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油画艺术作品解读(2)——《漂》摘掉你的“有色镜”

江海油画艺术作品解读(2)——《漂》摘掉你的“有色镜”

江海油画艺术作品解读(2)——《漂》摘掉你的“有色镜”

时间:2010-03-11 12:16:10 来源:卓克艺术网

>江海油画艺术作品解读(2)——《漂》摘掉你的“有色镜”

 

 

江东晛

《漂》/油画/900x180cm/2003/江海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自称其哲学为先验唯心论体系先验是形而上学中的重要概念。先验,依字面的解释,即先天经验,它不是一个客观的实体,而是一种我们得以认知外间世界的必要条件。在哲学启蒙读物《苏菲的世界》中,作者用了一个实验来阐释这个概念。哲学教师艾伯特(Albert)让学生苏菲(Sophie)戴上一架红色的太阳镜,于是,外界的一切客观世界都笼上了红色。以此类比,则有色眼镜即所谓的先验,人类感知客观事物,必要以此为条件。最基本的,时间空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我们的先验直观,于是,我们在观看外物时,必本能地将它们置于时与空的坐标中。至于独立于有色眼镜之外的事物——自在之物(或物自体本体——则是人类理性所无法认知的。

有色镜比喻和康德先验论让我觉得,画家江海的一幅九米长卷式巨作《漂》与之意境有几分相似。这幅作品的背景是海面,主体是漂浮在水面上的23个瓶子——或是红色、或是蓝色、或是黄色、或是褐色——总之,没有一个瓶子是无色透明的。每个瓶子中都装着一个人体。他们若是向外看去,所见之物必然都会蒙上自己所在的瓶壁的颜色,而如果他们一辈子都拘束在这个瓶子中的话,是永远都不会知道外物的本然是怎样的——就像井底之蛙一样。

不过,我们今天不会在这里认真讨论康德的形而上学。我之所以用有色镜的比喻来引出康德和画家江海的画作,是想说,康德的思想多少带点主观主义的色彩;而我们今天正是要探讨一种深藏于人内心之中,也许是根深蒂固的主观思想,以及消解这种主观意识的力量——沟通。

我们还是从画作谈起。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有一句话:身世浮沉雨打萍。可见,自古以来,人类就用水来隐喻生命历程,而画家也延用了这一比喻。浮沉在海水中的,是那一个个缩在瓶子里的人。他们虽然在距离上靠得很近,在视觉上也互相可见,可是,谁也无法进行交流与沟通——诚然,人们是相互熟悉的,但那只不过是局限在脸儿熟罢了。

画的远景是几簇高楼大厦。画家在这里无言地反问:这难道不是我们现实的社会存在吗?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以后,商业大潮袭来,其虽然彻底变革了一个贫穷的国家,使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但是,这也造成了一种以钱为本的功利主义局面。当金钱成为了一切包括人的价值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变得不可避免。(郑永年《中国的灾难与重生》)我们在19世纪的欧洲文艺作品,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读到这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其实正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当每个人都在全身心地投入追逐利益的活动中去时,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之时,我们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礼教的纽带作用,人与人是强烈地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现代社会中,在城市里,我们虽每日都与很多人打交道,可是这种联系却变得机械化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原子化了。我们在评论都市弊病时说到了伦理的机械化和城市与自然、文化的机械组合,其实,伦理的机械化更是城市弊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像画中表现的那样,瓶子与瓶子在上下浮沉中几经碰撞、几经磨擦,可瓶中的人并没有互相产生实质性的接触。

每个人都把自己关在瓶子里,每个人都不主动与他人沟通。于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堵又一堵所谓的心墙,而正是这心墙,使得人际之间无法达成一种实质性的互信,这样一来,唯一的后果就是,猜疑的心理在每个瓶子中升腾起来。

使问题变得更糟的是瓶子的颜色——它们是五颜六色的,而人透过这有色玻璃去看对方,必然带有自己的色彩——这种色彩,我们命名为主观。在一个普遍猜疑的社会里,由于不进行沟通去了解对方的本质,观者便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忖度他人。这就形成了一种人们经常说的现象——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把别人想成是什么样。自古以来,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也有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前者是把任何人都看得很坏,以一种阴谋论的眼光看人。因为观者自己是个唯利是图的人,所以他会把所有仁人志士天下为公的伟绩都看成是沽名钓誉。后者是把任何人都想得很好,以一种绝对宗教式的情怀看人,于是易导致另一种恶果——纵容恶人,最终自己受害。在阴谋论肆虐的当下,有人以第二种心态为楷模;然而我要说,这两种心理同样不应该提倡,因为在一个科学的时代里,他们都没有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而做到这两个字所要求的——实证!

