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牵引当代艺术市场资本流动的手

拍卖——牵引当代艺术市场资本流动的手

拍卖——牵引当代艺术市场资本流动的手

时间:2008-11-15 14:23:3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拍卖 >拍卖——牵引当代艺术市场资本流动的手

 编者按
  拍卖场即是稀缺商品的竞价场;也是提示买家们“究竟什么是稀缺商品”的秀场。

  大部分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数量都不可能“庞大”,而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也都不“稀缺”,这看似是一个悖论,确是最真实的客观事实。供应的数量只有与需求的数量相对来谈才有意义。某位艺术家即使每年只画一幅作品,但他如果全然没有市场,那这一幅作品对于市场来说也太多了,专业术语叫做“供大于求”。那么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当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会上高价售出后,他的受关注程度增加,他的其他作品更加容易出售,此时他的作品的市场需求扩大了,而保持不变的创作量则在市场需求扩大的同时相对变小,供不应求的状态随之产生。而价格也会随着供不应求的状态逐渐攀升。价值决定价格,这类似于一个公式,那如何求证这一公式呢?如何让我们信服一张画满涂料的亚麻布可以价值连城呢?恐怕一定先要证明其“价值”的真实性,才能使价格的高昂看起来合理。

  那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如今这个时代,简单的方法似乎更乐于被接受,证明“价值”最简单,也是最蛊惑人心的方法就是——直接用价格反证价值,“价格越高的,价值就越高”,否则怎么会那么贵呢?“想当然的态度”在理论上体现出的合理性往往在现实中显得无比荒诞。“最贵”绝不意味着最具艺术价值,但却意味着最受关注。因为这是功利先行的现实社会中最强势的潜规则。在任何市场中都存在着大量来历不同的资金流,艺术市场也如是。无需获知艺术市场中资金背后的资本身份是什么,它们的出发点在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情景下,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以资金的投入,换得资本的升值。

  拍卖——用来拉动市场需求的手段

  2006年春季纽约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其为“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市场的枪声”。当时那场拍卖的成交额达到了1322.89万美元,成交率更是高达90%。张晓刚作品《血缘系列:同志NO.120》以接近最低估价4倍的97.92万美元的高价独占鳌头,徐冰、张洹、王广义、刘小东、方力钧等人的作品也均创出了他们当时个人作品拍卖的最高价。一个产业是否具有增长态势,主要的参考数据是该产业的当年业务利润额,以及同期业务利润增幅比较,这组数据可以体现出该产业真实市场需求的状况以及变化。而真实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产业合理生存的基础所在。

  针对当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一是终端消费型市场需求,二是投资投机型市场需求。两种“需求”的比例关系决定了当前产业面临的是“收藏型市场”还是“投资型市场”。相对来说,当一个艺术品市场倾向于“收藏型市场”的时候,会表现的更稳健,其受到大的经济局势变化影响的可能性会更小。而一个艺术品市场倾向于“投资型市场”的时候,其波动、调整的可能性加大,受到经济形势干扰的程度也更强。有研究表明,欧洲艺术品市场中流动的艺术品,售出后普遍被持有年限为30年,而一件艺术品几年之内频繁上拍,数次易主的情况十分罕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几年之内从无到有,当代艺术品的销售、拍卖情况一度呈现出积极的市场态势,那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市场需求是如何被拉动的呢?

  一个投资型市场的需求扩大,需要高额利润的刺激,需要资本快速升值的诱惑,价值规律告诉我们,资本总是流向高利润行业。当资本占有者意识到“当代艺术”或许是一个金矿的时候,其涌入的速度,以及试图透晰并掌握该产业运作规律的自觉性是令人叹服的。一个收藏型市场的需求扩大,需要更多的收藏家真正的接受当代文化,认同当代艺术作品中价值观以及其表现出的外在形式。只有越来越多的真正欣赏当代艺术的有消费能力的受众出现,所谓的“当代艺术产业”,或说“当代艺术市场”才能真正稳固的建立,并且得到良性的发展。两种不同类型市场需求的扩大,都依赖于不同的引导办法,或某些显性客观现实的刺激。毫无疑问的是,使人追逐利益容易,使人接受新文化难。短时间内将公众目光吸引到当代艺术领域,并使之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无疑是“利益的诱惑”。尽管这不是长久的办法。

  中国当代艺术近几年的热闹场面,不得不说是先行进入的资本方对于投资型市场需求强烈刺激的结果。而拉动这一市场需求的所使用的手段之一,正是拍卖。正是在2006年春季纽约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之后,部分国际艺术品经营机构开始涉足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而国内一些民营资本也开始了“当代艺术淘金之路”。“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行情从此开始水涨船高,一个或许可以称之为“当代艺术产业”的市场链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形成,其链条中的各部分一应俱全,例如产品制造者——当代艺术家、产品测评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产品销售者——当代艺术画廊、产品宣传者——当代艺术传媒、产品推广展会——当代艺术博览会、还有产品的终端消费者——当代艺术收藏家等等。一个产业能够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形成,并且用几年的时间快速演练了一遍西方类似产业的几十年历程,这可以算是一个“中国式产业成长之路”。

