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棵树

艺术是一棵树

艺术是一棵树

时间:2009-07-25 18:02:10 来源:

评论 >艺术是一棵树

袁文彬  

     2002年5月,我应德国普法茨州艺术基金会的邀请前往德国参加该州主办的国际艺

术博览会,这是我第二次的欧洲之行。在油画的故乡近距离地面对耳熟能详的大师作品,我少了第一次的激动和崇拜,多了几分思考,而和欧洲当代艺术家们一起参展交流,更是感触良多。在博览会期间有一位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是邀观众共同参与:参与者手持二张纸片,一张是用德文写的“艺术是”,另一张由参与者写上自己的答案,然后他让手持二张纸片的参与者靠墙而立,用“拍立得”拍下,再把照片组合成一面墙展出,整个过程象是一场娱乐性游戏。我们应邀参与,我随手写下的是语气词“OY”,另一位中国艺术家用中文写“过瘾”,陪同我们的基金会主席波里斯先生干脆把那张纸反过来重抄一遍。更惊讶的是我们发现博览会主席脱光衣服一身胸毛手持纸片的照片也在其中,他的答案是一张白纸。其他艺术家的答案自然也是千奇百怪,我看不懂其中的内容,但从各自的神情(或嬉笑或严肃)中也明白各人有各人的理解。看来,“艺术是什么”在国外也和在中国一样,是人们一直追问的思芬克斯之谜。

     艺术是什么?说实话这个问题我在大一的时候就和同学们激烈地争论过。现在要是还有人问我,我会象佛主一样拈花微笑闭口不言了(其实是懒得再扯皮了)。也许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游戏,是心智的游戏,是灵魂的体操。艺术作用于人的心智和精神,陈规陋习永远是它的死敌。所以当蔡国强宣称“艺术就是要乱搞”时你不必大惊失色,当后现代大师波依斯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时,你也别太当真,以为革命成功了土豪推翻了小百姓会分到一块田地了。绘画被艺评家们无数次地宣称死亡之后在今天却依然活得生机勃勃。

        还是说说我自己吧。小时候我的两位姐姐都在学打羽毛球,因为当时受“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影响,那个年龄层的孩子打球或学一门手艺成为我们那地方的时尚。我还太小,只会天天拿根小竹竿推着个铁圈圈满街乱跑——那时候没玩具,就这么项不上档次的游戏我可以玩到天黑不知道回家。我的另一个爱好是画画,大概开始是受我大哥的影响。我看完电影回家回味无穷就把电影故事改编成一本连环画,慈爱的父亲会帮我钉成像本小人书并为我题写书名,在封底还郑重其事地标上价钱,我记得有一本叫《烽火少年》,封底标价是八分钱。我小时候傻乎乎的有时又显的有点早熟。我的老家在福建省上杭县,因为清代出过“杨州八怪”之一的华  ,还有上官周、黄慎等画家,好象还有“书画之乡”的美誉。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还领我去一位80多岁的叫罗晓帆的老画家家中学国画,那是一位很慈祥长着白胡子很像齐白石的老爷爷。我在一篇命题作文《我的未来》中还曾说过将来要做齐百石那样的大画家。我的两位姐姐后来都没再打球了,不过她们当年的队友在八十年代初出了一个世界冠军周金灿,而我哥哥同学的儿子至今还是世界羽坛排名第一的高手,叫林丹。我很遗憾自己小时候没学点羽毛球等高雅运动,只会傻乎乎地玩铁圈圈。不过庆幸的是,小时候对画画的爱好还持续至今,把爱好变成职业并还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从这一点来说,我觉的自己还算幸运的。往事如烟,我说这些旧事是因为我相信任何事情都是有根源的。艺术也像一棵树一样,离不开文化的根脉,离不开时代的土壤,离不开生活的阳光,离不开环境的风水,离不开自然的雨露。艺术是具有 “自在性”的,当艺术过于追求外在形式的花样翻新之时,也许它正走上歧途,成为一个令人敬而远之的怪物。艺术在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也许并非是件好事,因为艺术必竟不同于科学,艺术和哲学一样,哲学在任何时代所面对的都是人的存在和意义的同一命题。艺术面对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关怀也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仍然还是最具人性化,最令人亲切的艺术。

      2004年9月我应邀调往天津美院,从南往北的迁移对我的生活和艺术来说都是个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出版这本小画册,是为了对过去的作品作一次整理和小结。我对自己作品的选择和删减正如对树枝的修剪一样。我选入的主要作品是以人物肖像为主。《麦当劳叔叔系列》是我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角度对当下流行文化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审视和思考。因为已发表较多,我选了其中较有肖像意味的编入几张。2001年后画了一批风景,都是现场写生的。我更注重其中与自然对话的心境与情怀,这是令人非常愉快的过程,也令我体会和重新思考了绘画最单纯的快乐。把这十多年来的作品都归入这本小册子难免还显的有些杂乱和不尽人意,这些仅仅只能见证一下自己的成长。我相信自己的路还很长,因为我知道艺术是一辈子的事,因为我是那么的喜欢画画和单纯的生活。

     艺术是一棵树,就让它自在地生长吧。

                                                             2004年12月10日

                                                              于天津美院后红楼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