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承 传 中 变 革

在 承 传 中 变 革

在 承 传 中 变 革

时间:2008-08-30 09:00:57 来源:卓克艺术网

名家 >在 承 传 中 变 革

 

——谈中国画的创新

杜平让

中国画以博大精深闻名于世,是中国文化的延伸,是精神自由的表达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否强烈、突出的体现着民族的精神,并透过这一特点深刻体现着某种人类共同深邃的东西,从而为世界文化提供着某种有价值的积淀和启迪。历史是在承传与变革中前进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正向或反向学习后,重新整合下的向前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画的创新并不是新的课题,它不外是在继承传统的前堤下对外来文化的横向借鉴,或是以新的观念引导的艺术实践,属于思维拓展的行为过程,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不断地同化着外来的异族文化,把它们作为自身思维习惯的补充,因此传统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画,无疑因漫长的封建社会造成自身相当的惰性和保守性。在近现代国民创新精神被严重耽误和影响,创新量锐减,创新的周期拉长,缺少各个方面的探险精神。造成了当代,纤细巧弱,摹仿自然,服务文字,流于图解。进入2l世纪,中国文化创新缺失的危机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传统文化强化创新机能,通过艺术的频繁、活跃、生动的创新,来营造社会追求创新的气氛,制造文化进步的动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发展和创造。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强烈的创造意识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在飞跃发展的新时代里,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的视野总是不断向前伸展的。要创新,首先要接受传统,学习传统的深度决定了创新所能达到的高度。中国画的创新,必须从对中国画的深度理解入手,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再从笔墨形式、精神内涵来延伸和推进中国画的发展。水墨语言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它述说着中国人的心灵感悟和对历史的沉思与未来的憧憬。延续了的笔墨传统,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会赋予水墨精神以当代意义。潘天寿先生说:“新,必须由陈中推动而出……倘屏弃传统,空想人人作盘古皇,独开天地,恐吾辈至今,仍生活于茹毛饮血之原始时代矣”。苦瓜和尚云:“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借古开今,即推陈出新也。于此,可知传统之可贵”。中国画的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离开了这个本质,格调就上不去。传统遗留下的不仅是章法与笔墨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前人的审美意趣、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那些超越了技巧和智慧体现出一种精神的作品,让我们获得了真正让我们感动和给予我们启迪的东西。艺无古今。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核心问题,也是艺术的本质。古今并无对立的理由,新旧也是相对而存在。中国古代画家从没想过与古人的彻底决裂,而是从临古摹古开始,“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艺术史对作品从来以高低论,而不以新旧观。现代画风的产生不应以传统画风的消亡为代价,新与旧是质量问题,不是时间上的概念,优秀再旧,仍是经典,依旧充满活力。怪异再新,也是拙劣,如果只是为了创新,就以劣代优,以次换好,岂不是一种破坏与倒退。中国人讲人格涵养,中国书画的高度是知识积淀出来的,这是与西方不同之处,中国画家必须是文化人。石涛提出即要“师古人之迹”,又要“师古人之心”,“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中国画的发展特点是纵向单维性,它由渐变和脱变而承前启后,着重继承性,在通透传统的艺术内蕴和深刻领悟笔墨精神中去检验和辨认,把握自身价值的文化渊源,在反思中清醒。有思想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多思则可明理,放胆而能求变,妙理寄于豪放之处,脱变出于法度之中,对于勇于创新探求发展者而言,中国画的传统不是泥潭,而是继往开来的路基。
发展需要变革,变革就是对传统的部分否定。当代社会正处在一个中西大融合,大交会的新的世界环境中,我们应对来自内部与外部的挑战,努力实现文化的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艺术的稳定延续与动态变异,在高峰迭起的创造中推动中国画的向前发展。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赋予画家的使命是不断创新。在这个前堤下,我们应该在对比中学习中外一切自己所需的文化成果。因为只有当我们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才能发现新的发展空间,有了发展空间才有发展的可能性。在不断与西方艺术的比较过程中逐渐认识传统的高度和西方艺术的优点。对于美术的发展,徐悲鸿先生曾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定者补之,西方画可采入者融之。”其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可见一斑。中国画借鉴西方优秀绘画成份的前提必须是立足自我,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吸收,只能是借鉴而不能被其改造和同化。既然它还叫中国画,就不能割断历史,应扎根于自成体系的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中,保持其以书入画,点线立骨,意象造型等体现着民族独特审养意识的本质特征。以“借古开今”,“洋为中用”为价值取向。只有在深入研究传统和学习了解西方绘画的基础上,具备了广博的学识修养,才能本乎个性而采撷,从而实现中国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