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俊逸 格致韵味——戴培仁绘画艺术臆评

高秀俊逸 格致韵味——戴培仁绘画艺术臆评

高秀俊逸 格致韵味——戴培仁绘画艺术臆评

时间:2010-01-30 08:59:39 来源:

评论 >高秀俊逸 格致韵味——戴培仁绘画艺术臆评

傅 爱 国
[本文作者] 安徽省巢湖学院副院长 、教授;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培仁君与我乃恢复高考后同校异科同学,我修中文,他修美术科,入学前他专攻国画的同时,出版了好几本线描连环画,在皖地美术界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八十年代伊始,我们一道留校后来又在一系执教成为同事,我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兼教艺术理论和书法,他教素描、速写、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等课程,是个多面手,而立之年的他便成为系内主要骨干教师之一,埋头诗书画,与人和善交,乐业、敬业、精业,受到师生一致爱戴;九十年代初,他决然调往南国沸腾新城——深圳,以高标人格和精湛技艺成为优秀引进人才。十数年间,天南地北,难得谋面,多以作品中介,神交未断,知其绘事愈发老道精妙,每每见画如见人,喜自由衷,至交如此,又何必朝朝暮暮总相逢。

真艺术须当历沧桑、呕心血、勤耕耘、耐寂寞修养锤炼而成。“厚德载物”,贵在“厚德”二字,其义释该有二:一曰人品道德之宽厚,二曰术业习得之宽厚。《说文》曰:“德者,得也”。培仁君为人从艺,均以宽容厚道之情志,咬定青山,一意孤行,于中国画一艺博采融通,终能使其艺术人生达于“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之超凡境地。真艺术精品又是艺术家真人格、真涵养、真性情、真体验之厚积而薄发的外化。培仁君人生阅历注定他是“大我”“小我”合一、人艺一体的艺术人,把对历史与现实人文之关怀和对幽情雅玩之兴味融化于墨海砚田,一寓笔墨之间,其人如画,画如其人,随岁月流逝,随人生旅途由北而南行,随技艺熟生几度轮回,而今“灿烂之极归于平淡”,“豪华落尽见真淳”。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彰显文化属性和民族性,非其它艺术比拟,文人画艺术强调“文”字意识更是突出。培仁君从艺专攻中国画三十余年,独钟“文人画”砥砺浸深,为“取法乎上”而研习历代画贤,为“搜尽奇峰打草稿”而“行万里路”,为通文史而“读万卷书”,为知己知彼不断超越自我而寻师访友,……若非知其底细者难以知其用心良苦。

诗、书、画融通是培仁君一贯之艺术主张。其艺旨明确:因为画之高低取决于笔墨,画之笔墨质量取决于书法功力,画之生命意境取决于诗意,故画中如无笔墨诗意,则不可谓中国画家。其艺术实践中三者并进用功,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且能创新,与之艺术创作观一致。若对培仁君艺术总体统而观之,心灵与自然贯穿、技艺与文化结伴、智性与情性契合、高雅与通俗并重、写意与写实妙合,得传统美学精义与现代审美趣味有机结合。如此多重审美基因投缘同生于一人画艺,乃画家从艺慧根通过对“书画同源”、“诗画本一律”、“气韵生动”、“无笔墨处也是画”等美学理念长期玩味、感悟、体验,锤炼而成笔墨功夫驾轻就熟;又于人物、山水、花鸟兼善、打通、互补、同构中,形成视觉传达高秀俊逸、雅俗共赏之大格调。笔墨为之体貌,诗意为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巨制见精妙,小品能大化,呈现出“致精微、思广大”之境界。

众所周知,国画人物、花鸟、山水,无疑画人物为难事,求得“形神兼备”尤其难。培仁君绘画以人物为主业,平素读文史有人物为之感动者必诉于翰楮,予以形象表现之,所画人物不独古代高人隐士,亦有仕女佳人,还有现代人物,选题丰富,不可一概。崇高之心,景仰之情;同情之心,爱美之情,依随一己理解对象情性而作恰宜构形饰润。每画人物,一人须当有一人之面目,绝无雷同,运素描之技法于水墨之中,兼工带写,结构准确,情态生动,配之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相适宜的衣物头饰,从而塑造出一个个鲜活而时空不一的人物形象。仅此足见画家文史修养之深。其衣物配景多以线条勾勒,逸笔草草,娴熟简约,活脱潇洒,中侧徐疾,提按转折,骨力弹力张立,笔情墨意,一寓其中。由此足见其白描速写功力积淀之深厚。培仁君次善花鸟,再次山水。他喜将山水、树木花草作为人物的背景、环境、忖托之物,色调清淡、墨彩分明、构图简洁,实与虚、浓与淡、近与远、一一相宜,自然天成,人与自然亲和共处,自然物象因人而生活,人因自然而有灵气。所成佳构,有如古人论诗:“咏物者要当高其格致韵味,下得其形似,各相称耳”。这“格致韵味”包含外在形体之节奏和内在生命之律动,是画面气象、体面、血脉、韵度之总和,又全然是创作主体清澄、玄远、高洁、素雅的人格与精神之物化结构。

艺术是感人之物。感人事物并非都能成为艺术,好艺术必能感动人。培仁君绘画均有感人效应,观其画者,总会为之感动。斯为不易!

2008-7-27于巢湖开心居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