人际关系尚且如此,国际关系更是这样了。依《圣经·旧约·创世纪》的启示性说法,人类本该居住在一个漂流瓶里,分享着同一种文化的。这个漂流瓶就是巴别塔。但是,上帝行了奇迹,使一个瓶变成了无数个瓶。巴别塔事件之后,操相同语言的人群便挤入了同一个瓶子,于是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国家……由于每个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自己的文化因子,因此,个人的生命深植于文化;也正因这样,文化的主观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更具先验性。在古代,华夏先民给我们东南西北的邻居们起了不少外号”——夷、戎、蛮、狄;与之相应,罗马人也管他们的北方的日耳曼人、哥特人、汪达尔人叫蛮族。中原汉政权将北方少数民族名称翻译为匈奴鲜卑蠕蠕回纥蒙兀,本身就是精心策划的文字游戏。直到近代前期,我们还称西方国家为诸夷人,称日本为。从这些字面语就可以看出,各民族均有强烈的本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在宗教上就更是如此了,从犹太教开始,犹太人就有着很强的民族和宗教自负心理。中古以来,天主教、犹太教的关系就一直比较紧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积怨更是由来已久。近古时代,宗教改革造成教廷大分裂,之后便是新旧两教之间几世纪的宗教战争。即使是新教内部,以普鲁士一国为例,还存在着路德正统宗与敬虔会的冲突。近代以后,西方殖民主义盛行,伴随着政治、经济渗透进殖民地的还有西方的优越的文化。白人文化中心主义在英国诗人吉卜林的一首《白人的义务》中体现地淋漓尽致。在这首诗里,他将白人的殖民扩张说成是白人的使命,是要将处于黑暗中的各民族解放出来,用文明的光照耀他们。这本身就是基督教文化中选民意识(即上帝选定一群人作世界的王)的体现。于是,西方文化统治了世界,由于他们崇尚白色,这样种族优越论产生了,白人认为黑人和黄种人是劣等民族。虽然种族优越论随文化人类学的兴起而告衰,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说明其还会死灰复燃。时至今日,美国黑人问题仍然十分敏感,特别是奥巴马竞争总统以来,这一问题又浮出水面;与之相反,在民主改革之后的南非,黑人成了第一种族,而白人和黄种人成了第二种族,地位低于黑人。到了现代,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几十年的冷战局面,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东西方对峙的重要原因。苏联解体后,今天的俄罗斯重新崛起,于是西方的许多新保守主义势力将普京画成一个沙皇,并称A Czar was born (一个沙皇诞生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先是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初步确立了宗教宽容主义原则;之后,逐渐扩大为普遍的文化宽容主义思想。时至今日,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意识形态的矛盾并没有就此消弭,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现实中仍可找到太多太多的例证。中国同西方的碰撞即是一例。冷战结束后,开明人士所持有的文化共融观念成为主流,但中西文化冲突仍十分严重。在奥运会召开以及西藏风波骤起的2008年,中西交锋曾一度取代了奥运所提倡的和睦相处而成为时政主题。在这起事件中,西方世界不顾中国国情和国际原则,公然用人权和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按照中国方面所总结的,西方国家不是戴有色眼镜,就是选择性失明,无视藏独分子的暴行,无视西藏的历史,无视中国的发展现实。而这起冲突的文化方面的原因,即是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西方希望中国经由举办奥运会而变身为西方式的民主国家,而中国人则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正像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员杜平说的那样:中国拥抱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投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但因为自身的价值观受到威胁,所以对西方试图不断强加的价值体系欲迎还拒;西方世界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崛起的大势,但在政治上始终自以为是和居高临下,以根深蒂固的优越感来贬抑和丑化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继续把中国视为非我族类

                                        ——《奥运政治:两个世界的碰撞》

可见,西方世界仍然没有放弃其傲慢与偏见。在潜意识里,他们仍把自己关在一个有色瓶中,而认为伊斯兰世界、儒教世界为另外的瓶子。他们仍然是主观的,而正是这种主观主义成为阻碍世界趋向和而不同的观念。

主观主义是互信的大敌,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就必须摆脱这种本位思想,排除自我的成心我执,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最关键的,就是打破每个人的漂流瓶,把所有人聚到同一艘船上。运用沟通与交流的力量,加强理解与合作。对于人际关系,有学者提出要建立熟人社区,让原子化的个体重新恢复与周遭环境和人的深厚关系。对于文化交流,则我们必须先以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经院哲学家》第一章末段的言论作为指导思想。他在上世纪3040年代就预见性地指出,西方的优越性是没有理由持续下去的印度如果获得解放,也将贡献出另一东方的因素。他警示我们,有一种比政治的帝国主义还要难于克服的文化帝国主义。……现在的文化,对我们来说,是具有一种西欧帝国主义气味的。他最后说:假如我们打算在世界上生活得更舒适,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思想中不仅承认亚洲在政治方面的平等也要承认亚洲在文化方面的平等。我不知道,这种事将要引起什么变化,但是我确信,这些变化将具有极其深刻和极其重要的意义。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会有沟通,只有沟通才能缔造和谐。正像胡**主席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所呼吁的那样: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2008-8-6 于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14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