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凿出口、塑造坦途——当代雕塑艺术教学建设思路

雕凿出口、塑造坦途——当代雕塑艺术教学建设思路

雕凿出口、塑造坦途——当代雕塑艺术教学建设思路

时间:2007-09-01 00:00:00 来源:

名家 >雕凿出口、塑造坦途——当代雕塑艺术教学建设思路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陈克
每次的遇到课程讨论“运动”,免不了总要对“传统”二字进行一番“批判”,但是在今天,我们不是要“革”,也不是要风风火火地进行大扫除,更不是挣脱所谓的羁绊。我们不需要激进的态度,而是一种经过冷静的思考与酝酿,是一种文化的更新和追求,利用一些新的经验对原先的教育方式推行吐故纳新的循环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任务在于引导不断壮大的艺术新生力量群体,使其在艺术观念上注入新的灵魂,帮助学生在探索艺术的时空中雕凿出口,从而使追求艺术的路途上不断显露出新的发展空间,达到在现实层面与艺术层面之间自由游走的可能。更多的介入社会文化思潮,探索和实验艺术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各种努力都将是我们雕塑系教学方向在未来的着力点。 一、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艺术教育在面对当代性问题时,也应当保持着与社会艺术交流活动相平行的秩序,引进新的教育方式与创作实践,艺术审美观念的变化将带来不同以往的创作面貌。雕塑系当代雕塑艺术课程的设立,旨在与传统雕塑教育、景观雕塑教育相区分的一个新兴的课程。这个课程的提出和建设,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并且一直延续着的雕塑本科毕业创作中,写实肖像创作与自由创作两方面之间的教学矛盾。早在三年前我曾提出代表雕塑基础教学成绩的写实肖像毕业创作应秉承的原则是“全面、严谨、规范”,而针对毕业创作中的自由创作则是要求“全面、自由、开放”。经过三年毕业创作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这种双创作教学得出的结论是,自由创作仅仅是在传统雕塑创作上增添了一种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学院前卫艺术景观的出现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旧教学大纲指导下的大学本科教育使他们与当代艺术擦肩而过,一向追求自由的他们在被允许“自由”时却茫然不知所措了。学院教育系统以外的艺术形态于他们可谓是“望梅”。传统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是必然的。原因是学生入学考试的标准是传统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传统的,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美术学院的扩大招生而使美术教学理性地趋于素质化、技术化。因此在双创作教学原则中摆脱不了必须要采取的中庸态度,略显荒诞的学院派理想主义艺术观便由此产生。这种折中式的妥协态度在实际教学中不时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使得我们需要思考在未来进行一种教学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 二、建设思路和教学理念 结合雕塑本科四年制改五年制的教学调整,我们将教学思路调整为三个研究方向,即在原来传统雕塑研究方向与景观雕塑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设立了当代雕塑研究方向,慕求给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方向。 1、建设思路 面对折中式的无奈,我们先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观察、发现我们的周围所存在的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转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寻找对社会、对文化一种新的阐释方式。以思维模式的更新,逐渐替换原有的旧规范化了的视觉文化,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观察方位和思考的能力,作为教学建设的前提条件。 雕塑系制定的当代雕塑研究方向,面向完成二、三年级所有必修课和限修课的四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开始专业定向课程学习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始,五年级完成两件毕业创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改进的余地。学生从四年级下学期接受仅半个学期的定向教育,马上就要进入五年级的毕业创作阶段,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有更加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确立工作室教学制度,其次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三个工作室的课程编排必须保持统一规划、相互依托,使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化、系统化地进入到教学过程中。