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张羽的“指印”

痕迹——张羽的“指印”

痕迹——张羽的“指印”

时间:2009-08-24 14:53:11 来源:

评论 >痕迹——张羽的“指印”

文 / 严善錞

张羽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表达自己对“痕迹”——这种关于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虽然他接受的并非传统绘画的教育,但是,他却生活在一个传统势力非常顽强的艺术环境中。正是这种压力,让他感觉到要对传统进行必要的挑战。九十年代初,他作为一个实验水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为了颠覆传统水墨画的美学观念,提出了“有墨无笔”的主张,他抛弃了毛笔,或者说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的方式。张羽的这种观念,我们似乎也可以从传统那里找到渊源。相传宋代米芾作画就是“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 然而,米芾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天成的效果,而张羽他则试图来建造一种象征性的形象,一种显示个人气质的图象,这就是他坚持了十年之久的《灵光》系列的创作。然而,他的这种观念在在他近期的《指印》中体现得更加彻底,他干脆以指代笔(不是传统的指墨画,那还是一种追慕笔趣的形式),并且,将“行为”与“痕迹”、或者说“过程”与“结果”结合在一起,并注入了对文化和历史问题的思考。对此,他自己有这样的表述:“我选择‘指印’或采用‘指印’方法,不是呈现旧式文化现象‘契约’中的‘指印’形式概念,而是通过‘指印’的这种表现方式表达艺术创作的理念。因为‘指印’的概念本身是一个与身体有关的文化行为。那么,在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移用,方法就成为确切的理念。” 

 张羽的这种艺术观念,另一个立足点是他关于对当代文化的思考。他相信当代国际文化的整体化发展的必然性,相信整个世界变得就像一个家庭,大家面对着同样的信息,面对着共同的问题,如爱滋病、污染、腐败、恐怖、甚至还有战争,只是有的在惊讶、有的在欢欣、有的在困惑和思考。因而,他认为,作为艺术必须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大、更充分的思考的空间,使自我的真实性得以实现。然而,这种空间必需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或文化人,它既应当有他历史的个性——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前提,也应当具备时代的共性——作为一个个体与他人对话的条件。在他的作品中,他是这样来实现这种意图的:他把水墨这样一种材质从传统的图式和表现手法中抽离出来,将其还原成一种最简单符号,一种最比英文中的ABCD和汉字的点横竖撇捺中更原始的文字元素,然后用手指不断地将其捺印在纸上,如是积累重叠,以成就类似同意、确认、信赖这样一种具有“契约”意义的图象。在这里,手印是一种绝对私密性的记号,是一种个体身份的象征,而这种符号的不断重复乃至进入一种几乎无个性无情绪的表达,却似乎又让画面变成一种无明确意义指向的一个空间——一个为给观众完全敞开的阅读空间,一个观众完全可以带着自己的观念或趣味进行阅读的空间。正是的这样的空间里,张羽自信实现了关于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种“和平与安宁”的对话。那么于这些“指印”的文化身份、或者说他的个人的历史身份,又是什么呢?是通过何种方式来确认的呢?他自己解释说,这是由水墨这种媒材决定,这种媒材的文化身份就是中国身份。

事实上,对于《指印》来说,我认为他的价值更在于他那简单而又明确的制作和实现过程,读一下他的创作笔记,也许更有助于我们对他的作品的意义的理解:“《指印》的创作是用一个极为简单的方式,以极少至极多的两极行为过程,通过视觉反映而获得内在的、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可以说是由一个简单的具有物质属性的行为方式,重复指印、点击宣纸的过程,即可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至无限。同时,隐现着以佛教禅宗境界去超越自我,超越艺术本身,向精神极限逼近。然而,艺术的内涵却无疑存在于时空之中。” 

2007年2月28日

赵希鹄《洞天清录》
2张羽《艺术笔记·我说指印》(未刊稿)。
3同上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