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絮语(二)

砚边絮语(二)

砚边絮语(二)

时间:2010-03-12 13:44:20 来源:

>砚边絮语(二)

小时候,我怕鬼,但又喜欢听大人讲鬼故事,什么吊死鬼、淹死鬼、饿死鬼,听得两腿发软。每次上完晚自习回家走到小胡同就怕对面有来人,如有人出现,就觉得是鬼。其实每个人都是鬼,只不过人比鬼多了一口气。

 

自号一境堂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一”就是有,有就是无。“无”,观天地之始,“有”察万物之母, “境”玄之又玄,启众妙之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境堂也就是一个具有现代性,拥有传统性,一个纯粹的自我艺术空间。

 

我崇尚画里的富贵之气,有时与同行聊天,谈到艺术是一种精神,也是自己的内心写照,完全是一种感觉,艺术家的性情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不是投其市场所好。画中的富贵之气不是画出来的,而是靠它的天份,底气逐渐修出来的,也是靠各种知识文化养出来的(作者的品节、学问、胸襟、境迢,包含甚广),这就是修养。一件精美的景泰兰,总是不如陶器有气派,那是因为它一个出生在清代一个出生在汉代;近代史上的宋氏三姐妹,个个是中国人向往的女性,那是因为她是贵族世家,书香门第。这就是中国的传承文化—一脉相承。

 

恽香山题画云:“画须令寻常人痛骂,方是好画。……人所共见之好,当非极品。”又说:“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学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含而不露,才有深长的意味。”所以,他认为,“画有初观之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视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初见佳,久视亦不觉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

 

鲁迅在《致许寿裳》中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又在《小杂感》中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鲁迅全集》:卷9、卷3]英国学者李约瑟也强调;“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人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艺术的最终是要达到天人合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这就是“东方圣经”的最高诫命!真正的作品是他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示,体现在他的用笔用墨过程,这就是风格。这就是他的符号。一定时候艺术家更重要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他决不同于一般只为了画好看画的画匠,他是具有人格完美的精神体现。

 

黄宾虹说:“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景之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天地,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又说,“上古三代、六朝,重真内美,有法而不言法。故老子云‘圣人法天’”。还强调,“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中国武术中的上乘境界也讲“出手如羞女,行走如病郎”,温文尔雅,端庄肃穆,可见,“内美”是天地自然之神韵美。

 

凡高是我崇拜的画家,真正的凡高是想当一个伟大的牧师,命运却使他偏偏画了画。跟老师学画时,老师让画只手,其他同学画得非常漂亮、秀气,可凡高用粗犷的线条画得其丑无比,他还说看到的就是这样,各种的压力使他产生一种变态的心理,从来没有正常过。因为他真实的生活,真正的艺术,真性情的人,结果他一不小心成了世界顶级的艺术大师。

 

石涛《画语录》道破一画之理,至为精深透僻。观乎自然社会之间,事物之多样矛盾为绝对之理,统一为相对之理。当于矛盾中求统一,统一下展开矛盾,而艺术反映生活之方法亦然。故理必归于意,意取理统一于一画,一画之法归于一体,体生诸法。艺术家的综合素质和精神统帅下的法——决定了艺术家作品境界的高低。

 

龚自珍有一联“十万狂花如梦寐,九州生气恃风雷”。对仗很巧妙,气势恢宏瑰丽。花鸟画难得气势。往往容易陷入具体­­­表现营构和笔墨套路呈现,而失手琐碎和小巧。气势上的大方和雄浑不仅依赖技艺修炼和谋篇布局的功夫,更是内心反映和精神呈现。

 

“花鸟袭人欲破禅”,黄庭坚信奉佛教,所以才有此句。他还在跋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贴》后说:“东坡他日见此跋,应笑我在无佛处称尊”。禅中有方便法门,事事处处时时皆可悟禅。画中禅意何在?如何得清虚静寂之境?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董其昌在纸上擦来擦去,皴染都是淡淡的,是不是就是禅味。弘一法师的书法气定神静,大气不出,是否就是可追求的境界。“一花一世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对禅的憬悟,画出自己心中的禅味禅境。

 

郑板桥题兰竹图有云:“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画着了没画着,其实自己最清楚,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一画之间,便有高下雅俗。”特别是面对古今大师名迹,在其中我们确实感叹天授神遣之功,常常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另一方面,却又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每每下笔,也觉得一笔一陶然,甚至自己想要重复画出,也不可以达到,这时又惊叹于造化的神秘。“天机流露”虽然不易,常常可遇而不可求,但一旦遭逢,却又感动于天人之际的和谐,分外珍惜。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