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凡高自杀的身上发现了一份信是这么写的: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读了使人悲痛难忍,他在天国中还好么?还这么的艰难么?
现在人们喜欢用凡高来比作对艺术上的执著与激情,这个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能够想象着去过他那样的生活,走他那样的人生么?也就10年的绘画时间,几年的顶峰时期,创作了800余幅作品,平生只买掉过一幅作品,没有享受到一个正常人的婚姻与爱情,生活与心灵上的折磨与艰辛,在一堆讽刺笑话的朋友堆里挣扎着一生,甚至有人在画廊中同与凡高的向日葵展出示为耻辱。凡高把所有的情感化在了自己的绘画只中,麦田,自画像,向日葵。。。。。。37岁那年把枪口指向了自己。
而他死的日子里,他的绘画终于被认可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艺术这个不受制于时间约束的东西,终于发挥了其伟大的效果,他还是被人看懂了,被世人看懂了,现在连看不懂他的人都不得不看懂了,他们面对着凡高的作品不敢说一个“NO”字,成为了公理的东西,那么还敢去颠覆的话,怕被成了笑话的把柄,所以都谦虚了起来,他们在凡高的作品面前变得温温而雅,虚怀如谷了。
真想回到那个时代中感受凡高的生活,去更好的傍观他身边的人们,冰冷的眼光,势利的眼球,讽刺的嘴角,也真是这样的氛围激发了凡高的艺术斗志精神,心情的曲折起伏,造就了凡高,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诞生。
人总有一死,我们不能够期望太多,人总有个性,我们不能够期望太圆滑,只有他的本心还那么的善与真,那么自然就会有经典的作品。又要作品好,又要会奉承,又要顺着他人的意愿去油头粉面,违背自己,刻意的化作时髦的言行,而融于这个世俗平庸的艺术之中,成为一个佼佼者,都不是我的梦想。因为如果我进入了这样的角色,圆融于现实的风气之中,已经失去了我活着的精彩,我个性的思维,原始的天分,已经被同化成了可怜的摆设,成了个复制的思想。我们一方面又想要着名,一方面又想要着利,在艺术上,在文学上,这样的意愿还真的是比较难兼得的,因为它们不像是其他行业那样的简单与平庸,5000年的文明早告诉了我们,能够被世人敬仰的,被世人朝拜的,他们的生活状态都是极其不平凡的,似乎与荣华富贵擦肩而过的颇多,上天入地之后,才是一条通向中庸的真理之路。
嚣张与收敛都是自己的事情,作品没有嚣张与收敛的说法,你进入了哪个状态里,你的作品,你的文字都会悄悄的透露出你的改变,只有都是你自己的,那么都是可以的,高山也好,流水也好,都是成长的养料。一路顺着自己的意愿去走,把自己的思想与激情融于一个永恒的概念之中,那就是艺术的价值。
好比是徐冰老师与马一鹰老师的一段对话之中是这么说的:从艺术之外进入艺术圈,绕一个大圈子又出来,不在这个领域之中才能够为这个领域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你必须与这个领域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只有在这个距离之间才有可能获得一种新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你才有可能为艺术做点事。
这句话真的很管用,我早就在用了,我有点得意。
湛然
于苏州西山岛明月湾湛然驿站
2009-01-31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341358
“天外来客”徐冰专访——寻找“世界语”的历程
编者按:1955年出生于重庆的徐冰,是世界顶尖艺术家行列中屈指可数的几位华人艺术家之一。197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国。2007年回国就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作品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3年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 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2006年获全美版画家协会 “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授奖的理由是:“徐冰对于版画艺术专业领域的发展所作的出色贡献”;该奖是美国版画界最高的荣誉,每年授予一位艺术家。被《美国艺术》杂志评为15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注目人物。2008年春季学期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徐冰研究”课程。
“徐冰”这个名字无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现在都一直震撼、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们,但是很多人都对他并不太了解,首先是作品太深奥、看不懂,还有就是消失在大家的视线太久,他的出现仿佛是“天外来客”;所以08年12月29日《新视觉》杂志专访了徐冰老师,希望我们这次的专访能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度的了解。以下是艺术顾问马一鹰老师和徐冰老师的部分对话。
马一鹰:88年您的《天书》给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您也创作了很多具有影响的装置作品。能谈谈您是如何转向当代比较前卫的艺术领域中的吗?
徐冰:《天书》在形式上应该算是一个装置作品,它是中国那个阶段的产物,当时的中国艺术圈并不真的了解什么叫现代艺术,当时现代艺术的信息是很少的。
马一鹰∶您的《天书》是在1987年动手创作,到1991年完成。事实上,您在88年的冬天已经做了一个大型的展览,这是不是意味着您90年去到美国以后,这个课题还在继续?
