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褪变----对杨凤波"倒影"系列的思索

生命的褪变----对杨凤波"倒影"系列的思索

生命的褪变----对杨凤波"倒影"系列的思索

时间:2008-07-16 09:17:06 来源:卓克艺术网

评论 >生命的褪变----对杨凤波"倒影"系列的思索

生命的褪变
                    ----对杨凤波"倒影"系列的思索
      最近在看到凤波mail来的近作图片,一组水系的人生倒影在眼前浮动异常。其实数月前在其金山工作室中已略见初步,如今则是完全“呈现”了,凤波惊呼是“褪变”。关于人生思索的“褪变”这一话题,与数年前我们在沿海一带畅谈过的“人生”组图一样迷离,东方哲学的人性神秘在今日看来其魅力依旧是令人震惊的,不独就图式创作层面来理解凤波笔下的“褪变”,“褪变”则已然成了我再次陷入一种非循环的逻辑中去解读当代紊乱现象的某种危机,试图证实这样的“褪变”过程具备一种当代性思考的完整而含蓄的可能,关于东方人的“褪变”,尽管凤波是属于“不确定性”的一代,可褪变,在时下来看似乎也成了必然。
     对于人物形象的颠倒置换的例子,在当代西方系统最著名的美术史家让-路易·普拉岱尔(Jean-Louis Pradel)讲述到20世纪末的不确定性时,就格奥尔格。巴塞利滋的“头朝下”有一段描述,说是倒立的造型成为一种洋溢着激烈符号和鲜艳色彩的疯狂天地,这一批绘画之富有挑战性还在于他们是完全被颠倒着挂的。这种干法在近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无知跟风小辈中是多有呈现的,而且做法是比较恶劣的。而凤波的“倒影”则是完全东方哲学背景下换位思考的直觉理解,方式却是非常规的,可见其形式意义的突破性。
     20世纪80年代的觉醒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心理承受中被90年代的经济浮躁所打破。新世纪初期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迹象又让一些投机艺术家们的心态开始呈现大面积的集体浮躁和异常化,仅就图式符号的放滥与图像本身的无意义取巧,抄袭,让新世纪架上绘画的思考多多呈现了一种糜烂繁荣的假象,更有一些批评家和艺术奸商混迹其中,炒作造势,让混水更加浓杂。在经历2006年的秋拍沉淀后,总算让人意识到作品本身意义的重要了,时代的流行炒作图式至多只是滥竽充数的伪劣欠佳产品,而非一些低俗的批评家们所叫嚣的新图式时代的到来!就我个人而言,架上艺术家一旦被流行图式所覆盖甚至迷惑并自以为是的叫嚣时代时,其所标榜的所有价值属于其本身低俗的个体思路,而与时代无关,与艺术无关!从这点的理解来看,凤波所讲述的不确定性的理解“生命的褪变”则已然具备了当下人心理普遍的某种共性,有一种含蓄的平衡与沉静,就社会发展和艺术进程来看是具有时代无意识衔接到位的意义了。
     “倒影”的直白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难以言语的隐痛与无奈,所有类型的“人”都在倒影中显得无助而纯净,尽管是轻飘的,却是高尚的。知识分子在倒影中则是完全地被剖析出来,没有力量,没有负重。就视觉层面来看,倒影已经具备某种“推翻”的意义。杨凤波的“倒影”系列把能够容纳的人生话题在影下的纹路中开始了属于独自讲述的真诚与不确定,让人与社会的意义在倒影中冲击了一种属于当下“都市影象”疲惫的共潮,一种宁静下的洪流欲起的征兆。其中有一种力量就像曾梵志的“面具”,讲述一种不合群的思索底线,关于人的底线的看不清的能量,不是重量。这兴许就是倒影所具备的标准涵义了。
     回到作品本身来看待作品的内在性,那种含蓄,那种深沉,让进入都市循环系统链的人们学会了冷静,学会了在静处的遐想,而影下暗动的纹路则挑起了细节冲击的脉搏,在我以为,如今当代艺术的架上领域所进行的较量是比智慧,拼深刻的,而不是滥图式,玩技巧的。凤波是那种宁静与思索的人,而时代本身的不确定性让其作品具备了某种与时代同步的脉搏,兴许,也是庆幸的,不随波逐流,不随形应和。这当是凤波的思索了,关于倒影下人性的思索,是一种过程,一种“褪变”的过程,不是“消逝”,是“褪变”。
     至于这种“生命的褪变”最终将去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对于滚滚洪流的艺术大潮,我是期待看到这样的“褪变”的,因为,它给出了一个非浮躁的标志意义。
   
                                                                                                   纪旺 写于北京798         2007.1.7夜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