各室安排的阶段性课程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施教规律的前提下,应该按照学时、学分划段、互为穿插、整块化分为原则。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学术发展情况,在三个研究方向工作室和材料实验室间穿插选修,以此增强相互间技术交流和学术互补。这种设置的效果是,学生从三年级就可以开始进入专业定向学习,工作室和学生互相双向选择,教师可根据学生在之前限选课和必修课程中学术倾向的表现进行选择,最终由系学术小组负责协调和确定分配名额。果真如此,即可以消除雕塑专业基础课时不足的顾虑,避免教改深度不足遇到的尴尬,又加强了定向专业教育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2、教学理念 雕塑系当代雕塑课程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现存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享受过程,追问意义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传统雕塑意义外艺术呈现的可能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艺术观念“探索”和材料“创新”上有所突破,能够实现学院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接轨,摆脱近几年来处在矛盾之中的尴尬局面。 我们反对将当代雕塑艺术的课程继续作为技术教育的延续。而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明确的知道,当代艺术家应该如何探索传统意义以外雕塑发展的可能性;揭示材料语言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位置;艺术家怎样寻找关注现象的角度;作品提出问题的必要性以及视觉呈现和展示方式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多种阐释的方式,多种表达的秩序,而使学生达到对主题意涵的具体挖掘和深度思考。 我们一再强调当代雕塑艺术教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力求与传统雕塑艺术以及公共雕塑艺术拉出距离,以一个当代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代社会,对本土文化进行新的理解和整理,配合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热潮相应地做出呼应。 我们希望从当代雕塑艺术教学切入,有计划、有目地的着手建立一个严肃的、比较完整的有关当代雕塑艺术教育的体系,作为一条成长的线索留给未来。本着教育以传统为基础,提炼本土文化为起点,建立学术观点为目标的指导原则,我们针对雕塑系教学的整体配合,努力使教学方式和教学的管理模式变得更为系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完善而服务。 三、 当代雕塑教学的课程设置 1、基础课程设置:按照教学目的、课题划分的需要,整合为4个部分: ⑴ 后现代雕塑艺术语言研究: 以关注问题、追问意义作为课程训练的主要线索,开启他们对当代艺术了解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通过渐进式学习,逐步完善对学生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课题要求学生创作两件以后现代雕塑艺术理论为支撑背景的雕塑作品,分为命题创作训练和自由创作训练两种。学生通过对后现代雕塑艺术产生的动因的了解,作为对后现代雕塑创作的思维训练,以此为突破口,冲破固有的雕塑意识,初步探索当代艺术,建立在创作上的个人观念背景。 ⑵ 东方抽象艺术语言研究: 对比西方文化及视觉差异,使学生在传统东方文化中抽取可利用、借鉴的文化背景与视觉元素,进而在全球化的当代雕塑语境中提升出本土文化的价值。使学生开放思路,挖掘传统文化的表象,以及背后的视觉意义。通过抽取可利用、借鉴的文化背景与视觉元素,充分呈现当代雕塑语境中独特的东方信息。 本课题分为两个步骤,从平面到立体。要求学生创作三幅具有东方抽象意涵的平面作品和创作一件能够充分呈现东方艺术语境的雕塑作品。 ⑶ 非传统雕塑材料研究: 以关注材料本体性质为主题,积极探索材料的背景观念及工艺技术的可实施性;通过材料操作实验训练及多种材料组合实践,深入研究并表述非西方传统雕塑材料语言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位置。 学生可从布、草、纸浆、棉花、塑料、羽毛、橡胶、沥青……等等非传统雕塑材料中自选一种,制作一件材料实验性的雕塑作品,旨在通过学习和制作过程,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材料及其特性,系统地强化学生对非传统雕塑材料的研究和探索,以关注材料为切入点,追问材料在当代雕塑艺术中的价值与意义。 ⑷ 新媒介艺术语言研究 新媒介艺术语言研究:以科技媒体的运用为前提,在电脑数码、空间认识、光影关系等三个课题上进行探索和研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几个软件的操作并独立完成以荧光屏为展示媒介的作品。 