徐冰∶是这样的。88年展览的时候,作品并不完整,它只是一个实验阶段,确切地说,那时候作品还没有完成。我最希望这个作品最后做出来特别象一本真正的“书”,整个制作的过程是一个书的过程,从它的刻版、装订到版式的处理都是有知识依据的。展览中我把这些书放在类似祭坛一样的环境中,让人们产生一种对它供奉、尊重的感觉。
马一鹰∶在《天书》之后,《新英文书法》是您93年到美国开始的尝试,这种尝试一直到什么时候?
徐冰∶我90年到美国,因为天生对文字、书法有一种敏感。《新英文书法》那个东西有一定的实用性,因为它是可读的,可以在艺术之外自身繁衍和渗透的。我觉得在艺术之外的空间更大。
马一鹰∶因为《新英文书法》的字形是中文方块字,所以大家称之为“世界语”。
徐冰∶有很多人后来说我的《地书》是“世界语”,《新英文书法》其实是一套英文的字形设计。
马一鹰∶《天书》与《地书》有何区别?
徐冰∶创作《地书》的起因是想写一本书,让任何人都能读,无论你是否受过教育、也不管你来自于那个文化背景。这本书实际上是用标识语言写出来的。标识语言就是我们在手机、道路、机场等能看到的各类标识。标识语言传播非常快,适应时代需求,而传统语言则受到了局限。过去,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范围内工作、生活。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全世界的人都是“同事”,人类新的沟通方式,是时代的需求所致。
马一鹰∶那是不是说一个标识性的东西其实代表包括很多的文字内涵?
徐冰∶可以这么讲,其实我的每一个符号、标识等可以有多重含义。口香糖包装纸上的三个标识,用这三个标识可以说一个故事,谁都可以懂,那我想,就可以用很多的标识写一个很长的故事。我当时就想写一本书,这本书谁都能读得懂。后来我在服装学校讲演的时候用口香糖包装纸上的三个标识为例,说明标识的可表达性,有一个学生认为这三个符号之间那些箭头也是标识是有含义的,其实是五个,这对我也很有启发。《地书》它和《天书》是相反的,“天书”是谁都读不懂。
马一鹰∶那就是说用各种不同的标识、图形、图式去做另一种全新的文字探索、尝试,这又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徐冰∶对,这的的确确是一个挑战,我最终还是做一本书,这本书在全世界各地出版,在世界各地出版,不用翻译。它可称为不同语言之间的中间站。
马一鹰:从《天书》到《地书》,尽管有很强的现代性,但是似乎没有受到太多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颜色那么的单纯、形体那么的规范、那种符号的不断重复化,但是带给人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力,也没有西方艺术里那种缤纷的色彩、潇洒的运笔、华丽的篇章,涂鸦、抽象、印象、扭曲的那种感觉。
徐冰∶我认为对现代语言风格的选择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马一鹰∶您的家世背景对您作品的产生应该也有重要的影响吧!
徐冰∶也说不上,但是我当时和北大一些老教授、老先生接触得不错。与那些老教授随便的聊天对我思维方式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这种文化感,在哪怕说一张餐巾纸这种事情的过程都能传递出来,有些东西你可以接受,有些东西你不能接受,有些东西你可能接受了,但它埋在你的身体里,很长时间以后它才被调动出来,但是其实埋下与没埋下是有不同的。每个人的性格,所走的路不一样,有些人是知识型的,有些人是技能型的,有些人是自省型的,其实应该不能说哪一类更好,任何背景,任何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种养料。比如我现在在教书或开会,这些事务给不少人的感觉是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太可惜了,为什么不去做更多有创造性的东西。可在我看来,在一种身份的反差之间我可以获得很多的,这种思维的参照,在很多不同的概念之间的一种模糊地带所获得的思维的养料,这可以说是别人所没有的。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特殊的部分,这不在于你获得现代艺术的养料还是获得传统艺术的养料,或者说体制的养分,而是综合在一起的。什么东西其实都可以作为一种养料,就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一点点东西、就看你有没有能力把它找出来,或是说你有没有能力去吸收这个东西,把它和其它的东西混合在一起而生成现成元素中没有的第三种,这种第三种元素对生长及有意。
马一鹰∶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任何的一种过程、人生经历都可以算是一份很好的成长养料。
徐冰∶当然可以这么说,比如说要作为一个艺术家,要作一个好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贡献;那什么叫有贡献,可能你得为这个领域带来一些新的思维的方式、新的艺术方法,怎么样获得?事实上就像你从艺术之外进入艺术圈,绕一个大圈又出来。所谓绕一个圈是指你知道了自己要的东西:不在这个领域才能为这个领域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你必须与这个领域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只有在这个距离之间才有可能获得一种新的东西,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为你想做的艺术做点事,如果你只挤在现代艺术这个窄路里,是不可能的。
马一鹰∶所以就是说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不能随波逐流。
徐冰∶简单讲独立思考的能力确实很重要,但是独立思考又是多层性的,这敏感与社会文化、社会环境、你生活的范围有密切的关系。你的敏感是从这些氛围中获得一种独立性,而不是完全孤立的。这种独立性最根本的来自于你想要的东西。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本分地做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