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僕巢随笔
墨僕巢随笔
墨僕巢随笔
时间:2007-08-14 00:00:00 来源:
名家
>墨僕巢随笔
文/赵规划
·中和平淡是一种心境,中国文人的人生哲学最讲究的是一个“境”字。“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一种安详之境,“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是一种超脱之境。境界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永远追求,无求无期是自然态势的真实表露。艺术需要真诚,只有到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中修炼自己,滌荡浮躁,去关照自己的笔墨人生,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心手合一”的最佳境界。
·艺术需要个性。个性化是绘画风格的主要构成因素,但不能刻意地追求个性,越求越不真,欲速则不达。风格是自然天成,是不断否定和不断反思的结果,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彰显。风格置于共性之中,从共性汲取养料,共性容纳得月多,艺术的个性才能越发突出,才能凸显他的价值。艺术的个性化,更应溶入艺术含量,在风格的高品相上做女里,否则,个性化既无艺术境界,也无生命力。
·一幅好画体现出更多的思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画家画外之功尤为重要,传统文人绘画十分强调“画外功夫”的修养。画家要学识渊博,触及领域要广泛,金石、书法、美学、史论、画理等不可缺少,只有博采众长、择善而从,才能专心致力、别开生面。黄宾虹先生说:“只博不专,难于有成;只专不博,学则不通。要先博而后约,博约结合,才能使学识融会贯通,有所成就。”
·宇宙间万象畢陈,事物之美不分宏观微观,各具特色。画作分量不在于尺幅大小,大画看气势,以笔墨酣畅为上;小画看情趣,以笔墨精妙为佳。大则蕴力以内,小则张力于外;大画宜名山大川,小画宜小桥流水。以大见下大谓之气象张扬,以小见小谓之笔墨精致。神妙之笔果于毫端乃妙于心手相通。凡得力度之作品其小也大,凡失力度之作品其大也小。
·美是形形色色的,是多样的。美是自然的,美也是创造的,对美的定义众说不一。去伪留真,古人能传留下来的都是美的。对于美有人曾经这样描述:“中和美,激励也是没,似与不似之间是美,似于不似也是美;似曲且直是美,曲与直也是美;似圆且方是美,圆与方也是美;柔中带刚是美,柔与刚也是美;月亮美,太阳也美;含蓄美,张扬也是美;写是美,泼与灑也是美……”美处处存在,时时存在。当然,由于个人的学识、修养、观点、认识不同,对美的理解也不相同,对美的观念和价值也不同。
·做一个中国画家,首先要确立传承观念,传承是一种责任,传承是一种信仰。中国画的形成,走过数千年历程,是一代又一代致力于研习中国绘画的画家的传承和发展着的,古今脉络项链,笔墨气息贯通。传承需要真诚,传承是无私的,是非功利性的,传古人之“理”,传宇宙之“道”,传时代之“神”。
·“笔墨当随时代”(清代石涛语),笔墨还要超越时代,时代变了,思想变了,观念变了,笔墨不能不变。做一名画家,就要必须承载传统和当代文化双重压力,创造一种状态。
·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五千年历史孕育出一个灿烂的民族画种——中国画。中国画自成体系,极具个性,奥妙非凡,生生不息。中国画家有着极强的地域观和文化观,在接纳外来文化吸收的同时,绝不改变和丢掉自己民族文化,相反,还要通过消化和吸收,更加确立自我,保持自尊和自立,丰富和完美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民族的、优秀的、蓬勃向上的,才是世界的。
·“不与人同”(黄宾虹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呈多元趋势,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虽然从材料到观念都在更新,但彼此相互间的影子隐约可见。很难彻底跳出笔墨与形式的圈子。“不与人同”是个性语言遵循法则,是画家自我感情的暴露与宣泄,自我意识的表达与伸张,是画家的修养、学识、状态境界、独立性等折射在作品中的真实体现。
·“不与人同”就是不与古人同,不与今人同,不与洋人同,不与自己同,艺术只有“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不与人同”,才能有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我欣赏笔墨至上的观念,崇尚艺术性、绘画性的原则,追求中国画中的文化内涵,从主观上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去表达主观情感的真实性,
·做一个山水画家,不是要照搬真山真水,而是要借助对真山真水的观察和理解,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创造属于自己心中的山水。山水画源于自然,山水画家接受自然的恩惠越多,灵感就越多。一个山水画家的形成,是不断地到自然中吸取营养、激发感情,接受大自然给你的视觉上、心理上的印象和感觉的结果。捕捉大自然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地貌的变化,化自然之山水,描吾心中之山水。
·道家创始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还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国山水画是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意境也是中国画的灵魂。山水画艺术不是对自然简单的复制和照搬,而是画家通过感情认识对自然“心领神会”,再通过构思取舍,运用笔墨技巧,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法则,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浑然一体,才能有物我相融的艺术作品。