  拍卖——试图引导游动资本

  寻找目标快速发展的优点不言而喻,而最大的缺点无疑是“快速”所带来的种种制度漏洞,以及随之而来的不规范行为。这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地区普遍面临的现状。这更是中国当代艺术目前面临的阶段性问题。市场运行机制的不规范必然带来行业整体信用指数的下降,从而引来阵痛式的行业整体性调整。快速膨胀的投资型需求必然使得供给方——“上游生产者”艺术家们的作品数量短时间内显得供不应求,随后大量的作品生产型“艺术家”会应运而生,他们所提供的良莠不齐的“中国当代艺术产品”也会快速面世。面对当代艺术市场中众多可供选择的“产品”,哪一种能令自己的资产升值呢?

  资本的逐利性不言而喻,任何投资者进入当代艺术市场的目的都是获利,有谁愿意看到巨额投入换来的是垃圾?从80年代初期到现在,国内的公立美术馆以及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所对于当代艺术的态度,要么是冷眼旁观,要么是批评打压。这直接造成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价值判断的理论缺失,而在市场蓬勃兴起的这几年迅速出现的学术评论文章以及多元理论体系,看起来更像是“学术为市场服务”而产生的新型广告策划手段。美国学者科可纳(Corcorna)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今天创作和出售的绘画作品和雕刻作品中,只有0.5%在未来30年中能够保持市场价值。”

  这似乎说明了久经市场考验的古代精品绘画和近现代名家的市场价值。也还意味着,绝大多数当代艺术都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今天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里的游动资本们撞来撞去,他们也希望借“学术的眼睛”为自己谋取利益,但在学术现状不明朗,市场硝烟尘上的局面下,让拍卖的价格成为收藏的风向标,似乎已经成为部分投资者重点考虑的选项。相对于自吹自擂的学术批评,这似乎更有踪迹可循。而拍卖公司给出的口号也是“拍卖公司要给藏家提供经得起历史考验,长时间考验的作品。”拍卖公司的这种说法,也表达了拍卖行业想要吸引艺术市场中游动资本跟盘的愿景。2008秋季拍卖——信心市场是否依然充满信心?

  在中国内地,拍卖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复苏,短短十几年就发展到上千家,速度迅猛,水准参差不齐。距不完全资料显示,这其中业务范围涉及到艺术品拍卖的机构有200家左右,而这200余家中,业务涉及到“当代艺术品”的目前仅有十余家。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支撑艺术品拍卖局面的绝不是“当代艺术品”,它只是作为新兴拍卖种类在短期内成交价格翻升惊人而引起了更多关注而已;第二:“当代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路还长,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很多的机遇存在于这个领域。2008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集体遭遇“冰河期”。

  这场拍卖中,“天价王”张晓刚的《untitled》和《2001no.8》流拍,王广义、蔡国强等一向被国际市场追捧的艺术家大多遭遇挫败,仅以估价或略超估价成交。而6月30日在伦敦结束的佳士得“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中,58件拍品中仅有2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一件张晓刚的《父亲和女儿》因90~150万英镑的估价再次遭遇流拍。今年4月9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上, 108件中国当代艺术拍品全部来自美国艺术基金“埃斯特拉收藏”,虽然这一“全球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机构之一”解释此举的原因是由于次贷危机,但我们不要忘记,在获得市场收益的最佳时机清仓退盘,历来是风险投资规避资本即将贬值的战略手段。苏富比于2008年10月4日-10月8日率先举办香港首场秋季拍卖会。经过连续(4、5)两日的拍卖,最终拍卖成绩惨淡,远低于预期总体估价。首场当代亚洲艺术专场中47件拍品中,有19件流拍。其中不乏重点拍品的流拍,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成交额不及预期估价一半。最低估价2.45亿元,成交价只有1.17亿元。

  5日结束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共有110件拍品,有71件流拍,成交率仅为35%,总体成交额为34.864.750元与预计成交1.1亿元相距甚远。根据苏富比方面公布数据,参与此场竞拍多为亚洲人,成交价居前十名者皆为亚洲买家。根据苏富比网站公布的从2006年春季至2008年秋季纽约苏富比举行的6次“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成交价格前10名作品的购买流向的分布如下:这60件高价成交的作品有48%,也就是有29件是被亚洲的私人藏家或者画商购得;欧洲藏家和美国藏家各自购得10件,欧美藏家和画商购买的比例各占18%;而匿名藏家购得到了其中的11件,他们的比例占到了20%。

  过去十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板块基本由国外收藏建立,此次秋拍的经济背景正是整个西方世界陷入金融危机,经济面临衰退的局面,还有多少国外买家会继续为中国当代艺术品竞价?国内这些年跟进的民营资本们有能力救市护盘吗?艺术品市场从来都被看作是一个信心市场,而“贪得无厌、贪生怕死的资本”历来都是“在贪婪的时候更贪婪,在恐慌的时候更恐慌”,信心市场能够依然充满信心吗? 08秋拍,拍卖这支牵引艺术市场资本流动的手还会奏效吗?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