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边絮语(二)

案边絮语(二)

案边絮语(二)

时间:2010-03-12 13:38:23 来源:

>案边絮语(二)

案边絮语

                               陆京            

   一幅中国画的好坏,到一定时候不只是只比技巧,更重要是精神和文化含量所透出的思想。如果只比技巧,你有我也有。关键在于独特发现,要有画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特”。画家的见识不同,学问不同,经历不同,而作品的格调也就更加不同,所谓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中国画的继承不一定为了创新,如果老祖宗砌了一块砖,然后一代接一代地砌下来,可能会有一套漂亮的房子。继承本身就有意义。开创则必须先有继承,要看得出你的路子是怎样走过来。因此,开创派的成功,其作品,首先是过去的,要紧的是在过去中有一个从未有过的新鲜。

    写生其实是深入生活的感受,要有一种茗茶的心态和问心无愧的心态。探寻心性和大自然产生呼应和共鸣,达到相互激发的过程。它不局限于景物本身故有的形神关系。这就需要艺术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在此外求得精神才更妙。

艺术之美缤纷而多姿,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创造之美。艺术的本质在创造。创造之美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生命之泉。然而,艺术的创造之美有别于大自然的现成之美,它是隐匿潜藏的,要靠艺术家虔诚的心与明澈的慧眼去发现。发现即创造!这,即是想象,想象给了你创造的翅膀。

   中国绘图画的变化是变在线上,变在笔墨上。是与人的骨肉联系在一起的, 线与骨,笔墨为肉,就山水画而论,它的讲究是在它的皴法上,而不是强调构图上的变化。画什么主题画并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用笔、用墨的过程和习惯,由表及里、由肉及骨、由骨至风。要点在风。风,即儒家气,老庄的道,屈子的情。三者相互交融,尤以情为重。骨若生风,便有骨气,人的性情音貌使呈现出来。

石涛《画语录》道破一画之理。至为精深透辟。观乎自然社会之间,事物之多样矛盾为绝对之理,统一为相对之理。当于矛盾中求统一,统一下展开矛盾,而艺术反映生活之方法亦然。故理必归于意,意取理统一于一画,一画之法归于一体,体生诸法。艺术家的综合素质和精神统帅下的法——决定了其艺术作品境界的高低。

    龚自珍有一联,曰“十万狂花如梦寐,九州生气恃风雷”。对仗很巧妙,气势恢宏瑰丽。花鸟画难得气势。往往容易入具体表现营构和笔墨套路呈现,而失手琐碎和小巧。气势上的大方和雄浑不仅仅依赖技艺修炼和谋篇布局的功夫,更是内心反照和精神呈现。

   “花气袭人欲破禅”黃庭坚信奉佛教,所以才有此句,他还在跋苏东坡《黃州寒食诗贴》后说:“东坡他日见此跋,应笑我在无佛处称尊。”禅中有方便法门,事事处处时时皆可悟禅,画中禅意何在?如何得清虚静寂之境?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董其昌在纸上擦来擦去,皴染都是淡淡的,是不是就是禅味。弘一法师的法书定神静,大气不出,是否就是可追求的境界。“一花一世界”,每个人都各自独特的对禅的憬悟,画出自己心中的禅味禅境。

    郑板桥题兰花竹图有云:“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画着了没画着,其实自己最知道,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一画之间,便有高下雅俗。特别是面对古今大师名迹,在其中我们确实感叹天授神遣之功,常常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另一方面,却又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每每下笔,也觉得一笔一陶然,甚到自己想要重复画出,也不可以达到,这时又惊叹于造化的神秘。“天机流露”虽然不易,常常可遇而不可求,但一旦遭逢,却又感动于天人之际的和谐,分外珍惜。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