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雕塑创作中的作用及地位

情感在雕塑创作中的作用及地位

情感在雕塑创作中的作用及地位

时间:2007-09-19 00:00:00 来源:

名家 >情感在雕塑创作中的作用及地位

从沂蒙山区工厂的工人到学生,又到现在当大学老师,总也抹不去对山里老乡的那种说不出的深切情怀…。一幕幕的情景时时出现在脑海中,这种生活的经历,我不能不把他们记录下来,表达出来,我的作品便是我的这种情感的记录。因此,情感是我创作的动力和核心。正如罗丹所说“艺术就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作品离开了情感就无法谈基艺术性。 所谓情感就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托尔斯泰则在其中《论艺术》中明确地说:“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休验到这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家自己对所表达的事物无感情,那是很难让别人体验到什么感觉的。当然,在自己心理首先唤起曾经一度体验的感情的前提下,必须是有生活体验,是生活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程度精神境界。也就是说,作品要有思想性,要对生活进行归纳、分析后做出理性选择。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和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情感固然重要,但离开了思想,如同大街上的嚎啕大哭的陌生人,让人不知在哭什么,为什么哭,同精神病人没什么两样,作品如同一杯滚烫的白开水;不以情感为主的思想又同科学研究没什么两样。所以,在审美活动中,在艺术中,情感同思想二者应是交融统一。二战时,德国法西斯对文化名城格尔尼卡的轰炸,激起了毕加索的义愤。如是不是情感同思想的相互交融,是不会产生那同幅仅用一个月就完成的、名垂千古的伸张正义控诉暴力的杰作《格尔尼卡》;如果不是倾注了满腔的情感和心血,雕塑家祖尼家就不可能创造出那些具有强烈震憾力的作品。欣赏祖尼加的作品,你不能不被那股感人的力量深深吸引,让人感动、令人难忘。再看当今眼花缭乱的艺术形式、沸沸扬扬的运动,好像处处被强烈的形式主义氛围所笼罩着,让人真的感觉有点累(并非排斥一些真正勇于探索的耕耘者)。因为,在西方早已出现的已经让人们眼睛很疲劳的东西,我们好像还在做。错误地把西方雕塑仅仅于是解为形式和语言问题,将其精神理解为不断破坏和重构,简单地学到了一些风格和样式,根本没有考虑和把握它在西方历史情景中的文化针对性,更为甚者,以为只要敢去做,敢于出新就够了。敢于破坏和发泄的做法是没有思想的,也不是真正的情感。真正的情感应是建立在对中国当代生活内涵的全面理解,对变化的现实、对新的文化生长点的全面理解,同时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提炼。艺术贵在真诚。 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的确给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和借鉴,这本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而那些不切实际、人去亦云,拉大旗扯虎皮、“新皇帝的新衣”式的作品,确实害了一些人。所谓不切实际,就是对中国的文化现象缺乏真正认识,以为靠摹仿,满足于猎取一些表面现象就行了,而不去体验、用心去表现。谈到情感,那是人家的,不是自己的,充其量是人家的感,人家的情,这样的作品是毫无生命力可谈的。我国改革开放后虽然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同西方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反映在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一种心理反应形式,即情感也应有所不同。再者,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可能不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它的历史因素的制约,抛开定点,就不会对中国的文化现实和未来发展有真正深远的洞察和把握。 艺术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为断创新的。情感当随时代,要对时代的现实有把握,有思考,要用今天的方式表达今天的情感,而非用过去的情感说昨天的事情。在战争年代,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作出了这样的论述:“不,绘画不是为装饰房间创作的,绘画是一种打击和防御敌人的战争工具。”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艺术家都做了以“母与子” 为同一主题的大量形式各异的感人作品,表现出艺术家个人的不同时代情感、经历、理想及文化修养。可见即使同一题材,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表达意象。每个不同时期的雕塑都会打上那个社会的深深烙印。创作《收租院》的作者们是处在一个政治气氛浓厚的信仰时代,都有发自内心的生命冲动,他们怀着满腔执忱、真诚的情感去创作,思想集中而明确,手法、语言独特而原创,使《收租院》在当时和现在都赢得了观众的共鸣。 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所理解的雕塑创作也有同样道理。那就是,这“ 晓”就是知道用什么形式语言去再现,这“理”即是思想;这“动”即生活中被什么事物所感动,“情”即真诚的情感。“情”、“理”交融,这一切构成创作的全过程。社会在变革中发展,艺术已走上多元化的格局。无论怎么变化、怎么多样,情感还是处于首要位置。雕塑创作应立足于中国当代背景,同是借鉴和学习西方艺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以新的形、尤以新的色来写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有了这些,我相信我们的雕塑作品会迸发强劲的生命力。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