命题考核对两个软件以上操作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以数码为媒才进行创作,并做多媒体现场展示。同时还要求在规定的空间内制作一件多媒材组合的装置作品。 这四个大课题相互构成一个当代雕塑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机整体,使学生了解后现代艺术的东方性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展示它不可低估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性问题,以及从传统经验中提取艺术符号,掌握材料本体性质,探索背后的观念和可实施性。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相结合,从集中讲授、分组讨论、个别辅导、阶段观摩、作品展示到课后总结,全程带动学生的创作激情,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 2、课程总结:毕业创作 毕业创作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发掘和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地利用所学创作出学生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它是雕塑系基础教学和当代雕塑艺术工作室教学成果的汇报和总结,也是学院和社会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 雕塑系五年制毕业创作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两件作品,其一是五年级上学期以集体授课和讨论为主要授课手段,以学习、实验、探索和训练为主要目的创作作品,其二是五年级下学期以检验教学成果为主要目的的毕业创作作品。两者之间是个相承的关系,以第一阶段为基础,作为毕业创作的前奏,基本构成整个作品的脉络和实施方案,经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对作品进行严格地推敲,由学生自己独立制作到完成。 四、 教学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 1、应有的教育责任 当代雕塑艺术教学,对于我系原具有坚实基础的传统雕塑教学来说,既是一种学术脉络的继承,又延展了现代雕塑的学理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现代意识浓厚、社会触觉敏锐的雕塑人才,是我们的教学观念的实践目标。我们不希望辛勤培养出来的艺术人才最终被低层次的生活所逼变成商业社会的“老板”和“做菜雕“的“刀客”。我们衷心希望他们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界未来的潘鹤、梁明诚和黎明。 但是,比较过去艺术院校精英化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是,扩大“纯艺术“专业本科招生使学院和社会人才供需矛盾日渐恶化,大量本科毕业生只能借助考取研究生逃避就业现状。不难估计,学院不解决“艺术家如何生存”的教育问题,若干年后 ,研究生也将面临择业难和被基本生存困扰的问题。学习“纯艺术“的毕业生将如何应对商业化社会生存的压力,继续专业的发展,又将怎样坚守艺术理想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面对复杂的艺术局势和不断转变的艺术市场规则,将该如何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施展所学令自己踏上艺术的坦途。面对的诸多问题,在传统的早期精英教学体制里面是不会被纳入考虑的范畴。面对当代雕塑艺术课程的重新调配,笔者在此提出,应该将充满艺术理想的学生们日后的出路问题提前做出教学准备,提上教学日程并作为项目来研究和关注,慕求在变化的时局中,令学生能贴紧时代的步伐。这样的目的不但使学生毕业之后不处于盲从,甚至荒废,更是体现我们当代雕塑艺术教学与时代变化的同步,展现我们面对和处理当下文艺脉络的态度和能力。我们怎样在浩瀚的大海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好让他们自己出发去驰骋艺海,打造自己的艺术天地,是我们的教责之一。 2、社会适应教育课程设想 实用美术和设计已经冲破象牙塔式教育,教学效果是校内外之间信息交融程度的反映。这恰恰就是要求我们在施教的同时,也把关注学生的生存出路作为在校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环境看,由画廊、艺术收藏机构、基金制度和文博系统,共同构成了当代艺术家主要的生存环境,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既获得继续实现艺术梦想的机会,也获得主要的生存资源。因此,对国际、国内画廊,艺术收藏的机制,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介绍也有责任地放在课程安排里面,通过不同的场合与机会,深入浅出地传输给学生,以校内外成功艺术家和教师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言传身教,带动当代艺术市场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目前,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如何更恰当地适应整个艺术体制,不但是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还是表现了学院对学生负责和关怀的态度。 