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的教育及对架上绘画的思考

学院的教育及对架上绘画的思考

学院的教育及对架上绘画的思考

时间:2009-12-19 14:28:52 来源:

资讯 >学院的教育及对架上绘画的思考

学院的教育及对架上绘画的思考
随着现代艺术不断的拓展,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出现已经使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被迫转化为新的名词——架上绘画。而在传统学院中被人视为前卫的毕加索,随着西方后现代艺术的粉墨登场,对当今的前卫弄潮儿来说早已退据为“古典”的意义。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革新导致了人们对架上绘画生存的担忧,架上绘画有没有继续发展生存的空间?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会不会替代架上绘画?这些问题自从上世纪杜尚把小便壶拿到展览会上来就引发的“地震”到现在还在波及到我们的心理。
      体现在我们今天的学院建设上,就是人们正在积极应对现代科学进步带来变化。以架上绘画为主导的学院体系,纷纷增设相关的专业来应付市场的需求,在客观上就形成了架上绘画的萎缩。这对从事架上绘画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回到学院的教学,虽然架上绘画已失去往日的辉煌,但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运用传统架上绘画的方法来从事艺术上的教学。我们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至今还停留过去的体系中,这从对高考的要求来看就不难发现。虽然大部院校也意识到我们教学体系上有综多问题,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但在人们对艺术最终的理解与提高一个人对艺术的敏感与思维上,很难在原有体系的基础有很大的改观。在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搞好美术教育,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我们的时代与时俱进,越来越成为有识之士所关心与重视。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弄清艺术本质问题,就能懂得如何尊重艺术规律;就能弄清架上绘画发展是否有前景?并在绘画教学中如何引发艺术的意识等方面,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措施来解决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对架上绘画与艺术本质的思考
      打开美术史,从原始艺术发展到今天后现代艺术,就是一个流派兴起替代了另一个流派的辉煌的历史。复制任何流派的形式都不可能进入美术史。艺术与创新这个词是紧密联系的。那艺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什么手段都采用过了,要“新”谈何容易?从对人的视觉刺激的力度上来讲,架上绘画远远不如影视多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因为它毕竟是建立在一个平面上。在没有电影与照相机的时代,历史场面的再现与人们想留下自己形象都要靠架上绘画来完成,可以说人们离不开架上绘画。在今天,这一切完全靠影视与摄影技术就能充分展示。从再现自然对象为目的来说,《泰坦尼克号》悲剧再也不用会《梅杜舟之筏》的绘画形式去表现。因为影视做的比绘画优秀的多,人想在平面中记录下自己的形象,再也不用让艺术家化费长久的时间在画布上去描绘,照相机瞬间就能完成你想要的、如镜子里一样的影像;更有甚者的是多媒体技术可让你瞬间变形,做出你以前不可想象的事。这一切都是因科学的发展使过去的幻想变成今天的现实。既然如此,那架上绘画有生存下去的必要吗?这些疑问引发人们对架上绘画艺术是否会死亡的思考!对此,我的态度是否定的。我认为架上绘画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因为它具有一些实用功能。这些功能确实由于科学的发展被不断开发的新科技所替代了。