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随笔

画室随笔

画室随笔

时间:2009-07-25 18:01:07 来源:

评论 >画室随笔

袁文彬

●样式不是风格。风格是具有内在的思想和性格的,而样式却是表层的符号化。像毕加索、里希特和基亚这样的顶尖大师,在他们的各个时期都充满了创造性,而二三流的画家却据守在单调的样式中固步自封。就本质而言,样式主义是商业性和投机性的。艺术家无疑必须建立有别于他人的语言风格,但是样式主义的投机心态不能不说是一些当代艺术浅薄乏味的症结所在。

●对绘画中的书写性和写意传统的研究一直是我的兴趣。写意决不是浮泛潦草的简单挥扫,或理解为“用油画画国画”。我认为东方文化的精炼与含蓄,胸有成竹的大度与从容,庄禅精神的空灵与淡定,才应该是写意文化有别于西方表现主义的内蕴与品格。

●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具有某种“自在性”,这种“自在性”超越了“策略”,是经过了前期的摸索或设计之后,逐渐地使画的风格面貌与人的生命气质成为一体。什么样的人画什么样的画,每个人都会在画中折射出他自己。

●艺术也像一棵树一样,离不开文化的根脉,离不开时代的土壤,离不开生活的阳光,离不开环境的风水,离不开自然的雨露。

●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游戏,是心智的游戏,是灵魂的体操。艺术作用与人的心智和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是永恒不变的,变化着的是艺术家。

●当艺术过于追求外在形式的花样翻新之时,也许它正走上歧途,成为“文化进化论”的催生物,成为吃激素长大的饲料鸡,而远离了人的心灵和感动,成为一个令人敬而远之的怪物。

●艺术在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也许并非是件好事,因为艺术毕竟不同于科学。艺术和哲学一样,哲学在任何时代所面对的都是人的存在和意义这同一命题,艺术面对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关怀也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仍然还是最具人性化,最令人亲切的艺术。

●在这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罗素,他始终将知识关怀与社会关怀这两个似乎水火不容的极端相融于一身,一反传统文人内敛式的个人趣味。他的自由知识分子的理念,脚踏实地、坚韧渐进的精神对我影响极大。他远离了非此即彼的狭隘思维和浅层造反的浮躁情绪。我喜欢罗素哲学中具有建设性和开放性的品格。

●“知识分子”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富有判断力,知得再多,没有识,仍然不够格。中国传统中多的是仕人腐儒,权贵帮闲,缺少像西方理性独立的知识分子----终极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在民主和宽松的现代社会中,代表理性精神、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意识的建立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是物欲功利无限膨胀的制动器,是肤浅贫乏的对立面,是灵魂需要的不停追问。

●我欣赏博伊斯的“大艺术”观念。那种以艺术来启迪人们思想的行为和精神;也怀念鲁迅,怀念爱因斯坦,能够超越学科而上升为思想家和知识分子,能够以博大的心灵穿过知识晦暗的隧洞而直接切入生命进行了望。

●在建立人格自觉、学术自觉、思想自觉的知识分子意识前,奢谈策略容易引发投机,奢谈崇高容易误导口号和图解,奢谈前卫容易变得混乱和浮躁,奢谈民族文化又容易画地为牢。精神的独立,睿智和成熟,深入与完整,这些品格的建立显然都不是靠快餐文化可以解决的问题。当“低俗”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肤浅无聊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时尚,那我们也有理由要有所警觉了。这不是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人的生命情态问题。

●当代艺术中观念的过度饱胀也令我在一段时期产生了心理上的逆反,我宁愿重新对景写生,重新找回绘画单纯的乐趣,,放松身心的在大自然中做个有益身心健康的深呼吸。

●艺术是什么?现在要是还有人问我,我会像佛祖一样捻花微笑缄口不语了。(其实是懒得再扯皮了)

●如果说十年前的《麦当劳叔叔》系列是自己从现实关注的角度切入,现在的创作更多是从文本资料或信手拈来的杂志图片中找到创作的资源。图像时代的资源应该拿来充分享用。而混搭风格也正是后现代的重要特征。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一门独门奇世的至高武功叫“吸星大法”,它能在与对手的交战中吸取对方的功力,为我所用,所以能战无不胜。我觉得这种转换、拆解、挪用的“吸星大法”式的思维方法,也正是后现代艺术方法论中常用的策略或“惯用武功”。我喜欢这种具有积极和开放意义的“拿来主义”精神。站在当代的立场,一切为我所用,在学习实践中融会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以背叛的方式继承,培养有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绘画简单直接的朴素感,综合的概括力(不仅是技术)和最具人性化的手工感,是我所迷恋并认为其他门类艺术所无法替代的重要理由。因为材料形式的时髦和新奇并不是一切,艺术中的思想和精神才是最本质最永恒的东西。但绘画如果还完全以抱残守缺的心态和盲目乐观地据守在原来的小作坊里,那也确实是难有出息了。观念的更新和拓宽在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看来都是势在必行的,而绘画圈里象“都是观念惹的祸”这样的嘀咕和埋怨,听起来是不是显得有点太撒娇了?

●或许我们习惯了严肃,习惯了仰望,或许我们对艺术的态度太过虔诚,以至于拜倒在它的脚下,甘做前人规范的奴隶和传统愚忠的卫士。岂不知艺术本是心智的游戏!而这种游戏又是欢迎大家平等参与和大胆行动的。因为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缚住了想象的翅膀,人为地把艺术弄得如此高深莫测,乏味而沉重。怎么还能有游戏状态的松弛?画得太累太紧是中国油画的常见病。我们不妨自问:是你在搞艺术,还是艺术在搞你?!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