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他乡——读陈宁的油画创作

此地他乡——读陈宁的油画创作

此地他乡——读陈宁的油画创作

时间:2007-09-15 00:00:00 来源:

名家 >此地他乡——读陈宁的油画创作

在当今较有学术姿态的双年展中,架上绘画已经趋于边缘。经过“八•五新潮“洗礼后,勇猛精进二十年的中国美术,作为传统项目的写实绘画在一直标榜学术前瞻的学院中,稍作条分缕析,就会让习惯于写实绘画的大众视觉略显伤感。这种艺术创作求异性和审美的个性选择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在一直左右艺术创作后的自然消退,艺术回归本体,画家开始自由选择自己存在方式的正常表现。当我们真正可以自己选择的时候,信息传递的快捷,琳琅满目的语言,也更容易使自己迷失自己。 八七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的陈宁先生,在迅速推进的学院思潮中,一直选择写实作为自己绘画的表现方式,二十多年来固执与坚持,写实作为中国特色近一个世纪在普通院校中并不鲜见,但在思潮涌动的中国美术学院同代画家中属于特例。这种特殊使我想到写实绘画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特殊处境,印象派后西方绘画象科技发展一样波澜壮阔,特别是二次大战后的欧洲、越战后的美国,借助哲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的思考,德国波依斯的“社会行为“更是远离绘画本身以行动溶入社会,安迪•渥霍不遗余力的张扬美国文化,包括抽象绘画在内与架上有关的艺术门类,在各个国际大展中几乎成为陪衬。在这样纷繁的喧哗之中,西班牙的纳兰霍、法国的阿利卡、英国的弗洛伊德,仿佛成了真正的画家,这时人们把目光回到尤如隐士的巴尔蒂斯和莫兰迪身上,再冲动的艺术表现,都被安静的在画室中操持笔墨的行为所感动。 除了对写实的固执以外,陈宁先生对题材选择也情有独钟到固执的程度。二十年来始终把目光停留在西藏这块土地。西藏的异域性一直深深的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画家,这种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描述,我曾在其他文章中提出不同看法,画家不要以猎奇的心理,匆匆旅游一圈就算是体验生活,真正的生活不在别处,真正的生活在画家脚踩的土地上。而生活在秀丽的西子湖畔,二十年来一直画藏族题材的陈宁,应该有自己非常个人化的考虑。当他二十年前刚刚接触这片土地的时候,这块土地的人、物以及朴茂的气息就深深吸引住他,现在看来应与画家个人气质有关。画家也曾经对我谈到他对同类题材优秀画家的关注,陈丹青用自己的目光观察普通人的生活和事,在刚走出强调艺术要讴歌、要赞颂的那个年代,显得特别突出。于小冬长期在西藏的生活经历,对高原的阳光极期敏感。中国画家吴山明西藏题材的水墨苍润,李伯安的苦涩、厚重,都成为画家在同一题材中的当代参照。而我眼中陈宁的作品颇有一种沉重史诗意识,表现得又是藏族普通民众,《尕海小栈》(1999年作)黄昏暮色中迁徙过程中的民众,《这里的众生》(1994年)特殊生存环境中特殊而又普通的人们,等等不一。这种诉说普通民众的史诗意识应是画家在相同题材中的不同切入。写实手法的选择,当然是以表现对象真实感受为目地的最好途径,而这种感受的真实性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又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作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肯定有具体的思考。生活在都市的陈宁一直把目光注视着这片土地,也像很多优秀艺术家谈自己的切身体会那样,我们不能离生活太远,但也不能离生活太近。这种远距离的注视和魂牵梦绕,才会让一位创作者用二十年的努力,使此地成为他乡,使他乡在思中成为此地。 陈宁的表现也在这种一以贯之的固执中囊括国内很多大展的奖项,获奖是一种社会认可,但并不会左右画家思考的进程。2002年欧洲之行回来后曾说我现在画得很慢,反而想得很多,我想这种有益的思考将会是一种期待。画家的一以贯之会使他透过西湖的柳枝看到藏区高昂、沉静而又蔚兰的天空。 2005年10月23日 王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教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