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叶国丰艺术论谈(文/陈琦)

得意忘形-叶国丰艺术论谈(文/陈琦)

得意忘形-叶国丰艺术论谈(文/陈琦)

时间:2009-12-05 09:15:51 来源:

评论 >得意忘形-叶国丰艺术论谈(文/陈琦)

出生于东海之滨的叶国丰敏睿、适达又督实、永毅,由表及里都堪为艺术的不懈追求者,念起即行的实践家。受中国美术学院严谨的规范后又历经近20个春秋的修为,他汲取着中西文化博大精深而识力日臻,表现出这种学习的成功和能量:不仅洞悉东西方绘画大师的形式风格的精萃,造就了扎实的绘画功底,且对成熟和完备的任何一种“描摹”意识具有了免疫,所以他重视艺术的自我改造和延伸、超越。他自觉贯注时代的感性认识,主动渗入生活的理性颖悟,藉以自我的思想灵感,形成自家一格的语言方式,近几年愈发我行我素,情致入化。由写实而写意,由具象而印象,再由印象而抽象,他在风格的蜕变中,不断运用新的修辞法,实现着从景象到意象的理想的优越。作品脱离了题材景物的典型性,淡化了客观真在的因素和痕迹,强调象征性,呈现个人内蓄情节的神性表达,创造了更大的联想空间。那些意象的景致或神秘、或宁静,或庄雅、或潇逸、带给我们种种拟人的非现实的视觉和心里体验,一个个脱颖庸常时空的清新界域,诠释着正在的意识和念想。

    我们的美术界曾花了不少时间和笔墨深入探讨“油画民族化”等问题,期待中国油画在国际语境中有更宽广的话语场。叶国丰从远到近应和着目界和内心,深度观照着绘画抵达文化的通境,沉淀、凝练、攫取、变通、升华,在方寸间朗开出撒泼随心,洋溢有致的艺术自如境界。他在东、西方文化的当代境遇中迸发灵犀,提纯油画中国味的交汇,即采取西方的媒介方式,东方的感觉和思维,尤其是笔情意趣的中国特质。故不论是“意象”或“抽象”的表达,在叶国丰的绘画艺术中,浪漫诗意极具东方神韵――用油画的材质笔力脱颖出中国画的笔意神韵。其绘画观念和语言的机智,丰富深化了艺术形象的精神内涵,对西方的艺术语言及话语方式作出了很有表现力的扩展,它激活了传统,充实了当代,无疑是跻身世界绘画之林的有益途径和价值参考。

陈  琦:你的创作之路是风顺的, 你创作的源由是因为有话要说?

叶国丰:有话要说,就是想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来表达我对所生活的时代的即兴思想和深刻感悟,话语的方式选择了绘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似乎能证明自己的观念意识和表达能力,也就这么持续地画着。
陈  琦:你的创作更注重的是“境遇的意象”而不是 “场景的叙说”,所以,看到的是与现实场景不符的景象,写实的手法你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你的深心向往也因此建立在意象的基础之上?

叶国丰: 因为写实艺术捕捉的是眼睛的经验,而我要描述的是心灵上的惊鸿,想借用纯粹的语言、形式来实现艺术的内在精神和力量。因为意象、抽象更适合表达情绪,表达精神,所以我不再呈现于自然的如实描绘,而是经过对自然的减约、提炼或重组,在抽象形式语汇下,提呈对东方人文精髓的凝练表达,反映我对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陈  琦:因此,你的意象图景隐寓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阐释着存在的本质。你主张画画创作需要老实的情感?因而形色有言,笔力有心。

叶国丰:我认为画画需要一种老实的情感,谨记苏珊•朗格的一句话:情感是艺术的母亲。这种情感我一直在追求着,我看到另样的作品就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希望读者在我前后有反差的作品中,能看到我骨子里最本质的东西。我们不难发现现象,现在的创作形式比较多,技术比较多,内质比较少,情感比较少,我不希望自己在创作中步入这样的歧途,我认为艺术还是要给人们带来温暖、愉悦、美好,甚至是兴奋、震撼。

陈  琦:所以你仍然离不开枕流听涛殷勤观象,体验、悟觉自然和生活。

叶国丰:能够像农民对土地深弯下腰去那样,对生活对自然深厚地弯下腰去,更宽广地体贴视界、涵养性灵,不敷衍我的画笔、我的灵魂和我的读者。

陈  琦:对作品的想法是画家和读者的交流方式?

