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换新环境,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开始.我的习惯是什么都不做,一个星期先仔细收拾到跟自己的习惯相符,跟自己的气场合拍,找到创作的感觉,才算罢休.就象我买宣纸总是今年买明年用,明年买后年才用.今年买的宣纸在自己的画室放了一年恳定跟自己有些感情,久之则更甚,所谓日久生情也,也就是说宣纸己融入了自己的气息.
气息也就是气场,"气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人之精神在于"气"古有气韵生动,气脉相承,气贯长虹等说,石涛上人也有"一气贯之"之说.中医亦云:"痛者不通,通则不痛".也讲得是气脉.
装修,布局,格调以及家具布置每一样都要考虙它的统一性,我家的房子多偏向西式,而我的主要家具则为古典红木,在设计上无形中增加了难度.虽然中西方风格上存在着矛盾,但也有它的共性,我找到了它实木原始的感觉.尽量在矛盾中统一它,把"接气"的合并,不"接气"的分散,再从组.下了不少力气,也就是想把它融洽--变成自己的气息.
"接气".我的理解是"合并同类项"."素雅的"确实不能跟"俗气的"在一起,具体一些,感觉上认为,俗气的如金,银,铜,铁,铝,素雅的如木,土,青砖,水泥,所谓"物以类聚".
搞艺术的大凡都有个"通病"--"完美主义".但"完美"确实很累.也不可能完美.因为地球上的物质还是"和谐"共同体.由此我也想到了"人",想到了"人以群分".志趣,爱好相同的往往多交流,反之,则无言无语."人"也是有等级区别的."人"生下来也是不平等的,就算胡主席跟老百姓说我们是平等的,但说这句话的时候己经是不平等了.因为老百姓不可能跟胡主席这么说.
话还得说回来,自己还是要找自己的气息,其实,我还是崇尚画中的富贵之气,有时与同行聊天.谈到艺术是一种精神,也是自己的内心写照,完全是一种感觉,艺术家的性情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不是投其市场所好.画中的富贵之气不是画出来的,而是靠它的天份,底气逐渐修出来,也是靠各种知识文化养出来的(画者的品节,学问,胸襟,境迢,包含甚广),这就是修养.一件精美的景泰兰,总是不如陶器有气派,那是因为它一个出生在清代,一个出生在汉代;中国近代史上的宋氏三姐妹,个个是中国人向往的女性,那是因为她的气息中流淌着是中国高层阶级中最优质的血.当然她们所跟随得要与自己气息相投,身份相符的高层次精英分子.
贵族世家,书香门笫是几代人养的,气息就是气息,不一样的,一个农民考上了大学,他的身份会为此转变,但城市生活的二十年之后,你感觉他还是不像城里人,只有他的子女后代慢慢才会转变,当然我不是说农村人不好,我只是说一个事实.这就是中国的传承文化--气脉相承.
我只是想说,艺术感觉是与生倶来的,从气息中可以看出,从气质中可以体现.艺术人的感觉是艺术的.决不是苦出来的,大画家是从贵族气息中产生的.天赋,勤奋和修养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甚至我很久不愿看一些没感觉的劳作者的画包括我自己,为什么画画--因为喜欢.为什么劳作--因为气息不到,要知道画画得很累是不对的,是能力出了问题.好画是应该画出轻松的气息,自己不累别人看着才不会那么沉重.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