·我很关注和赞同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现实主义的中国绘画是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性。现实主义是永恒的,是经久不衰的,它象一棵不朽的参天大树,茁壮成长,各种怪誕离奇的绘画流派和所谓的其它什么主义的画风,都好比是这棵大树上一个个树叉,有的被修剪,有的自然枯死,有的……。
·传统是前人留下的好思想,好技能,好经验。传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 ,也是现代人认可后留给后人的。传统是传承给后人的法则,形成传统是千千万万个画家共同的结晶和智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流传至今的都是经历几千年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瑰宝。画家石鲁说的好:“传统就是一代一代创造出来的,传到今天就叫传统。你如果创造的好,传下去就是传统。”
·画画是痛苦的,因为它是一种追求,有追求必然有痛苦,没有思想的人很少有痛苦。痛苦是让我们大徹大悟的灵丹妙药,真正认识了痛苦便会感谢痛苦。我正是愿意承受这种痛苦之人。
·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画画本身是一种过程,过程能产生动力和梦想,梦想是成功的过程,要学会享受过程,从过程中找到愉悦的快感,我主张在这种过程中真情地投入。
·中国历代画家都以崇尚人品为上,人品不高,何谈画品。独立的人格,能创造独特的艺术。为艺者贵独立性情,不趋时附尚,先学会做人,后学会画画。
·中国画是为不同人群观赏的中国艺术,中国画家是由各种类型组成的群体。不同层次的画家为不同层次的观赏者服务。如传统的、现代的、媚俗的、高贵的、抽象的、具象的、民间的、雅逸的等等。好的 艺术是曲高和寡,真正的画家任何时候都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不要被需求所困,更不能沦为商人的帮凶。画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职业和道德底线,树立起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山水画区别于其它表现形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是山水画构生的一大关键,缺少了“意境”,就缺少了山水画的灵性。一个成功的山水画家,是制造“意境”的高手,意境是绘画的灵魂,意境决定形式,只有意境化的形式,才是艺术。
·好画家是制造矛盾的高手,也是解决矛盾的高手。
·激情是创作的动力,麻木不仁,笔墨也无精神。
·一幅优秀的作品,是一个完美的组合,疏与密,大与小,干与湿,浓与淡,黑与白,远与近,天与地,山与水……
·学画山水就不受前人所困,要舍短取菁,自出手眼,别开生面。画好山水,不但要学会观察自然之变化,达到饱览千山,胸藏五岳,还要熟练地运用好笔法、墨法和章法,掌握泼墨、积墨、焦墨等技巧,同时还要善于恰当地用好宿破墨、水墨交融,从而达到意想之效果。
·新是艺术的生命,创新的关键是要认识传统,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是辨证的,没有传统就谈不上创新,前人的创新就成了今日的传统,今日的创新也有可能会成为明日传统。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笔墨与史偕行,笔墨当随时代,笔墨还要超越时代,艺术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又成为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没有时代精神,没有创新勇气,中国画将成为永远的过去。
·画家不能埋头苦干,最重要的是找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种语言经过加工、取舍、强化,保留和凸显鲜明的个人特色,才能实现你的存在价值和真正艺术生命上的意义。
·沙士比亚曾说:“你越追随荣誉,你离它就越远。”被称得上普通的画“家”,已经很不容易。画家不能理解为一般画画的,能称得上“家”的人,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条件,如天赋、才情、个性、成就等等。如果要想达到知名的、著名的、大师级的,那就更难了。成功的画家的背后不只是伴随着荣誉,同时也伴随着痛苦。追求是痛苦的,不顾承受痛苦的人,荣誉就越来越远。每个画者都要明确这一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也不要被“荣誉“压得喘不过气来,平平淡淡才是在很,千千万万个画家能留在美术史的只是那几个人,我们都是那几个人的陪葬品。
·天才、智慧、悟性是一个画家成功的 先决条件,但勤奋也是不能缺少的。“有数量,才有质量“(潘天寿语),致使那些天性、悟性极高的人,也是要做出一定努力的。画画太苦了,不该吃这碗饭的人,千万不要再做无畏的牺牲。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想找和清净之处,逃脱世俗的纠缠,在自由的王国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其实自由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梦想的终极追求,无时无刻都在渴望自由,然而自由并不那么容易,现实中的种种限制象无数条绳索捆绑着,社会的、家庭的、亲朋的、自然的、道德的、法律的等等。画画至用的自由,画家本应在自己的画案前,营造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领地,营造一个“我行我素”、“无法无天”的理想家园。“千古不移”的笔墨法则,同样也是约束。笔法、墨法、章法、皴法、描法、水法等等,处处是法,无法不有,很少有画家能从法的困囿中解脱出来,更难进入大解放、大解脱的自由状态。自由“无我”和“忘我”只能是人们以目中的虚幻和美好愿望。
·对于一个刚刚起步(或者自认为很有成就的)的艺术家,大肆炒作和过分地宣扬,这种表面的泡沫和虚火可能会使之一时名声大噪,但最终会葬送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一个艺术家,最好还是让作品说话,常言道:无声胜有声。时间是公正的、无情的、历史会淘汰一些虚伪的作品,成功完全靠具有魅力的作品,才能获取永恒。