叶国丰: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时常会感觉直接与作者本人在对话,会随着作者的观念、思路被引入某种状态,画家与读者的交流也会如此,画家把思想和付诸于作品的自然、人文等精神性呈现给读者,读者根据自己阅历去品读获得理解即共鸣。

陈  琦:如何看待作品的技法技巧?

叶国丰:首先要当一个匠,匠是什么呢?就是手艺人,如鞋匠、铁匠、木匠。绘画说到底也是许多手艺中的一种,其共同点都是对工具材料的熟练掌握,但绘画的技法技巧与其精神表达不可剥离。

陈  琦:你似乎独立于各种各样时髦的潮流与派别之外,智慧地开辟着无二的创作领地,独创视觉新景。但气势磅礴的皴、揉、顿,酣畅淋漓的抹刷,似象非象的律动,浑然天成的风韵……无疑是糅和了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的精神实质,使山川旷原意境全出,且视觉张力强悍。 

叶国丰:这么认为是对我最大的褒扬,我不愿为某一流派而作,为某一口号而作,也不希望自己被稀里糊涂地打入某一风格、流派。画家要执意在真切表达,旗帜、风格是隐藏在作品里面的,先产生口号再产生实践有违创作的原则。

陈  琦:你作品的色调从“暖”到“冷”,多苍凉、冷峻、宁静,气息悠远,无论海港繁境、峭拔峻岭、洪荒寞地,均含蓄寄情,简约寓意,卸却繁琐沉重,画格越发健朗清越澄明。你怎么看这种变化呢?

叶国丰:不断反现自己,否定自己,突破以往的艺术经验,同时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改变,是积蓄着的观念,实践着的语言的变换。

陈  琦:你在国内、国外都做过展览,你觉得在国内外做展览有哪些不同?

叶国丰:在国内,艺术家实现他的计划有可能会得到政府力量的帮助和支持。在国外做展览有一种侵入感,我在美国洛杉矶的个展是在一个艺术画廊最集中的区域――圣特莫尼卡举行,相邻的十几个画廊都在展美国当地画家的作品,我的个展就很凸显,一看就是东方的、中国的,很明显有一种侵入感,是很有趣的一种场景。另外,国外观众的品读能力很强,能读懂“东方的神韵和意境”,令我兴奋不已。

陈  琦:你在意“主流”与“边缘”的动态吗?

叶国丰:比较关注国际国内的艺术动态,但不注重什么是主流的界定。去年七月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拜读毕加索、德库宁、贾柯梅蒂、波洛克的大作时,关注着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在大都会楼顶上怎样放烟火。

陈  琦:对于观念是策略、是话语掩护一说怎么看?

叶国丰:策略带有主动操作的意味。我的观念是经验积蓄的厚积薄发自然流露,是体念感悟的豁然开朗真切表达。

陈  琦:学术界出现过唱衰传统绘画的时尚,但表现主义和文人画与你有默契?

叶国丰:我喜欢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和中国的文人画,表现主义自然表达的流畅激情、绘画性和视觉张力,文人画的诗意境界,对我的作品都有较大影响。

陈  琦:现在很多艺术家缺少把持,实际在生产商品:粗制滥造,不断复制别人的或自己的画,不是观照自己的内心,而是迎合市场的需要。你怎样看待艺术品和商品的关系?

叶国丰:艺术家生产的永远应该是艺术品而不是商品。但任何艺术品,都可以转化为商品,这个转化过程应该由画廊、经济人来完成,而不是艺术家本人。艺术家不应该考虑商业需要,而应该考虑内心需要,即主观优先,避免被市场“招安”,如果考虑市场的需要来生产,那出来的就是商品。

陈  琦:你是否关切当下社会人的心灵敏感度降低的问题?

叶国丰:在现代经济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的热情高于一切,被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主宰着,艺术的力量已经很单薄,被边缘了,人的心灵敏感度自然被降低。但作为画家应该有艺术使命和文化责任感,绘画作品是自己心路历程的印痕、精神内核的呈现,它虽然不能给人答案,但能给人心灵触动、情感慰抚,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就此而言,画家应为捍卫人类精神的高贵、心灵的美丽而创作,通过绘画的渗透,使大众信任、崇尚艺术,对当代文化起推动作用。

不知叶国丰在这个阶段会停留多久,也许这只是一段路径一种尝试的梗概,不代表某种确定的圆满的终极。叶国丰风华正茂,他的创作青春正和他的生命青春一样,表现力都远远没有开发殆尽,我们可以多角度地审视解读涉业宽泛的教授、画家、主任、设计师的叶国丰的作品,以自身的品读、感受、意会予以验证,并寄以当然的厚望。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