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小城市守望北京

站在小城市守望北京

站在小城市守望北京

时间:2008-02-23 11:05:10 来源:《hi 艺术》

名家 >站在小城市守望北京

    陈宇飞为什么叫“陈宇飞”?这是因为陈老师的家庭、学校和工作室分割在合肥的三个不同地方;住在合肥,签约在上海,外带经常来北京看看艺术市场; 多少年没离开过安徽,一出门就去了德国,留学!他是满世界飞。幸好别的星球没有搞艺术的,否则他真的就满“宇”宙“飞”了。
   
    在合肥的一天,是忙碌而又快乐的,陈宇飞很健谈,从思想上看,几乎看不出他是40 多岁的人,我始终觉得他比我还年轻,比20 多岁的我还蓬勃着朝气。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虚假,也一点都不肉麻,一点都不酸 - 我都好几年没踢足球了,他竟然还和合肥的一些朋友组织了一个“60 足球队”,进行着我们20 岁年轻人的运动。更可怕的是据称这帮球员全部是60 年代出生的,而且号称要踢到60 岁!
    (Hi 艺术=Hi 陈宇飞= 陈)
   
    生活 我喜欢动态的
    Hi:现在很多艺术家越来越爱往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跑,你为什么会选择相对来说艺术市场并不发达的合肥?
    陈:我出生在这个城市,在这里长大,大学也是在省内读的,我的父母、家人在这边。
    Hi:难道北京和上海吸引不了你吗?
    陈:当然非常吸引我,我每次去那里都会充满激情地去了解同行和艺术圈里的事情,会一口气把所有展览全部看一遍,否则有种白来一趟的感觉。相比之下,生活在北京上海的艺术家呢,却往往对各样的展览麻木了,往往还没有我们看得多,关注得多。相比下来,我又何必去北京上海?
   
    站在小城市守望北京
    陈宇飞为什么叫“陈宇飞”?这是因为陈老师的家庭、学校和工作室分割在合肥的三个不同地方;住在合肥,签约在上海,外带经常来北京看看艺术市场; 多少年没离开过安徽,一出门就去了德国,留学!他是满世界飞。
    幸好别的星球没有搞艺术的,否则他真的就满“宇”宙“飞”了。
   
    留学 成长中的重要经历
    Hi:为什么想着出去留学?
    陈:当时我的那个教授看到我的作品,认为我是在欧洲留过学的,他说我的作品透露着西方文化和大师的痕迹。我就跟他说我没有出去过,我看到的全是印刷品。他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就带着赌博的性质把我接了过去。
    Hi:当时在国内你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市场,你为什么会选择在你事业的上升期出国?
    陈:我拥有留学的梦想的时候应该是在20 岁,但是当时没有这个机会。当这个机会到来的时候,我实际上已经不太想出去了,但最后我没能拒绝这个命运、这个机会,它一来了,我就去了,没有刻意安排。
    Hi:出国留学对你今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陈:留学是我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经历。在那里,我看了很多博物馆、资料,还有包括我们美术学院里面的同龄人,以及更年轻的艺术家,看看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工作的。我觉得这是我在留学期间最重要的收获。
    Hi:开阔眼界对自己的创作毕竟是好的,西方的人或作品也可能给自己带来比较多的灵感和比较好的刺激,对吗?
    陈:对!在欧洲尤其是我在德国生活的那个地区,他们大多数的艺术家都是非常的平静,他们更多的是在考虑艺术底盘的革命,很少关注社会。这让我常常思考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我偏偏会那么关注社会,关注的意义是什么?
   
    创作 作品中解不开的“结”
    Hi:从90 年代一直到现在的作品,几乎都有很多“结”。你为什么这么画?是不是心里有解不开的结?
    陈:没有,我的生活严格来说是非常普通非常幸运的,情感上也没有什么波澜。但我每次看到火车站还有农贸市场的场景就激动。我觉得这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所特有的视觉冲击,我就特别想表现各种各样的人拥挤在一块的场景。今天虽然商业繁荣了,但是更显得拥挤了。所以我也就喜欢把人表现得粘连和拥挤,甚至浑浊的状况,不是那么清静。
    Hi:我看到你家里有个佛头,佛头上发髻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结一个结的,你的创作是不是受了它的影响?
    陈:你说对了一半。我并不是受这个佛头的影响,而是受中国传统石窟艺术的影响。我比较喜欢石头的这种肌理与力量感。而且我也比较喜欢一些旧的东西,比如一些老房子、旧的木板车等物品,它们上面有一种一个疙瘩一个疙瘩类似于“结”的东西,它们给我带来了灵感。我也比较喜欢硬朗干枯的东西,我不大喜欢柔情的东西,我觉得这种类似于石头的“结”有一种苍凉感和深厚力量的感觉,而且特别悲情,我不喜欢那种特别唯美的光滑的光亮的。
    Hi:我听着怎么觉得像女人挑男朋友的感觉?
    陈:对!有一点我也特别奇怪,喜欢我的作品的大多是年轻的女性。现在想来可能给就是这种类似石头的“结”有力量感的原因。
    Hi:你以前的作品好像是以人物为主,但是现在却在画一些破烂的车,那你是怎么从人物转变到这种题材的?
    陈:几年前我有了一个想法,我觉得这个时代,人的退场和物的出台是一个特征。随着商业社会的到来,人越来越被物质围绕,比如说过去可能是以人为主,也可能是人和自然为主的,而今天的生活是人与工业产品的物质为主的。
    Hi:在人们平时生活的聊天中,人不是我们聊天的主题,房和车这样的物质却是我们大家谈论的主要话题。
    陈:对,就是这个意思。在那个阶段我就突然觉得人已经不重要了,好像物更重要了,我想把物单独地提炼出来,把它作为一个肖像或者标本去表现它。物实际上是人造的物,看上去是一些材料,但是最后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从刚出厂的那种光滑、干净到最后变得破破烂烂的,甚至有伤疤。我想这种物质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跟人有一些相近。
   
    未来 目前无法预料
    Hi:你在大学当了几年老师了?
    陈:七年。
    Hi:那平时教学的工作忙吗?
    陈:不是特别忙,自己能驾驭得住。有时候可能会占用我一些时间,但同时我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很多知识,比如关于时尚的一些信息和元素,这都可以作为我的思考和素材。
    Hi:你以后的创作有什么打算和想法?就是你最近要继续你这种风格,还是要有所改变呢?
    陈:我想我目前还无法预料我今后是否会有很大的变化,目前我还是对人物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 — 当然也包括物质的部分。我很难预料我能坚持多久。
    Hi:你今年或者说最近有没有一些新的展览?
    陈:10 月31 日参加香港的“后先锋中国当代艺术展”;然后12 月份参加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的“融合与创造 - 2007 年中国当代油画学术邀请展”。明年去西班牙举办一个个展,在798 举办一个个展,08 年1 月在上海圣菱画廊还有一个个展。目前知道的基本上就这些了。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