·中国画家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一幅作品,能折射出画家的学识和品位。中国画中包含的学问奥妙无穷,传统国画的本原应是文人画,在成为中国画家之前,必须先成为一个文人,然后再去画画。画家的成功,除去天赋、勤奋、年龄等要素之外,还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谁的文化修养高,谁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理解深刻到位,谁的发展空间就越大,道路就越远。
·笔墨是什么?笔墨是一种物质,它给历代文人骚客提供了一种传达情感、传播文明的载体;笔墨是一种精神,它给历代文人画家设计出种种幻化和美丽的家园;笔墨是一种心象,用自由的方式构造与转换,表达情感和生命意蕴;笔墨又是一种枷锁,死死地束缚着个性的张扬和想象力的施展。笔墨是什么?独立的笔墨又什么都不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笔墨是什么?笔墨又是一种符号,当它真正依附在物象上,才富有鲜活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艺术创作一定要用情感投入。一幅好画,首先要感动自己,只有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一个画家能用一生的情感画出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已足矣。五十年间,给我印象最深的画家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段,用真挚的情感关注民生、关心社会、关爱自然,塑造出一个个震慑魂魄的艺术形象,使人热血升腾、心灵震撼、催人奋进。如石鲁的《转战狭北》、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杜健的《激流勇进》温饱的《四个姑娘》、钱鬆岩的《红岩》、周思聪的《人民的好总理》、陈逸飞的《黄河颂》、陈丹青的《泪水洒满青稞田》、罗中立的《父亲》等等,那些鲜活的形象,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审美视觉的冲击波,历历在目,无法使人忘却。
·现实主义是一种艺术主张,是一种审美理念和人文精神,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品格和精神。我喜欢和遵循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现实主义的中国画仍然是以反映现实为起点,从社会、人生、自然中吸取创作的源泉。在世界艺术的大格局中,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表现出中国艺术特有的意象体系,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浪漫主义的意象造型,展现出中国画面向自然、面向生活的现实品格和现实精神。
·中国画是修养画,是学问画。修养越高,画的境界就越高。学问越深,画的内涵就越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蕴藏着丰厚精妙的文化精神。反之,中国画脱离中国文化这块土壤,则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一个画家必须把画画当作一生一世的学问和修行。
·对于画家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和面貌。独一无二,才赋有他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中国画讲究笔墨功夫,就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不可一日无功”。笔墨语言化的确立和形成,是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变化着的,休正、锤炼、规范,最后建立的相对稳定的笔墨定式。笔墨风格是中国画的精神特征,随着对自然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笔墨的语言个性会更加显露和丰满完善。画家成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路。
·一幅作品,一定要有思想性、艺术性(绘画性),否则,是没有看头的,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笔墨语言的形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笔和墨洒落在纸上就算完成了。笔墨的研究是画家一生的必修课。笔墨不单是通过用笔中的皴、擦、点、染和逆、藏、露、聚、散等表现手法去完成一幅画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画家的高尚艺术品格和修行,创造出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文化内涵,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味追求和审美境界。
·画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样画,要有与众不同的高明之处,要有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物象的慧眼。齐白石“为万蟲写照,为百鸟传神”,画的大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他笔下的花鸟鱼虫极富生活情趣和民间特色,为人民大众架起了艺术与生活的桥梁,他成功了,被誉为是“人民的艺术家”。浙派画家潘天寿用宏篇巨构描绘出一些不为人知,不为人所画的山花野卉,把一叢叢的“花草不在多”置于幽谷之中,拓展出以小见大的美学观和以花卉与山水相融的新图式,使笔墨着中的 草野山花传达出大自然的不息生命,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最后成为一代大家。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