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淘金文物藏品得有真功夫

市民淘金文物藏品得有真功夫

市民淘金文物藏品得有真功夫

时间:2008-04-15 11:15:37 来源:深圳特区报

资讯 >市民淘金文物藏品得有真功夫

鉴定文物收藏品真伪的能力,是市民淘金文物能否赚钱的关键。

  与股票、期货、外汇等输赢难定的投资领域相比,货真价实的文物藏品增值的机会并不低。或出于爱好、或出于投资,不少的深圳市民加入文物收藏的队伍。可是,投资文物藏品回报虽高,但是进入门槛却不低。市民要想从中淘金,还真需要不少“真功夫”。

  近日,在罗湖区举办的一场免费文物鉴定活动,让平时不显山露水的“藏宝者”纷纷走上前台“亮宝”。据深圳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韩昌晟分析,深圳文物收藏爱好者的队伍近年不断壮大,但真正入了门的藏家不足一成。作为高端收藏品的文物虽然有很好的回报,但盲目杀入的风险很大。

  免费鉴宝活动受青睐

  3月下旬,由市文物考古鉴定所联合罗湖区文物办等单位主办的今年首场免费文物鉴定活动在罗湖启动,活动承办方为深圳市收藏协会,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和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专家们主持鉴定。

  鉴定活动正式开始前,百余位市民便携带各自收藏的文物聚集在现场,“宝贝”们被箱提匣装、精心包裹,主人们则依次领号,等着专家们的鉴定,气氛热烈而紧张。

  一位姓尚的女士拿出两个长方形的盒子,打开以后,里面分别躺着两柄利剑,剑身在大厅灯光的照耀下寒光闪烁。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副所长郭学雷细细端详后说,这是真东西,战国时期的。他指着其中的一把说,“这把剑原来应该是有铜锈的,你一定做过除锈处理。”为试验剑的锋利程度,郭学雷用剑划了一下身边的笔记本上,纸页上立即切出深深的口子,数千年前的宝剑竟锋利如故。

  在鉴定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专家鉴定为仿制品的文物包括仿青花而画法呆板的瓷瓶、仿宋代的成套古墨等。一些仿制文物的拥有者当初投入资金进行收藏,现在却好梦成空。

  收藏文物风险真不小

  据业界专家估算,目前深圳文物藏品小有规模者约有数千人,而且收藏品类各异,而有少数精品藏品的市民更达到万余人。

  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韩昌晟告诉记者,文物收藏爱好者大约有三种类型,一是受近年媒体鉴藏节目影响,只从投资获利角度认定文物收藏的,他们的收藏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一是经济实力雄厚,不为短期利润而只求个人爱好的成功人士,其收藏多凭感觉和热情;还有一类是入了门的藏家。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有长期可靠的供货渠道,鉴赏能力和经济实力也都不错,这一类人在收藏爱好者中十不居一。

  韩昌晟直言,真正能“淘”到真品文物,既满足个人爱好,又实现投资增值的,往往是第三类收藏者中的部分人。

  在人气活跃、热钱流动的深圳收藏品市场,不乏眼光锐利、投资获利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传奇故事,也有相当多抵押房产、四处借贷却购入赝品的酸楚案例。

  韩昌晟告诉记者一个真实事例。前不久,他受一位企业高管邀请,与有关文物专家上门鉴宝。在那位高管办公室里存放着近年收集的数十件文物,经仔细鉴别,竟只有一件是真品,其他多是仿制,不少还是低劣仿品。

  “在深圳收藏界,也不乏起步虽晚,却稳扎稳打,渐入佳境的藏家。”韩昌晟举例深圳收藏协会会长杨传耕。杨先生大约10年前才进入收藏行列,开始主要是收藏钱币,在埋头书本理论的同时,一有机会便到周围古玩交易市场“淘宝”,由浅入深,古钱币收藏花费不大而升值可观。有了相当的文物收藏知识积累后,杨先生将升值的钱币出售后,开始专心铜镜收藏。目前已收藏古铜镜数百枚,“每枚铜镜一般身价都在数十至上百万元,他现在已是国内屈指可数的铜镜收藏大家。”

  专业藏家得经历磨砺

  在各类文物鉴宝活动中,有爱好者的藏品被鉴定为真品后,往往赢来周围人群艳羡的目光。

  如何才能寻觅到有不菲升值空间的真正宝贝?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副所长郭学雷表示,如果为了利益而收藏,会因为利益驱动影响自己的判断。

  对此,有业内人士谈到收藏爱好者可先选定一个较小的收藏门类,如钱币、墨锭等,然后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看书。在缺乏圈内人指导的条件下,一些名家的书籍是入门的途径。

  在读书的同时还要有“学习伴侣”。例如书画收藏者要参考历代画作的图录,瓷器收藏者要品鉴瓷片、玉石收藏者要分辨石料……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才能加深感性的认识。

  当踏踏实实完成前面两步,才可以尝试进入实物阶段。“这也是很关键的一部分,比如到博物馆或者选择某些收藏家的作品,亲自观摩,细细体会。”有藏家表示,在这时候,若能找到一些专家加以辅导将会事半功倍,这时候才能算是开始涉足收藏这个圈子了。

  进入圈子后,在判断藏品的真伪方面就要更加小心谨慎,尽可能地从本地区藏品市场开始收集。

  据韩昌晟透露,目前,深圳收藏协会正筹划成立邮币卡、瓷器、玉石等专业委员会,为不同的文物收藏爱好者提供切磋交流的机会,使尽可能多的人少走弯路。

  相关报道

  文物鉴定书权威难保障

  记者在免费文物鉴定活动现场看到,不少藏品被鉴定为真品的市民询问专家们能否出具鉴定书,得到的答复是摇头。

  有参与鉴定的专家告诉记者,正规的鉴定部门一般不对民间出具鉴定书,只从一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鉴定一件文物有无收藏价值,从来不给文物估价。如果你拿到了某个专家或某个团体的鉴定书,市场价标得很高,你就要小心了,事实上,只要是标出了价格,鉴定的权威性就要大打折扣。

  文物真假掺杂的情况古已有之,普通收藏爱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们决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时往往需要借助鉴定专家。目前我国各类收藏品鉴定机构有数百家,其中不少所谓专家见了藏品就一律说是真的,还开具毫无用处的鉴定证书,每份证书收取上千元的费用。这些都是现阶段文物收藏领域迈不过去的门槛,也使得收藏爱好者一定要留个心眼,不能盲目跟风。

  文物仿造历史由来已久

  由于仿造文物需求不小,在中国曾出现过四次文物作伪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个高潮是清乾隆时期,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作假,连皇家收藏也难辨真假,当时好多的书画赝品上都有乾隆的题跋。第三个高潮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大量复制、仿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四个高潮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各种仿古工艺厂多如牛毛,仿造的东西五花八门,作伪手段更为高超,造假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有了一定的分工,市场更为专业化。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