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号称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正式开馆;下月,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也将开门迎客;与此同时,天津美术馆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出台,深圳当代艺术馆、广东画院美术馆目前也已进入紧张的筹备阶段……
当国外的美术馆纷纷发出裁员的消息,国内的美术馆建设却逆势而动、进入高潮,是什么让中国的美术馆如此疯狂?美术馆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对于国人来讲又意味着什么?
美术馆为地方“长脸”
“长脸”——这是浙江人在谈到刚刚开馆的浙江美术馆时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据了解,浙江美术馆毗邻西湖,占地3.5万平方米,共有不同规格的大小展厅14个,总面积达到了9000平方米,仅是走完这14个展厅,就需要3个多小时。不仅规模庞大,浙江美术馆在各方面的设施也都堪称一流。其中有6个展厅具备24小时恒温恒湿保护系统,而在最“豪华”的7号展厅,摆放着27个世界顶尖的恒温恒湿展柜,总价逾700万元,其中长55.5米、高4米的德国汉氏恒温大通柜,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即使在国际上也属于最先进的展柜设施。这样的美术馆,确实给地方“长脸”。
正当人们为浙江省的“壮举”啧啧称叹时,“邻居”江苏省也不甘示弱。作为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的美术馆,其前身“国立美术陈列馆”建成于1936年8月。然而,这位中国美术馆界的“老大哥”随着“年岁”日长,步伐越来越慢,已然跟不上国内日新月异的展览形势。于是,一座主体建筑高24米,地上四层,地下二层,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各类大小展厅近10个,面积7000平方米,比老馆扩大近4倍的新馆拔地而起。下月底,它就将掀开神秘的面纱,重塑江苏省在国内美术馆界的形象。
江浙地区自古人文荟萃,兴建美术馆本是大势所趋,不过在经济同样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美术馆建设也日渐风生水起。将于今年年底奠基、明年开工建设的深圳当代艺术馆的设计方案来自奥地利,据悉该馆将突出国际性,建成后或与英国泰特美术馆进行合作。为了弥补广东美术馆在展览等方面的落后与不足,广东画院也拟建自己的美术馆,目前已经处于开工准备阶段。
在中国北方,美术馆建设同样不吝成本。即将于12月破土动工的天津美术馆是占地近3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其中展厅面积规划为7000平方米,包括中国字画厅、西洋美术厅、雕塑厅和现代艺术厅,同时,还将建约5000平方米的室外展区、3600平方米的创作展示培训室等功能区。有趣的是,未来的天津美术馆这一设计方案恰好来自为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提供设计的KSP恩格尔和齐默尔曼(KSP Engel und Zimmermann)建筑设计事务所,而屹立于北京西北方的国家图书馆新馆也是出自这家著名的德国设计公司之手。
占地要尽可能的大、设计要尽可能的好、设施要尽可能的先进,中国的美术馆第一次这样“大方”地昂首阔步。看到这样波澜壮阔的建设热潮,真不敢想像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的美术馆竟能停滞不前。
为美术馆算一笔账
“主要还是经济原因吧,以前国家经济状况不好,还顾不上建设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邵军对于国内美术馆建设的落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如果不是经济原因,很难想像浙江这样的美术大省此前都没有自己的省美术馆。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省几乎都有自己的省博物馆,与此同时,很多市级博物馆也具备相当的规模和馆藏水平。相比之下,美术馆的境遇则略显尴尬,很多省市并没有正式的美术馆,即使有,也往往只担负展览的功能,省内优秀的美术作品大多被博物馆收藏,美术馆收藏、研究的功能被大大弱化,几乎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然而,美术对一个民族而言的作用不言而喻,近百年前有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在浙江,同样有时任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林风眠提出浙江应建一座美术馆的建议。但因为种种原因,美术馆建设在中国相对滞后。就拿浙江省为例,此前当地画家举办展览往往只能选择浙江展览馆,而诸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近现代浙派大家的美术作品,更是全无着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正因为始终存在这样的遗憾,因此在经济好转之后,各省市才会纷纷将建设美术馆一事置于案头,从而形成了一股潮流。2002年,在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亲自过问下,浙江要建设一流美术馆的任务被提上日程;接下来,开会、批示、选址、招标、拆迁……2005年5月,美术馆正式奠基。据了解,浙江美术馆建设早被列入浙江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和“五大百亿”工程,由浙江省文化厅负责实施,总投资4.2亿元。几乎是经历了同样的进程,于2006年动工的江苏省美术馆新馆的总投资也将达到3亿元。按此推算,作为天津市文化中心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新的天津美术馆建设花销也必定不菲。有了这样的标杆,接下来国内计划新建的美术馆也可以比照此“投入”来预计“产出”,除非不想“长脸”,不然哪个省市会甘心做“小”?