人们对绘画所依赖的因素减少了,但这些被替代的功能正好是绘画艺术所附带的功能,而不是绘画艺术最本质的因素。绘画的功能与价值是存在于影视、文学、音乐、哲学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少了这些因素正好使绘画艺术更单纯。而留下来的这些单纯的因素正好是任何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反而更彰显出架上绘画的独特的魅力。那这些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画面的形式语言、肌理的质感;造型中抽象因素;艺术家对事物的想象、感觉、情绪及思想,以及通过艺术家的手,表现在画面中呈现给观众的手工因素。
      回顾历史上大师的作品,之所以能在我们心中让人激动,就是因为这些因素存在。我们今天不会在意伦勃朗画的肖像,像不像他画的某人,这个因素对我们今天来说已毫无关联,而我们在意的是伦勃朗画的肖像打动人们的那些神秘的色彩、笔触;画面的构成、神奇的光影以及画面传达出来的精神意味等等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我们观看《梅杜舟之筏》,更不会在意是谁在呐喊,是什么原因导致海船沉没。要想了解这段历史我会找相关的影视资料、记实文学与历史书籍,我们更多的去关心构成恢宏与惊心动魄的画面,究竟是靠那些因素成立的。是哪些画面的因素打动了我们的视觉。再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变形与夸张的艺术形式,给人以丰富想象,是无论如何不能用其它视觉语言来替代的。如锯齿般灯光、动物的嘶鸣、悲愤的幽灵在漂浮,这一切对我们的视觉刺激是难以用其它语言所能描述的。所以这正是绘画艺术独有的魅力,永远有其生存价值!
      但有的人说,艺术的样式早已无可有“新”可言。“新”是艺术本质之一,但它是建立在这样的艺术本质之上的。那就是艺术的本质是通过人对自然的感受来“翻译自然”。在这里人是主要因素,所以,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说:“艺术是人加自然”。没有人就没有艺术。只要每个艺术家真诚地对待自己感受,认真体会时代给予我们的一切,艺术永远会常“新”。这是因为每个个体不相同,每个时代不同,每个人感受也不会相同。在当今西方被冷落的架上绘画,不也出现了像小佛罗伊德这样具像的大师吗?据说,在美国举办小佛罗伊德回顾展开幕酒会的哪一天,按惯例是大家热热闹闹在一边品酒和聊天,一边谈论画家的作品,可大家竟然在佛罗伊德画前,被他逼人的真实感与画面中传达出来的精神意味震撼的哑然无声。这说明了具像绘画在今天的西方,同样具有相当大吸引力与生存空间的。只是处于这样信息爆炸时代,要求人们能更好排除纷扰,静下心来去做事,我觉得这对我们是一个考验。
     对架上绘画是否能生存的思考,我想,绝对不能以西方世界价值文化取向来替代我们的思索。现在不是有西方人写书承认美国情报局在操纵当代艺术吗?当然,我们也并不因此就完全否定了西方当代艺术。而应该通过这样的事例,我们应该认识到西方社会真实的一面。我们必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来面对我们的存在的问题,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虽然我们有许多地方与西方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需要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虚心学习,而不是丧失自信!正因为我们虚心,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善于吸收的民族、是胸怀博大的民族、是有发展的民族。随着民族的不断崛起,我们努力的结果,总有一天会被世界所敬仰。艺术发展到今天,艺术虽然有了更多的形式出现,但绝不是说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就说明过去的形式落后。艺术不等同于科学。每个时代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今天的艺术有着巨大的学习与利用的价值。我们还在学习古埃及、非洲人的艺术以及我们的《兵马俑》、《霍去病》等文化遗产,为我今天所用。所以艺术不存在什么进化与进步的问题,我们更不必恐慌艺术“进步”到无法发展与生存。
 
