大了他的头部和两个胳膊,这样,可以使观者仰视时,感到雕像坚定有力。他的雕像大部分表现健美人体。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特点。 达.芬奇 封建时代的意大利美术只宣扬苦难人生,否定对自然的探索,达.芬奇敢于不顾宗教禁例律,整夜地解剖尸体,研究人体的构造,探索生命的秘密,并促使被中世纪的戒律窒息了达千年之久的绘画与雕塑艺术,朝更科学、更生动的方向发展。 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那含蓄的微笑,引起后世许多富有意义的探讨。认为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从黑暗的神性世界刚刚觉醒起来的意大利人民从这幅画上看到了“人性”的美,画家用这位温柔和悦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他对人及生命的赞颂。他曾说过:“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拉斐尔 《雅典学院》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1483—1520)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代表作品,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最典型的形象反映,就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而言,它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件稀世艺术珍宝中的一件。 这幅画取材于公元4世纪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的逸事。通过追忆那个高度理想的古代黄金时代,借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与它的渊源关系和对它崇尚之情。不过当时柏拉图办的雅典学院是设置在户外的森林中,但拉斐尔却把它移到恢宏的古典建筑里,拉斐尔的意图是想凭借崇高感的古典建筑来营造环境的高贵氛围,以便更有利地来烘托这场古代圣贤盛会的伟大戏剧效果。从画面中央迎面走来的是本画的两个中心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和他的大弟子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这两位大师边走边争论着哲学的重大问题。前者右手指向天空;后者右手俯向大地,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分歧明显地在动作是表现出来。它用艺术形象反映的是哲学争论。 拉斐尔这位专事描绘“圣母”的画家。他的画充分表现出人间母性的爱与美,这是一种反神学的胜利。这一幅《圣母》所体现的美,决不是神圣高贵,而是典雅。这来自画家对生活美的理想。 乔托(意)《犹大之吻》 据《圣经》传说,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犹大,偷偷勾结敌人,以三十块银币为代价出卖了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了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暴露,便提前溜走,并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这幅《犹大之吻》,描绘的是犹大领了手里举着灯笼、火把、兵器的士兵,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冲进客西马尼园拘捕耶酥的情景。犹大走在前头,直奔耶稣跟前,以与耶稣亲吻作为认人的暗号。画面以多人物的复杂场面展开,显现画家之借这一题词表现生活的黑暗面与光明面,表现正直与邪恶之间的尖锐冲突。 莫奈(法)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一种橙黄和淡紫的色彩,微红的天空映照在平静的水面上。海上的细节,是用厚薄不匀、长短不一的色彩笔触组成的:三只小只小船,船上人物依稀可辩,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是的吊车等,水浪轻摇,小船似有缓缓前进的感觉。远处气雾迷漫,景物隐约,色彩交错的粗糙的笔触。 1874年,有二十九位法国画家组成了一个“无名画家协会”,并表明,他们不再坚守库尔贝的原则。他们的第一次画展引起了巴黎画坛的议论。特别是对该派画家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更是议论纷纷,借莫奈这幅画题大肆嘲弄,说他们是一群“印象主义者”对这一戏称,这些画家不仅不介意,并且接过这个称号承认自己的艺术是倾向于表现客观事物:“印象”的。从此,“印象派”这个称号便在画坛上确立了。莫奈这幅“日出.印象”,就成了这一画派的标志了。 塞尚 塞尚(1839—1906)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埃克斯小镇,父亲是当地富商。青年时代到巴黎得以在卢浮宫中向名作学习,结识了马奈、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曾与毕沙罗住在翁费勒,画了不少外光风景,受到印象派很大影响。但他的作风与想法已经显现。通常是静物、风景、肖像,反复地、长时间地观察与描绘,从中心点,即离眼睛最近的“焦点”依次做几何形推移,称为“写生的构成”的实现。这便是他最独特之点。万得里说:“塞尚的性格和作品中,并没有什么颓废的、抽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东西;有的只是一种禀赋的、不屈不扰的艺术的意志力。”