这样的投资力度令人可喜又可忧。可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肯拿出钱来建美术馆,可见其对于文化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视,美术馆多了、大了,势必可以加强国人的审美能力,“美育代宗教”的理念有望在这一代成为现实。可忧的是,众多省市一窝蜂地大力兴建超大规模美术馆,究竟能在美术的教育与普及、美术作品的展示与收藏等方面起多大的作用?诸如“花那么多钱建那么大的美术馆有必要吗?”“比大、比豪华,争建美术馆有‘暴发户’心态!”一类的言论开始不绝于耳。
“中国的公众对文化的亲和力还不够。”邵军认为,政府出资建美术馆肯定是好事,虽然其中或许存在有贪大之嫌,但从长远来看,目前所谓的“超级规模”其实并不大,是因为“我们的公众对政府提供的文化资源没有亲和力,没有需要,所以才觉得大,甚至不值”。可以算一笔账,目前在国内大中城市建一个五星级酒店的总投资大约就要3到5亿元,相当于一个设施一流的大型美术馆,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浙江杭州一地,五星级酒店的数量就已超过了10家。还可以做一个比较,浙江、江苏两省的面积几乎等于一个法国,人口数量也差不多,这样来看二者的美术馆数量实在有差距。
建美术馆不是修桥铺路
经济好转之后,文化的地位被大大抬升,美术馆成为各省市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标杆,这已是毋庸讳言。作为只有投入却几乎没有盈利的公益性机构,美术馆要靠钱养着,可以说是绝对意义上的“奢侈品”,因此它也必须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工程”,否则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确实有点“顾不上”。但美术馆毕竟是实践美育的重镇,不能真的像修桥铺路一样只要投钱就可以了事。
“国内的美术馆还不如画廊。”某画廊负责人王小姐认为,美术馆最重要的职责是承担公众教育、学术研究和经典美术作品的收藏。而浙江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河清也早在此前的采访中指出:“美术馆不仅仅是展览的地方,更应该承担‘美术博物馆’的功能。”但在中国,这还只是个遥远的理想。就现在的情形来看,美术馆就是搞展览的地方,而在经典美术作品的收藏方面,美术馆比不上博物馆,即便是中国美术馆,馆藏量也只在7万件左右,仅相当于一个小规模的博物馆,而且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美术作品。在学术研究领域,美术馆几乎是缺席的,尽管很多美术馆都有相应的学术研究部门,但那只是机构设置的一部分,基本没有成果可言。即便是搞展览,水平也参差不齐,因为自己的馆藏量不够,就要借展品,与博物馆等收藏机构交涉,则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很多地方美术馆只能做一些当代书画家的展览。换言之就是出租展厅,自己创收是好事,但展览作品的水平不能保证,还侈谈对公众的审美教育,与此同时,美术馆也成为了书画家借以宣传炒作自己的砝码。
美术馆裹足不前,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经济是很大一个因素。美术馆与博物馆分工不同,美术馆更重要的任务是收藏、记录、繁荣现当代美术,但众所周知,如今美术作品的价格已是动辄成百上千万,要想收藏经典,背后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撑是不可能的。“国外的美术馆主要靠私人的资助”,王小姐介绍说,“因为既做了公益,又可以避税,所以外国企业家很愿意把钱拿给美术馆用。但在国内则不存在这种情况。”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国内的美术馆只能靠国家来出资,即便是浙江这样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要长期拿出大量资金投给美术馆,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来,虽然若干已经或正在建成的美术馆拥有了偌大的面积、一流的设计、先进的设备,也未必配得上“超级”二字,毕竟美术馆的根本在于其馆藏水准和学术成就。
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在经济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美术馆需要专业人员来掌舵,但目前国内的情况却是,美术馆中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完全没有美术方面的基础。“你去一个地方的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然后问一下关于展品的相关问题,最简单的那种,除了极个别的,没有人能回答。”邵军举出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算过的一笔账:把现有的美术馆、博物馆的人员换成专业人士,需要现在的美术史论类的导师培养几十年。但目前的现状却是,美术院校、美术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美术馆中却早已人满为患。
桥修好了、路铺好了,可以随便找哪家的“关系户”来看守、维护,无非是挂个职、拿份钱;但美术馆建好了,如果招来的也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人,那损失的就不仅仅是钱了,而是公众对于美术馆的信任,是美术馆对于社会的那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