二、学院教育存在的问题
      回到今天的主题,那就是我国的美术学院一直对当今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大影响和作用。我们的美术教育在近二十年有了巨大的发展,学术变得空前的活跃。各种流派、各种样式令人目不暇接,但在这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有多少能流芳百世的佳作?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得以面对。这需要勇气与胆识,我们不能只唱赞歌而不谈问题。那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太过于技能性而忽视艺术的本质性教育。我们培养的是技能,而忽视的是美感。在音乐教育中,很多孩子在家长的期望下,天天面对繁重的文化课却去学音乐的技术,而不是提高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更好地享受音乐的美感。同样在美术教育,我们有多少是按照艺术规律来从事教学的?我们今天的教学手段,大多数院校还在延续我们机械、概念、以模拟自然为能事的所谓“科学”方法。它带来给我们的是难已挣脱的束缚和没有想象力的大脑,一离开对象与照片就心慌的创作方式。基于今天我们对艺术的要求与认识上,我们还用这样所谓“科学”方法?我们不得不说是一种思维的懒惰与惯性。这样的教育方式偏离艺术规律太远。有多少人还停留艺术本质之外在苦苦追寻,学了一辈子艺术,而沾不上艺术半点边,这不得不是一个悲剧。这就是当今艺术教育最深层次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是我们就是必须尊重艺术规律,还原艺术的本性,那就是人作为艺术的主体,而不是艺术中的技术为主体。艺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艺术是因为人而灿烂。不能为艺术而艺术,更不能从艺术到艺术。在艺术活动过程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出艺术家本人的思想、情绪、观点和感受,不能被自然的外象所迷恋,照抄自然。自然只能是艺术家为了表达自我感受所借助的媒介和渠道。而我们大多数人出现的问题是自然控制了人的视觉,从而控制了人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成为自然的奴隶。我们的教育结果只让人产生复制自然的欲望,从而过多思考控制自然、复制自然的技巧。学院主义的危害就在于让学生身陷于技巧之中,忘记了艺术的根本——人的主体存在。技巧在艺术的过程中的位置就是能够让艺术家表达思想的一种能力,实现了这种能力就是有技巧。艺术家在为了实现个人主观感受是有目的寻找他所适应的技巧,够用就行。而目前学院对技巧的长期训练是普遍的,没有针对性的。试想这样长期的训练使人忘缺了艺术的本质——人对自然的感受与情感。从而走向唯技巧而技巧。艺术家对自然的关系是利用它,从自然中发拙出最能表达其思想的渠道。当然艺术家也不能脱离自然,那是我们感受的源泉,否则就会空洞。
      艺术中的技巧无疑是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这一切是建立在人的内心需要的基础上。原始人如果不是从内心需要,就不可能画出像《拉斯科洞窟》的壁画;儿童如果不是从内心的需要,我们也不可能看到有天真童趣的绘画。艺术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手段,它的出现比其它各种语言都早。艺术之所以能独立于其它语言之外,有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存在着其它语言无法替代的功能。重要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所传达给人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思想。就如同我们说话一样,艺术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艺术的根本是人,是人的灵魂体现,是人对自然的表现。在这个层面上,人人都是艺术家。而艺术技巧只是更好、更强烈地传达你所想表达内容的程度的能力。看一看贡布里希在其《艺术发展史》中的导论对所谓艺术的描绘:“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上大略画个野牛;现在的一些人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它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事实上,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了。”[1] 艺术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会变成“怪物”与“偶像”呢?这是因为艺术的发展越来越远离艺术诞生之初之本意。波普艺术的起因就是基于以上的动机,希望把艺术还原到大众中去,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回到现实生活中,由于艺术技巧高深莫测,艺术对于人们来说,已是一种一般人难已驾驭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认知,人们才去崇拜艺术中的技术,导致了目前我们艺术教育出现这样的现状。
      艺术教育在根本上是一种思想过程,是一种“养眼”与“养心”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过程。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培养学生美感意识,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引发学生创造欲望,尊重学生的艺术感受这样指导原则。我们并不反对在艺术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具体“艺术技能”的学习。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才能体会语言的魅力。没有技能的语言是难已在当今世界与人们更好的交流与准确的传达我们丰富的文化与思想。就如同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说话,而语言技巧目的就是为了更清楚表达人的复杂、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不能为“艺术而艺术”、为“语言而语言”,不能为了学习语言而忘却学习的目的;不能因为学了语言而不会表达或反而表达不清;更不能因为语言技巧的“高深莫测”而放弃了说话。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我们就得反思这教授“语言的过程”及其相关的因素!所以我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应该体现在尽快改革目前对艺术本质的忽视而只重视艺术技巧层面上问题的制度。从根本上扭转我们的观念。还原艺术的本性,使人人能参与艺术,人人能体验艺术的感受。
  —— 姜松平(该论文发表在2004年美术研究第四期)
 
[1]《艺术发展史》 [M] [英] 贡布里希著第4页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8年6月第3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