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华庆

连线华庆

连线华庆

时间:2009-11-07 10:29:15 来源:艺术数据网

评论 >连线华庆

简介:1962年出生于安徽。1981年毕业于安徽艺术学校,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八十年代开始参与现代艺术实践,也参与现代戏剧的创作活动,为先锋戏剧设计舞台美术,包括《舅舅的梦》、《犀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并在舞台美术的设计中做装置艺术的实验。1985年开始把部分的艺术活动放在北大和附近的区域并在北大的咖啡馆做绘画展览。1986年在北大西门外圆明园附近租房做艺术创作。1987年底移居南斯拉夫,1991年目睹、亲历南斯拉夫内战,后并在欧洲多国做各类艺术展览。1999年移居台北。2006年在北京设立工作室,并从事艺术创作至今。

主题:从圆明园到海归

问题

1、作为老85和海归艺术家,您的经历跨度应当说是沧海桑田了,能不能讲一下您当时选择出国和现在选择回国的原因?在您看来,当时和现在国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您有没有重新开始和重新适应的困难?

确实是沧海桑田。我们的生活经历的跨度,它的丰富程度确实是我们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和理解的,因为你没法设身处地的经历。当然,我不是说这是我们自豪的本钱,就如每一代人都有他独特的经历,像我们的父母一代那种苦难,也有他的不可替代,更不要说再远一些,你可以看看中国乃至世界所经历的那一切,那么大的战争、人类的残杀。如果我们没有那样的颠沛流离,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不知明天还能不能延续那种感觉,能不能活下去。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没有亲身体验,确实没办法说清楚。所以,就我们来说,经历了当年中国那种严格的政治气氛,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到欧洲现代化的一个环境,又看到东欧民主化和民族主义的浪潮,又经历华人社会及台湾的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又到回国,今天的中国,你也看到,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所以,这样的经历真的有意思。也想可能真的是一笔财富,对于我的人生乃至艺术的创作吧。

所以你看到啦,这样的经历当然也是当年选择出国的原因,在那个时候接触西方文化乃至学习西方文化,或者能够中西方文化结合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一个目标。所以这样的选择也是很自然的。那么回国呢,即经历了这么多年,我想就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说出它的原因来。这里边,有艺术的、有个人生活的、有现实的等等等等。可能一个隐约的原因还是对于不同的情境的不断追求吧。中国虽然是我们出生生长的地方,但是对于我来说,已经应该是很多部分是一个新的情境了吧。

当时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最大的区别可能还是开放。不可否认,今天更加的开放和多元。尽管有不尽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向我理想的方向在演化。再就是,物质生活的区别,那个时候国内很贫乏乃至困苦,今天你也看到已经很不同了。

对于我来说,没有重新开始的问题,也没有适应的困难。我们经历了这么多,遇到的难题比今天遇到的要险恶的多。人的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管你在哪里或者你一辈子不动,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境让你适应。这个就是所谓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吧。从85那个时候过来的人,如果勉强说也许有一些理想,这个年轻时代形成的价值观,现在明白可能完全的改变比较难,所以凭着这个我们应对困难可能会容易一点,只是容易一点。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2、您是最早进驻圆明园的艺术家,应当说那是85理想主义催生出来的选择。而今天的中国,首先是大城市,已经进入理想等于消费,消费就是理想的时代。您是准备顺应这种变化,还是坚持圆明园理想?或者叫85理想主义?

首先,我想还是不要否定今天中国的变化,是有很多物质、商品、消费,可是我还是比较相信古典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当然我不完全懂得他的全部学说,印象比较深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今天的物质丰富了,表示对于利益的分配的决定权也多样,不像当年在国内,利益分配的决定权可能只有一个来源,或极少。这样的话这个社会就谈不上多元。今天不管怎么样还是比过去,这方面要好的多。所以艺术创作的环境也比较宽容了。那剩下的就是艺术家的个人选择问题了。一个消费的社会会抹杀很多创造性,这个就像一个独裁的社会一样。但是,一个消费的社会对于艺术的宽容应该还是比一个独裁的社会要宽泛的多,商业消解了政治的冷酷,这一点我们还是应该毫不迟疑的。消费的社会抹杀了很多创造性,但是不必然就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作品,或者有理想的作品。而且我们也不能虚伪的说,我们艺术家都不想有好的物质生活,况且艺术作品本身也有很多形式上的探索,一个新的形式或者一个好的视觉效果的发生或发明,它是在贫困生活下更容易一些还是在富裕生活下更容易些,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吧。所以回到我个人,我会说,我会尽量保持我的理想及我年轻的价值观,尽量在我的工作中保持对人的关怀,在内容上还是以人本身为主题,当然这是我的理想,现实的实现还要靠我的努力。

3、从您回国后的创作看,您还是在思考人类、社会、历史这类终极问题,甚至追溯到猿。而今天的消费行为只有现在,没有历史,也没有未来,由消费行为构成的消费社会也必然如此。您是想对抗人类的当代宿命,还是弥补消费社会精神的贫乏?

