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文化广场创意版曾推出一组深圳设计力量之平面设计师系列的稿件。因为我们相信,创意人才是创意城市的原动力。
从本期开始,创意版将陆续刊出介绍本城艺文公共空间的组稿。被称为欧洲最具权威的文化创意规划咨询机构的首席执行官查尔斯·兰德利在他的新书《创意城市》中说,公共空间是个位于创新环境核心的多面向概念。它不仅是个物质环境,也是透过从实际互动、报纸到网络空间等种种传播形式,而进行交流的活动场所……公共领域有助于发展创意。
我们所谓的“酷地”不仅仅是指现在中国城市流行的创意产业园区,还包括其他激发灵感、意见交流,代表城市创意精神的场地、设施与活动,甚至包括虚拟空间。如同最新出版的《反骨柏林,欧洲创意自由实验场》一书中给每个坚持创意城市精神的玩家所介绍的当地85个实验场域和17个创意单位一样,我们希望有一天深圳精彩如柏林。
敬请读者垂注并提供采访线索。
“这一点也不是艺术”、“简直是荒唐,还是好好学习中央二号文件”、“这种艺术不知为什么人服务,不知向何方发展”、“这是中国,不是西方,不要西方拾来的这种垃圾”……一场发生在27年前的艺术展,目前正在梧桐山脚下举行,拉开了深圳大望文化高地的帷幕。第四届文博会期间,作为深圳“十一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大望高地宣告启动,“原爆”——1981年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回顾展及“集装100计划”展隆重登场。
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是自1979年《星星美展》之后“85新潮”美术运动之前西安一群青年美术家对现代艺术的尝试与探索。回顾上世纪80年代发端的岁月,策展人张雨方介绍,之所以取名“原爆”,意谓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开始了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形态的原点,引爆了探索艺术本源的引信。
“集装100计划”率先推出了十位深圳本土艺术家的集装箱作品。这个计划将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100位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分别以集装箱为基本素材进行思考与创作。“集装箱是现代物流的货运工具,深圳作为港口城市,物流业已成支柱产业,在某种意义上,集装箱是深圳制造业的一个表征,以100个集装箱加上100个创意,这儿将变成一个艺术工地。”作为策展人之一的陈绍华说。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一边是回顾往昔的艺术展,一边是开创未来的集装箱创意,大望文化高地以牵手历史、架构未来作为自己的开局展览,其意或许正如回顾展中展出的一幅作品《昨天、今天、明天》。这幅当年争议较大的油画在横幅三等分构图上,以蓝、黄、灰为底色各画了一只眼球,不同的眼球散发出不同的眼光与情绪。“昨天”正在消逝,“今天”目光炯炯,“明天”难以分辨,三者互为因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今天无可回避的问题。
1981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局之时,在当时被视为保守封闭的西安市,在历经多次展览流产的基础上,以西安美院学生为主的21人举办了为期近20天的《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120件作品有绘画、雕塑,有的还配有诗作,风格基于属于印象、抽象、象征、超现实、立体等表现手法。当时观众有五六万人次,盛况空前,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军人。有人说展览是在“一个静止的池塘丢进了一块意想不到的石头”。每天来人不断,拥挤、争论,作者也在现场为观众解释自己的作品。当时由于双方交流的需求,还在有限的展厅里腾出十平方米地方接待观众的询问和探讨。
据当年艺术展发起人之一的张雨方说,作为中国最早提出并举办的现代艺术展,《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参展作品主要是以非视觉再现式艺术为主,展览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知道新的艺术观念以及对艺术领域的大胆探索,这种源自内心、源自细胞记忆中图像发掘后再探索的艺术尝试,奠定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基础。27年后的今天,首次把当年的部分作品再现在公众面前,展示一段渐渐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
大望文化高地,位于深圳水库以北,紧傍梧桐山,占地3000亩。绕山而远,一路山峦叠嶂,小溪潺潺。在主办方的规划中,这里将打造成一个以现代艺术与创意产业为主,以旅游、休闲为辅的时尚文化产业基地,将集画廊、动漫创意制作、影视创意制作、创意作品展览、原创设计室、原创艺术品交易、创意文化艺术及画家工作室等为一体。在本届文博会中推出的“集装100计划”,正在安放马深广、杨震、高鸣、龙刚、戴耘、杨磊等十位深圳知名艺术家初具形态的集装箱创意作品。随着计划的一步步推开,最终将形成一个以集装箱为主体的艺术家创意生活区域,并在周末定期举办创意市集,打造深圳一隅的创意新势力。
一本1981年的观众意见簿
什么是艺术?艺术家应该表达什么?27年前人们思考探讨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未结束。艺术永远在探索之中,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不管以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物质载体与题材内容。
这次“原爆”回顾展,虽然展出的仅是四分之一的画作,但却陈列了当年艺术展观众写下的5本意见簿。这些已然脱页、边角污黄的简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都是文字,有各种字体、各色墨迹。有的地方层叠批注,状若如今网络上的跟帖,足见当时观众的投入与观念冲撞的激烈。人们对展览看法各异,有理解支持的,有斥责反对的,有善意批评的,有表达困惑的,也有思考建议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一位落款“睿”的观众写道:“个性的解放是应该推崇的”,但同时指出许多作品似有脱胎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明显斧凿痕迹,甚至带有某些较为盲目的色彩,“如果作者们能在自己民族艺术宝库中认真挖掘出有别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独特抽象美,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东方)的现代艺术流派和体系,如果我们的现代艺术和西方的现代艺术作品并列在一起时竟然毫无二致,恐怕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吧”。
当时西安晚报上登出一则评论借用观众留言说,“我很爱好艺术,但看了展览,我控诉你们这种艺术”。第二天,有观众即在意见簿针对此评论写下长篇观感,以一句“我控诉这种艺术批评”作结驳斥称,现代艺术对大家都是陌生的,但正因为如此,在评价时至少应翻翻资料,了解其产生、发展与历史、现状,才能实事求是地客观评判。
在大望文化高地的现代艺术中心馆里展出了张雨方、傅强、刘小棣、孔长安、张光荣等五位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发起人当年的作品,有油画、水粉、版画、油漆、石膏等。阔大的回顾展厅里观者寥寥,翻看昔日的意见簿,遥想当年投入的艺术家、热情的观众,不禁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