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平作品展

马一平作品展

马一平作品展

时间:2009-12-31 15:34:02 来源:宋庄画家村

>马一平作品展

“精神的痕迹”马一平作品展

学术主持:彭峰

策展:信画廊

主办:北京歌华艺术品交易中心

地址:北京歌华大厦11楼(歌华艺术展览馆)

时间:2009年12月29日--2010年1月6日

精神的深度
                                                       彭锋

    有了机械复制技术之后,绘画还有什么余地?绘画可以走向抽象,如同康定斯基、蒙德里

安、马列维奇等人那样;也可以走向超现实,如同马格利特、达利、米洛等人那样;还可以走

向意 象,像齐白石、林风眠、吴冠中等人那样。绘画之所以朝这些方向发展,原因在于模仿现

实的功能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艺术需要在机器触及的范围之外开出新的疆域。然而,随着电脑

绘图技术的高速发展,无论是抽象、意象还是超现实的图像都可以由机器制作出来。绘画已经

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领地,难道绘画真的死亡了吗?我不认为如此。原因在于,对于艺术来说,

重要的不仅在结果,而且在过程。

    贝尔(Clive Bell)和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在艺术进入后印象派时期发展出来的美学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绘画仍然有所启示。

根据贝尔,绘画的目的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

与一般的形式主义强调形式游戏或者形式本身的审美价值不同,贝尔所说的“意味”

不是来自符合形式美的规律,而是来自对形而上世界的揭示。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贝尔将艺术与宗教等同起来,因为它们都指向形而上世界。什么是形而上

世界呢?这个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形而上世界已经超出了人的智力所及。换句话说,形而上世

界是不可知的。至此,科林伍德的理论开始发挥作用了。科林伍德区别了再现

(representation)和表现(expression)。对任何事先已经确知的东西的描述,都是再现,因

此既可以再现外部世界,也可以再现内部情感。只有对事先未知的东西的探索才是表现,在这

种意义上表现也就是创造。科林伍德贬低再现为巫术和娱乐,只有表现才是真正的艺术。将贝

尔和科林伍德的思想结合起来,我们发现绘画还有一条新途径,那就是对不可知的形而上世界

的探寻。鉴于形而上世界是不可知的,如同康德(Kant)所言,对它的表现只能是否定性的。

否定性表现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在过程所记录的精神探索留下来的痕迹。

有了上述背景交待之后,我们可以来探讨马一平的绘画了。马一平上大学之前没有系统的学过

绘画,再现外部世界不是他的强项。上大学之后,他画了很多的风景写生,同时开始迷恋基里

柯、马列维奇,最后在不断的否定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

    我们一般将抽象分为两类,即以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冷抽象,以波洛克和德库宁

为代表的热抽象,这两种抽象都采取了肯定的表现方式。马一平与他们不同,因为他采取了否

定的表现方式。冷抽象确信有一个形而上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工作的艺术家确信自己能够洞

见形而上世界;热抽象确信有一个无意识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工作的艺术家确信自己能够达

到无意识状态;因此他们采取的表达方式都是肯定的。无论是对形而上的领域还是无意识的领

域,马一平都不够确信。这可能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崇尚现世和中庸,强调内在

超越,既不追求极高的形而上,也不追求极低的无意识。由于对表达的东西不够确定,马一平

采取了一种否定的表达方式,并因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马一平的作品常常是反复涂画的结

果。我们看到的作品,都是马一平在旧画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出来的。他甚至不习惯在新画布上

完成作品。这样的作画方式和结果有何意义?

    如同上述所言,马一平的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最后完成的图像,而在于他在画面上留下的探索

痕迹。表面上看来,马一平在画画,实际上他在探索某种未知的东西。这种未知的东西不是马

列维奇的宇宙,也不是波洛克的无意识,而是精神自身的特性,是精神的自我否定、踌躇、乃

至无家可归。无论是马列维奇的宇宙,还是波洛克的无意识,它们最终还是可以认识的或者至

少被假定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马一平所展示的那种踌躇的精神本身是难以有所着落的。这就是

为什么马一平会反反复复画同一幅画,因为他实在不能确知精神的最终归宿。因此,观看马一

平的绘画,需要辨认画面上的刮擦、涂抹、覆盖、磨蹭的痕迹,从这些痕迹中去体会他的精神

状态和精神指向。从结果上来看,马一平那些反复磨蹭出来的画,用古德曼(Nelson Goodman

)的话来说,有很强的语言密度,有无法以分析来穷尽的意义;用阿多诺(Theodor Adonor)

的话来说,它们以自我否定的形式触及了精神的深度。

2009年10月31日于北京大学蔚秀园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