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中的“挪用策略”

当代艺术中的“挪用策略”

当代艺术中的“挪用策略”

时间:2009-07-25 18:04:36 来源:

评论 >当代艺术中的“挪用策略”

袁文彬

     在后现代语境中有一个常见词语叫"挪用策略"(strategy of Appropriation)。和"挪用"相似的词还有借取、剽窃、戏拟、并置。"挪用"在后现代艺术中加此频繁地出现,或被人引以标榜或为人所垢病,其中最富争议也最出名的作品如旅美艺术家蔡国强1999年的《威尼斯收租院》。这件作品使蔡国强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奖,也在国内招致争议乃至引发侵权官司。在众说纷纭中,"挪用"却不容置疑地成为当代艺术的一大景观,以至于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翻探究,或许能从中窥见后现代文化的某些特质。

     追溯"挪用策略"的根源,是出现于20世纪后现代主义萌芽之际。西方现代艺术自20世纪初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以激进的反传统面貌和挑战性姿态推动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运动。自恃甚高的现代主义艺术是对陈陈相因的学院派传统的反动,坚决的反传统立场和唯“新”。是求所导致的结果。是许多艺术家走上了为原创而原创的道路。但是物极必反,到了7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陷人了形式主义作茧自缚的困境,后现代艺术就在此时开始抬头。和自视精英,追求深度的现代艺术相反,后现代艺术以一种大众的、通俗的姿态进行反拨。它崇尚无中心、边缘性和游戏性,追求新鲜的趣味和感官的刺激,以把玩历史和调侃现实来达到对现存文化体系、社会规范、生活秩序和思维逻辑的解构。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对(表现在它放弃精英文化的姿态),同时又是现代主义更加极端化的发展(表现在它不断地追求超越的本性),这种特质又决定了它自身必然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既消解一切,又包容一切;既不断地“出新”,又不停地"复古"。挪用手段是在后现代时期出现的波普艺术最常用的手法。装置艺术中的劳申伯格、杰夫·昆斯和绘画领域的安迪·沃霍尔、霍克尼、博特罗等都是其中颇具争议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在挪用状态中,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日用品被异化变形或骤然增大后,确实能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刺激和精神震撼。这种艳俗化、玩具化的方式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当代艺术进人大众消费文化后浅薄的、奢华装饰的特征。在一个风格创新不再可能的世界里,挪用策略成为这一时期行之有效的表现方式,也是合乎逻辑的最终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和电子时代的来临,使国人的眼界更加开放,世纪末的中国艺术呈现出一种多时态、无基调、多元并存的状况,“挪用”也成为此时期艺术思潮中的一种方法和现象。如王广义的《大批判》、张晓刚的《大家庭》都挪用现成的图像或图式进行创作。艳俗艺术和卡通文化也是90年代出现在中国艺术中独特的文化景观。它们挪用快餐消费时代的图式,以轻松、调侃、浮夸、花哨掩盖了生活沉重的一面。如果说艳俗艺术和卡通文化是对当下时髦生活的戏拟和模仿,那另一种模仿就是对古人经典或传统样式的挪用。如老一辈艺术家中最具现代意识的吴冠中,在他1996年创作的《五牛图》《瞥花仕女犹徘徊》等作品中,把传统经典从国画挪用到油画;陈丹青在近年来的《画册与图片》等系列作品中,大量运用现成图像的并置和挪用这一当代艺术的重要修辞方法,而远离了早期作品中传统的反映论式的写实方法;新生代画家中的钟飙就更直接地运用挪用和并置古典图像的手法进行创作。在装置、影像等前卫艺术中利用图片的并置、形象的错位或各种方式挪用的例子更是俯拾皆是。以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草船借箭》,黄永砯的《一人九兽》、《百手观音》为代表,还有众多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都经常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神话或典故,结合当下的文化问题进行思考和创作。

      当代艺术以不同方式的挪用拓展了艺术的多元化指向。由于挪用一方面是从内容上借取现存图像从中外艺术史到时尚传媒中的现成图像,另一方面是从手法或载体上借用一切可供使用的其他门类的创作手段,如影视、音效、表演、设计、电脑数码等等,科学技术媒介也被广泛地引入艺术实践领域,因此多门类艺术间,甚至艺术与科技媒介问的相互整合,从形态上拆毁了它们之间相互隔蔽的栅栏。这种从形态上的变革根本性地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力,也改变了艺术原本的定义。"挪用"是使每一个自我发生断裂和错位的策略,它所产生的间离效果如同后现代艺术中的"吸星大法",具有巨大的吞吐威力。影像和电脑等新媒体的介入使挪用手段更为便捷,以至在商业广告中挪用现象也屡见不鲜。当挪用己普及到在厕所中都能见到"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之类对成语的肆意篡改之时,它己显现出无聊和庸俗的一面。

    20世纪艺术加速度的变化和发展,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一系列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可以说,后现代是西方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后消费时代的产物。而刚从农业社会转型过来的中国,从本土意义上说并不具备后现代主义的生成土壤。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现代人不必事事必经"直接经验"的体验,而更多是从信息和知识的"间接经验"中获取经验认识。电信枝术的快捷和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全球一体化成乃可能。面对日新月异的变革和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刻舟求剑和固步自封的文化态度只能丧失对现实和当代文化的介人能力。我们应该广泛地汲取营养,在开放、参与和行动的过程中,也必将出现多层面、多取向的自由选择和艺术家对自我的不同定位。多元时代也意味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后现代躯体中虚无主义的基因,以及毫无批判地顺应享乐主义时髦文化的表面繁荣,使当代文化处于泡沫般单薄脆弱的漂浮状态,己经显现出这个功利的商业时代和快餐文化在精神上虚空的病症。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各种西方现代艺术流派都在20午问蜂拥而至,无论是古典、现代、后现代,在与我们自身文化的冲撞和交融中都还存在更新的可能和发展的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随着国力的强大和对自身文化价值正确而充分的认识,完全可能进一步提升在国际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以东方文化精神为西方艺术和世界文化提供互补性滋养。

发表于《美术观察》 2002.4期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