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肌理及其它

笔墨、肌理及其它

笔墨、肌理及其它

时间:2008-01-14 00:00:00 来源:

名家 >笔墨、肌理及其它

在中国,有许多长期工作在基层文化馆的美术干部。他(她)们或毕业于美术学校,或自学成家,大多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组织美术学习班,从工厂、中学、农村挑选和培养美术骨干,筹办小型美术展览,画各种配合政治、经济、文化需要的宣传画,扶持本地区的民间美术和业余美术,是他们最基本的工作。他们中也有不少毕业于高等艺术学府,而甘愿为艺术的普及做贡献。他们还大多坚持业余创作,常有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发表出版,或参加各级美术展览,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成就。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姚伯齐,便是一例。 姚伯齐长期在湖北省监利县文化馆任职,同时长期坚持业余创作。他画过工笔重彩,搞过舞台美术和电影广告,创作过水彩画。最后爱上中国画,专作山水。1991年,他的作品在湖北省美术院展出并获得成功,陈方既先生为他写了评论。为了画好山水,他跑过许多地方,画过很多写生。但他的作品却不局限于写生,而是力求在写生与传统模式之间寻求新路。很长一段时间,他探索焦墨山水,这种探索曾得到老画家张仃的支持鼓励。为了提高艺术修养,年过5旬还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史论研修班学习。在许多人单纯追求绘画的商品效应,千方百计巧取名声的当下,其为艺术专心奋求的精神难能可贵。 前几年,姚伯齐编他的第一本画集时,我曾写了一篇小序,说他的焦墨山水有两类,一类近于狂草,多中锋,有很强的随意性,另一类近于“鸟虫书”,多用侧蜂,笔迹盘曲刚硬。前类作品近于传统但个性不够强,后一类作品远于传统但有视觉冲击力。如何使作品保持较强的传统特色而又具有视觉冲击力,是他尚未解决的课题。 这里发表的多数近作,一改焦墨方法,而以泼墨与做肌理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三峡、小三峡等地的风光。画面很满,多烟岚,水迹墨痕显现出隐约的山形,又有独立的抽象、半抽象趣味。云气的浮动感与山石的坚硬感分得很清楚,又统一得很和谐。设计与随机,控制与纵放,有意与无意,是艺术创作中的两种主张、两种方法,两个可分又不可分的方面。把设计推向极端会完全工艺化、机械化、理性化;把随机推向极端会完全变成无意识,放弃控制,只靠偶然与碰运气。走向两种极端或近于极端并不难,难的是使两者达到艺术精神与风格个性所需要的恰当统一。在水墨画中,还有笔墨与制造肌理两者的关系,在我看来,笔墨具有传统性、历史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但笔墨又须是活的、流动的、可变的,表现情趣、技巧、意蕴,展示材质本性与表现力的,而不能只是功夫、模式、法则。肌理是个现代词汇,指的是某种基本不靠技巧而靠物理化学作用形成的“自然”纹理,没有笔墨那样的传统性、历史性、文化内涵与个性。它第一次出现常有视觉新鲜性,但这种新鲜感是短期的,一旦被重复就可能变得特性全失,索然无味。单纯的肌理方法能表现出画家制作手段的个性却难以传递画家心灵的秘密和内在情性,但适当的肌理方法可以成为笔墨和笔墨变化的有力辅助。姚伯齐制作肌理但不排斥笔墨,并且不断试验、不断调整,因此,他总是带给我们成功的希望。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