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三峡情满大江

魂系三峡情满大江

魂系三峡情满大江

时间:2008-01-14 00:00:00 来源:

名家 >魂系三峡情满大江

中国的山水画与山水诗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突出表现之艺术种类,中国的山水画比西方的风景画要早出一千多年,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顾恺之就有《画云台山记》一文,记载他画云台山的创作构思过程,而南朝刘宋时期山水画家宗炳和王微,不但创作山水画而且还写作了世界上最早的二篇专论山水风景画的论文,《画山水序》与《叙画》,提出不少精辟的山水画美学观点。西方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尔乔纳的《暴风雨》出现,才开始由有风景背景的人物画向有人物背景的风景画转换,到十七世纪的荷兰才出现独立的风景画家雷斯达尔与霍贝玛。中国山水画出现得较早,说明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观察、对山水的精神享受、对风景的审美意识比西方人要早得多。 中国山水画自从产生后得到很快的发展,在唐代出现了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以及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渲染山水,从而形成被后人称为南北宗的山水画两派。五代的荆浩、宋代的李成、范宽、郭熙都成为山水画的巨匠,而元明清,山水画开始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画科,“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无不以山水画著称于世。古代画家在表现自然的山水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技法,如郭熙总结的用“平远、深远、高远”的三远方法表现空间和构图,如勾勒着色,或水墨渲染,如各种皴法等。山水画发展到二十世纪,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亦作了新的发展。面对中国山水画的伟大传统,面对新的时代与生活,当代中国的山水画应该怎样发展呢?怎样才能既延续我国山水画的优良传统,又能有所创新而无愧于新的时代呢?这正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家们所应思考的问题,山水画家姚伯齐先生他用自己的创作向新的时代交上了一份独特的答卷。 我是1991年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的《姚伯齐画展》上认识姚伯齐的,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有书信往来,我亦很关注他的创作。姚伯齐是湖北省监利文化馆的一位美术干部,后被聘任到郑州画院专事创作。他于1998年5月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姚伯齐画展》,在他的作品研讨会上得到刘勃舒、郎绍君等专家的好评。2001年郑州美术馆举办《姚伯齐三峡山水画展》,2002年9月应邀在南京博物院举办他的焦墨《魂系三峡》画展,并出版《姚伯齐画集》,受到画坛和文坛的关注与好评。 姚伯齐曾下苦功学习与钻研石鲁、傅抱石,后又着力学习黄宾虹、陆俨少、石涛、张仃等大家的创作技法。1987年以来他在研习传统用笔的同时,进一步试验泼墨、泼彩的技法,试图用此种方法与骨法用笔结合,创造新的艺术效果。后来他受张仃先生影响较大,开始走自己的艺术道路,主攻焦墨山水画,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艺术成果。 西方的油画、水粉、水彩画是以色彩来进行造型、色彩是塑造形象的主要媒介工具。中国画中色彩亦是重要因素,如宋代花鸟画,隋朝展子虔、唐代李思训、宋代王希孟的山水画,色彩亦是画面的重要表现手段。但中国画由于受到书法的影响,骨法用笔及线条运用成为独特的形式美因素,加之受到老庄学影响,老子“五色令人目肓”,以及庄子“虚静”“心齐”。等观点使中国部分画家崇尚素净的色彩观,唐代王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上为”,水墨及其丰富的层次成为部分中国画中主要的色彩成分。用墨色来表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这是中国画家的一大创学。“黑白为天下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墨)”,成为古代尚墨意识的哲学表现。黑白成为中国画创作中最重要的两种色彩和表现手段。姚伯齐选择焦墨从事山水画创作。力图从黑白对比、从墨的枯润、艰涩之中来表现他对自然山水的感受,走出自己的一条创作道路。这是他对艺术语言的选择。 在表现题材方面,他选择了三峡这一天下壮观之宏大景象。姚伯齐长期生活、工作在长江之滨的湖北监利;曾很多次上溯到长江三峡。“海山苍苍,天风浪浪”,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给姚伯齐以深刻的印象、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清波,触发着他的创作灵感。长江三峡,万古奇观,重峦叠嶂。壁立千仞,惊涛拍岸,一泻千里,三峡展示的是一种自然的宏状之美,阳刚之美。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使三峡更加令人瞩目。姚伯齐受到三峡自然景观与文化传统的影响,决心以焦墨来表现壮观的三峡风貌,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宏篇巨制。 “搜画奇峰打草稿”,他反复观察三峡,多次写生,研究三峡的地貌特点和奇峰异石,并进行艺术概括,将192公里长的三峡浓缩在长60米的巨幅之中,精心选取富有代表性的景观加以表现。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呕心沥血,完成了焦墨山水画长卷《魂系三峡》,长60米,高2.48米,共用了48张8尺宣纸。作品完成后,他给我打来电话,说被累病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献身艺术的可贵精神。 在中国画的墨白体系中,焦墨占有重要位置,“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焦墨在勾线造型方面常常起到骨架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姚伯齐用焦墨作为根本手段进行巨幅山水画创作,是继张仃先生以来的第二人。姚伯齐在对长江三峡细致观察中,发现三峡山峰和岩石既不同于李唐的斧劈皴,也不同于董源的解索皴和倪瓒的折带皴。他根据三峡两岸悬崖峭壁的特点,将多种方法揉和创新,根据山势和水向的转变而变换用笔方法。他在创作中不靠水色,用焦墨在枯润、虚实、粗细、浓淡、黑白的对比中创造山水形与势。他的《川东山水》、《烟云峡江》、《峡江行》、《川东印象》,布置疏落散淡,多用中锋,近于狂草。而《山魂》系列,则近似“鸟虫画”,多用迂回曲线造型,《山魂》之十四、十五,更是大笔挥扫,画面极富运动感和表现性特征,给人以力的艺术感。《峡口》用类似几何形画法,层层叠叠,将江边高耸的崖壁之体积与厚重感表现十分有力。《魂系三峡》这一60米的宏大之作,气势磅礴,真有唐代司空图所说的“雄浑”之境界,“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司空图《诗品》),如《魂系三峡》中的“夔门天下雄”,山体似乎在涌动,夔门陡立而险峻,远山用虚墨勾擦成形,构图极佳。的确,姚伯齐用神奇的笔,用单一的墨,写出了长江三峡的雄伟与壮观。他的作品可谓“开门见山”视觉艺术极强,山体的起伏,山势的绵延,江水流转,都表现出长江三峡的节奏与韵律。观看长卷《魂系三峡》,就象一首雄浑交响曲,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提升我们的灵魂与精神。他的作品的这种宏壮与崇高风格,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中所需要的审美形式。 姚伯齐的作品用质朴纯净的焦墨,在枯润相间、黑白对比、浓淡相成之中,通过自然穿插、迂回转换、抑扬顿挫及骨法用笔、皴擦点勾,表现出大自然的内劲外刚的强力之美,勾画了三峡的灵魂,表现了长江的精神,同时亦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真诚的热爱。在他作品的凝重的笔墨和自由的笔势中,我们似乎感受到自然界山水的生命律动。因而我们可说,姚伯齐的焦墨山水画,并不以貌酷似自然为能事,而是以捕捉自然的精神灵趣为特征。姚伯齐在当代焦墨山水画创作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作品以独特的形式和风格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相信姚伯齐在今后的探索中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创作技法,取得新的创作成果。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