如果你这么看我的作品,我会很感谢,这是我努力想做的。但是还是回到刚才我所说的,我们也不需很反射性的否定今天的消费社会,如果可以这么称呼今天的社会的话。无论如何,今天的社会环境要宽容的多,要多元的多,剩下的是我们艺术家个人的选择。如果说今天的社会精神贫乏,那我们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创作,你知道艺术家某方面的创作是内心世界的反应,所以也许可以弥补我们自己精神生活的贫乏吧。如果它也可以帮助别人,比如说它发表了、展览了、在别人家的客厅了,它也能弥补一些贫乏的精神的话那就很理想。我不知道人类的当代宿命是什么,简单的或粗浅的想一想,人类应该有各方面的需求吧。至少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我们做艺术,应该在精神的领域多一点,或满足精神的需求多一点也是很自然的。

4、有一种说法,85时期的艺术家穷得只剩下思想了,现在的艺术家穷得只剩下钱了。换句话说,当时的艺术家是有思想没钱,现在的艺术家是有钱没思想。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85时期的侃哲学变成了“向钱看”,从思想面前人人平等,变成了物质面前人人平等。在这种变化面前,您准备如何确认自己和重建自己。

说85时期的艺术家只剩下理想,这个可能与当时的环境、成长背景有关系。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物质的需求是一方面,当然我刚才说过,我们不能虚伪的说,至少我不能虚伪的说,我不喜欢好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也另外的需求,要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精神疾病。这个从一个反证来说,人精神上也有一些需求,就是说在人的精神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再比如说,虚荣心、体面、自尊、周围人的认同、探索未知领域的乐趣、找到答案的乐趣、求偶的乐趣等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在85时期,清谈是一种很时尚的社交,一个愉快的清谈也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同感,不少的艺术家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赢得了一些自尊,当然另外一方面,在思考的过程中找到答案的乐趣,我相信也是有的。所以,我不知道说当时的艺术家有思想没钱,它的含义具体是什么,但是可能也无法了解那时候所谓有思想的乐趣。另外我们也可以承认我们的艺术环境到了今天这个样子与当年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我们为了理想付出了代价,付出了眼泪,有些人甚至付了血的代价,可能我们可以想一想,也许不用这么快忘记。

当然从另外一方面看,思想和钱好像也不是完全对立的。艺术家有梵高式的,也有鲁本斯式的,这似乎是个人的选择,是自己生活中怎样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对今天的情况还是应该肯定,我相信今天我们有了产生为伟大艺术家甚至思想家的条件,至少比过去好的多。至少我个人是这么看。至于会出现什么样的好的艺术,今天大概是无法判断,我想我们都可以努力。

我不知道这样我是否回答清楚了,当然可能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因为生命是一个加法,你有一个主干,然后不断的丰富,后来就如一棵树吧,看起来是弯路的东西其实也未必离得了主干,就是说没有重新的问题,而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5、迎接您归国的是艺术市场的萧条,对于您这位曾经的理想主义者,您认为是祸还是福呢?

对于我来说,可能诱惑少了一点。我们都是人,我们中间大概没有什么圣人。那个时候,我们靠了朦胧的艺术的理想支撑我们对抗贫穷,比如说一管颜料,可能就是一两天的饭钱,那么你可以想象到了今天的情况,我们大概每个人,坦率地说,没有办法抗拒物质的诱惑,当然这就是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当然理想的情况是能够坚持艺术的理想,这样大概也会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因为生活的乐趣不只是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可以在现有的情况尽量做的好一点,即能够保持一个艺术的理想,也能够尽量努力做一个好的作品,这是也是八十年代说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我觉得今天艺术市场的萧条,可能不能说简单的祸福,只能回到每个个体,看看那个个人对于这种情况的反应如何。其实这中间没有什么对错而言,纯粹是看他个人的爱好和选择。

6、最后,能不能给网友一些圆明园的记忆,哪怕是些碎片,比如当时的照片,或者书信。。。

大概很有印象的是,北京那个时候的下午,那个时候的圆明园,就像一个安静的乡村。我一直有一个画面:有一条路,即下午四五点钟的路,路旁都是低矮的红色的砖房,不是很新。路的两旁也长着高高的白杨树,风吹在白杨树上有声音,时间也像今天一样是秋天。四五点钟北方的太阳照在树上,颜色泛白,因为已经是下午,路上有白杨树一颗颗,很多白杨树长长的倒影,很长很长,我就走在这个路上,自己看自己,就是一个背影。感性一点说,这个背影远远的,倒影也很长,这个画面在欧洲、在台湾,一直非常非常的清晰。当然感性一点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幸福感,这个要多年以后才懂得,幸福是什么。它不是甜腻腻的,它是和苦涩有关的,当然这样说,是比较诗意感性的一种描述。这个记忆很珍贵,甚至可以说,面对我们的生活,过去的生活,真的是别无选择,就是这样发生。

当时拍的照片很少,我将来会找一些,那时候我也写了一些诗,有机会,你如果有兴趣,我们再看。大概就是这样吧。

2009年9月16日

(来自艺术数据网,http://art-here.net/bbs/viewthread.php?tid=2056&extra=&page=1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