从近几年毕业作品推荐经验来看,推荐毕业生更多的展览机会和与艺术画廊签约、获得艺术创作投资、进行国内、国际交流,对于他们的艺术成长和坚持艺术理想很有帮助。笔者认为,教学与社会的适应性之间存在着彼此补充的一种变化和调整当中,学院教学的力量需要被更深层地挖掘出来,使其对当代艺术现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五、 教师和教材 1、 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的关键,没有适合的教师,课程设 置就是一句空话。目前可根据在编教师的研究方向选取,原则以本系教师队为主,充分利用本院跨系学科的专业教师和外聘教师资源,根据课程设置合理引进人才和定向培养专业教学人才。我认为,原来的因材施教应该为“适材引教”才能够适应目前的教学需求。 2、教材的系统编写;鼓励自编教材与教师创作科研结合,使当代雕塑艺术专业课程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教材包括系统的当代艺术基础讲义和教师自身创作经验整理及大量的作品分析;学生优秀作业的积累和整理;与教学相关的学术出版物等。 根据教学计划对现有教材进行补充、归类、整理和完善,例如之前为毕业创作——自由创作编写的教材; 〔1〕、以幻灯讲座形式编写的当代雕塑教学讲义和教案有《雕塑的可能性》、《社会雕塑、生活雕塑》、《国外后现代雕塑介绍》、《艺术家个案分析-隋建国》、《艺术家个案分析-向京》、《艺术家个案分析-陈克、曹辉》、《新具象雕塑中的观念》……等。 〔2〕、以东方艺术语言研究为目的编制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汉唐古佣造型分析》、《明式家具》、《中国书法艺术浅析》……等。 〔3〕、以作品和新信息介绍编制的《广东当代艺术双年展》、《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外围展》、《艺术院校雕塑优秀毕业作品介绍》、《左手、右手当代艺术展》……等。 教学实践证明近几届的毕业生从这些教材中获得很大艺术收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当代雕塑艺术教学逐渐提到教学日程,教材也将会随着不断深化的课程设置适时的不断完善和变化更新。选用及时反映学科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信息的教材,保证教材与课程进度的同一性,也就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当代艺术的资讯,起到把握整个当代艺术脉动的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触觉和体验的敏感。通过观摩、对比,使学生从创作数量的增加转而对对象思考层面的深入。 六、 当代雕塑教学的配套措施 在教学的配套措施上,笔者初步的构思是,分别取自学院和本系的两个来源,设置三个方面建设,共同支持当代雕塑教学。 1、由学院公共材料实验室提供的资源条件,在整个教学中形成多向的资料来源,对于学生充分发挥创作才能奠定了硬件基础,如传统材料实验、现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都是学生所应该能够取得的学院资源。通过整个学院的资源共享,提高学生实现创作的可能。 2、开辟一个新的作品实验空间。这个房间的内空间随时可以根据作品要求任意调整和改变。它的作用是要提供一个给予学生展示课堂学习、课余作品和创作实验的场所。这个设施有别于学院提供的展厅和其他教学基地,纯粹是供应给学习过程中交流互动和实验展示的学术天地,让学生有机会和场所尝试作品展示的多种可能性。促进跨年级,跨专业的学术交流,培养学生对作品和空间交融过程的深刻思考。让学生有条件体验装置、影像、光影、行为等当代艺术作品的装拼过程和学术实验。这个空间,还随时提供给愿意在这里进行交流的艺术家举办小型教学交流展,还可以作为教师作品的一个实验空间,教师展现作品制作过程是最直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此在教学过程中推行一系列激励措施和学术奖励,活跃学术氛围。 3、建立工作室教学资料库;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和师生共享资料信息库。随时更新当代展览的情况,网上信息的交流,图象、出版物的收集。通过对当代艺术展览情况的整理,从展览机制到展览内容,建构学生与社会之间密切的关联,在衡量个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更好的促成学生与社会之间的适应性。 当今的艺术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社会性的美术思潮与先锋艺术的影响力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中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力量,表达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与关注,突破与超越才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代雕塑艺术教学的建设还需要不断的探索,笔者仅在此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浅见,但是,唯有探索才是精神的动力…… 2006年3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