塞尚没有弟子,没有流派,只有对后代巨大的影响。 凡高 凡高(1853—1899)生于荷南的津特尔特。他短短的一生是在贫困与病魔中度过的,曾两次进入精神病院。早期作品受米莱等现实主义画家影响,后来的作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火焰般的笔触、强烈的色彩,却蕴涵着深刻的痛苦与悲伤。早年他曾上过神学院,又曾在矿山生活过,当过牧师。他对穷苦人有一种深刻的悲悯。然而他总是孤独的,只有弟弟泰奥理解和支持他,并将他安排在法国南方阿文勒去居住。他的大量作品就是在那里创作的。他37岁时在痛苦中自杀身亡。他作画时间只有十年,却为人类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高更 高更(1848—1903)巴黎人,童年随家移居秘鲁,在开往南美的船上当过侍者,又当了二年水兵,对那里的异国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做股票商而步入上层社会。30岁始学画,并以此为职业。后因破产,家庭也破裂了,遂于43岁那年远去了南太平洋的塔希堤岛,在那里与土人结婚,并在那里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他那些取材于异国的画充满了奇异神秘的美感,画面富有装饰性,色彩明确强烈。画面的处理是平面性的,已抛弃了印象派的光色空的表现方法,无疑是受了日本浮士会与中国画的影响而倾向东方趣味。 修拉 “新印象主义”的一些画家,主要为当时“以知识代替直觉”的时髦思想所惑,试图 在绘画上采取科学实验的态度。修拉既是这一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幅《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是他的色彩科学实验的典型作品之一。描写的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上一个晴朗的日子,游人聚集在阳光下河滨的树林间休息,他们有的斜卧在草地上,有的在河边垂钓。阳光透过树林,投射在草地上的阴影,被色彩强调的界限分明。赤色、白色的衣服,阳伞和草地散发蒸汽般的黄色,彼此色点交错呼应,产生装饰地毯的效果。画上的人物画的很可笑,一个个看不清面孔和五官,连轮廓本身都被小圆点变得模糊不清,所有事物都是影影绰绰的感觉。有人把这种画法称作“色点分割法”,修拉也称自己是“分割主义”,后人则称这一画法为“点彩派”。 达维特(法)《马拉之死》 达维特被称为“法兰西民族的爱国者,他的智慧曾经使革命提前到来”的画家。达维特完成了一幅他一生中意义最大的肖像性历史画《马拉之死》。马拉是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有是该党舆论喉舌《人民之声》报的主要人,1793年7月13日,被右翼的吉伦特党派遣的女保皇分子夏绿蒂.科尔兑所谋害。马拉为了革命工作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一身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浸在浴缸里水疗,因公务繁忙,他常常一面治疗,一面处理公务或写作。阴谋分子以向马拉申请困难救济为名,趁机潜入马拉的浴间,将他杀死在浴缸里。马拉被害,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国民会议召集大会,有人对此事发表了激烈的演说,并高声呼叫:“达维特,你在那里?现在你应该画一画!”“拿起你的画笔,为马拉报仇。要让敌人看到了马拉被刺的情景而发抖,这是人民的要求!”在场的达维特满怀激情地响应;“对,我一定画一幅!”三个月后,肖像即告完成,这是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的一幅杰作。在这幅画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凶手已逃遁,她的匕首抛在地上,鲜血正从马拉的胸口流出来。他的左手仍旧紧紧握着凶手科尔兑递给他的一纸便签,上面清晰地写着: 1793年7月13日 马丽.安娜.夏绿蒂.科尔兑,致公民马拉: 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 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们》(1906—1907)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起点。这幅杰作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打破了传统透视的镜子,创造了一种异质空间,使不同视点同时观看对象成为可能。这幅画虽包含了立体主义的风格因素,但严格地说,它还不是一幅立体主义的绘画。 立体主义的起因是两个年轻画家毕加索和布拉克对塞尚画中发现的某些实验加以理性的研究。把对绘画空间和形式的革新推向了合乎逻辑的结果。至此空间已真正成为绘画的一个组成要素,给空间以同样的色彩、肌理、实体感,如同物质一样,是充实的实体。1908年夏天,布拉克和毕加索开始以风景画来探索自然外貌背后的几何形式,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树林》画中规则的自然形式如此显眼,以致批评家路易斯.沃克塞勤,把这种风景画描述为“小立方体”组成立体主义由此得名。 立体主义主要特征是,打散形体,再接几何图形将它们重新组合于画面上。因此,通常把这个时间的立体主义称为“分析立体主义”。分析立体主义所用的手法是,把客观物体分解为抽象或半抽象的形状,然后把这些形状重新政合起来。这种组合起来的抽象形式与原来的物体仍有联系。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