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服装学院(BIFT)建校50周年纪念大会上,著名雕塑家隋建国教授设计的“中山装概念”主题雕塑亮相。与此同时,为配合主题雕塑的揭幕,北京服装学院还发布了跨界创作的“中山装概念”时装设计作品。由来自艺术领域的著名画家、雕塑家、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服装设计师组成的创意设计团队,推出了50套时装设计力作,从不同的审美视角诠释了中山装的文化风格和时尚品味。
谈起“中山装概念”活动的种种初衷,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说:“这个想法我们酝酿很久了。”他说,可以看到隋建国的作品借助服装版型这个元素,在正面看来是具象的裁片,而从其他三个面来看则是抽象的,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既有传统的感觉,又有现代时尚的气质。
据了解,该作品用了21吨钢,全部是一种特殊钢材。以雕塑为基础,北服开始筹划中山装主题系列时装的设计。当时,刘元风院长与学校的李克瑜教授沟通之后,她非常兴奋,觉得这是早该做的一件事。后来,北服又将主创团队的范围加大,融入了北大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彭峰教授,艺术评论家丁方、画家朝戈……这样,这次设计融合了画家、雕塑家、美术理论家、美学家、时装设计师等不同领域的高手,使之成为一个围绕中山装概念的跨界的创作。
刘元风说:“这些设计师从不同的审美视角诠释了中山装的文化风格和时尚品味。此系列时装作品的设计是北京服装学院探索民族文化与时尚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尝试。以此来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引领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强化民族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主导地位,更好地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服装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和历史使命。”
法国时装公会主席迪迪埃•哥巴赫先生曾如此评价:“在中国服装行业发展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北京服装学院在整体的教育结构和实力方面都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北服的发展是跨越式的。”
正如刘元风院长所说:“北京服装学院到了今天这样一个阶段,我们一定要把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元素深入挖掘,不能总是强调西方的时尚方式。我们的高校的教育理念应该有所超前。我们有这么好的民族服饰博物馆,一定要把民族文化融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来,融合到当今的大的思潮之中来。”主创团队谈设计历程
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彭峰:
我在设计的时候,选择了黑色和白色。因为中山装本来是灰色的,灰色是黑和白的一种混合。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就想用黑色和白色把灰色还原。同时,黑色和白色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颜色。可能是所有颜色中等级最高的颜色。它本身是无彩色,但又能蕴含各种各样的颜色。比如水墨画就是很好的例子。
同时,我还用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观念。比如黑色的衣片上有白口袋,白色的衣片上有黑口袋,也是一种阴阳相间的一种想法。我希望这种黑白相间的服装,在运动起来的时候,能有一点儿太极的感觉。
中国高级女装权威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李克瑜:
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东西都非常默然。我们这次做的,也并非尽善尽美,只是抛砖引玉,是想通过这次展示,让人们看到更多元、更丰富、更现代的传统之美。
为了这次设计,我看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国画等的图册,里面的很多元素都可以用进去。其中有一个系列是“梅兰竹菊”和“琴棋书画”,开始只是做了菊花的概念,后来慢慢丰富就成了一个系列。这些元素都来自于中国的国画,比如郑板桥的绘画等。我用了非常丰富的表现方式,比如在刺绣的基础上增加了金属的装饰等等,突出层次感和现代感。
在设计过程中,我好像做着做着就把中山装这个主题给忘了,完全沉浸在传统文化元素里面,后来想起来,才把中山装的因素考虑进去。整个做这些设计,我们都感觉意犹未尽。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贺阳:
我设计时保留了中山装的整体外形和元素,更多地以印花的方式来表达创新和突破,面料上也大都用绡来体现。
因为中山装起源于民国,我主要是想通过那个年代的一些元素来体现那个年代的一种记忆。例如剪刀、折尺、马灯、缝纫机等,都是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的。然后,我就想方设法将这些图案嫁接到中山装中。图案的结合需要花心思,既能做到特别,又能与人体结合得较好。
我在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就是面料的印花。因为这次我用的面料大都是绡,在印花上麻烦很多。比如打印之前为增强硬挺的感觉,要先上浆,用染料打印后还要蒸,蒸完之后有时候还会变色,就像烧陶一样,很难控制,然后要刮浆。浆的成分也比较麻烦,有时候碱性强一点就会把本来硬挺的感觉破坏掉,这样一点点试验了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我所设计的一款中山装是把四个口袋变成了四个铜饰,纹样是综合了家具、建筑等的细节,有很多直线条的感觉,能够体现中山装的力量感。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师楚艳:
我设计的这几款比较多元。刺绣等中国的传统工艺,在我的服装中用得比较多。我这次想做一个突破,比如我选择了魏晋时期的龙的图案来做刺绣。我用刺绣的方式,更现代地将魏晋时期的龙的形象呈现出来,感觉和以前很不一样。我更喜欢这样的形象。当然,各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龙的造型,这些完全都可以用现代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
再比如,我找到了一副水墨画,把其中的荷花形象在电脑上进行了处理,然后印在毛料上,再进行了乱针绣的再造,增加层次感……也就是想方设法把中国的这些很好的元素应用到时装之上。
另一方面,我在搭配和廓形等方面也做了些调整,比如有一个系列,我用了基本的中山装元素,如立领和兜,但把廓形做成今年的潮流造型,在肩部做成稍许的上翘感觉,再搭配上小短裙,非常时尚和现代。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师刘卫:
为了让中山装呈现出高调的气度,我在领子、肩型等一些细节上做了适度的夸张,表现出局部的高点,但整体又低调。这是一种矛盾的美。
在面料采集完之后,我决定还是用灰色的毛料保持中山装的感觉。在造型上,想的比较多的是如何与旗袍、与国际潮流相结合。其中有一款用的是连身裤的造型,中山装的领子和兜的元素也进去了,为了体现传统感觉,我加了一个点睛的盘结腰带。我还有一款设计,极度强调中山装的某个元素,将之放大,表达那种内心的高傲感觉和力量感。
在女性化的融合方面,可能因为我比较喜欢造型的变化,便用了很多解构的手法。因为中山装整体来讲,比较平衡,解构比较难。我就在裙摆的结构上开始突破,后来又用了变化材质的模糊解构。比如用绡表现隐隐约约的中山装造型。
还有,在旗袍元素的融入上,我把领和肩设计成中山装的样子,而在身形的线条上,强调旗袍的曼妙曲线,同时借鉴军装和猎装的设计,把兜加入。有一款设计,我把把旗袍的领子和中山装的领子叠合在一起,把兜做成一个层层叠叠的装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