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至味于澹泊,用线条散步

寄至味于澹泊,用线条散步

寄至味于澹泊,用线条散步

时间:2010-05-30 10:47:56 来源:华网在线

>寄至味于澹泊,用线条散步

作者:山东艺术学院  艺术美学 张嫣格

来源地址:http://art.peoplexz.com/11692/52778/20100528163132.htm

中文摘要: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西方绘画保持着距离和相对独立性是可贵的。然而时代的发展与推进,水墨画逐步将时代性、民族性融合于外来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笔墨形式和绘画风格。王牧羽作为当代实力新水墨画家,既不沉溺于对传统笔墨程式的模仿与自赏,也不盲目崇洋媚外,更不迷恋的追求极端主义的标新立异。立足于真诚的心灵面对时代痕迹。

关键词:新水墨;实力;王牧羽;都市;网络

王牧羽水墨《丝袜少女之二》

   王牧羽水墨作品《丝袜少女之二》    2009年    120*120

  观王牧羽先生近作,眼睛为之一亮,继而感到了都市人久违了的释怀。这批画中始终饱含着画家真实的自己,就像明暗迥异的高级灰色调中透出丝丝光亮。如一品上等的好茶,醇香而浓厚。既闪烁着中国水墨的外部光色,又穿插着结构主义的内在关系;既挥洒着表现主义的自由狂放,又吟诵着文人情怀的清醇隽永。他的新水墨画自然的融入了西方现代表现主义手法,强调变形、构成、夸张、笔触感等,可以明显看出对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方式的有意识突破。

  牧羽先生的装束和谈吐给人以浓重的现代文人风范。反映在画中的风格中亦清晰看见,画面亮丽、纯净、高雅、朴素、通透,作品隐隐间透出一股现代气息。以当下都市文化为创作基础,以构造个人独特艺术语言为目的,以西方现代绘画理念为参照,利用传统的绘画材质把自己对当下文化的思考,用现代的绘画形式加以表现,这种巧妙的融合含蓄地体现在他的每一幅画中,鲜明而不彰显。

  有着深厚造型基础和综合素养的牧羽先生,他的新水墨多继承了传统文人的忧患之觉,又与传统水墨有着鲜明的不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来自对都市人的理性体验,以及内在自省体验,深化了自我的精神体验,从笔墨中解读都市人的忧患意识。以笔墨方法表现出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反省。在塑造都市人的性格上,弱化了具象,尤其是对人物五官的概念化,对当代事物的语言符号化。把都市人的矛盾化展开于笔墨的形式中,这是他在绘画语言和语境建构上别与传统笔墨的突破式的发展。

  王牧羽的作品近来多关注都市女性题材。他以当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为叙事线索,通过对都市与自然的感受中寻找和制造的这些矛盾的冲突。他的艺术探索着人生经历乃至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从农耕文明穿越纷繁变幻的信息时代,尤其凸显都市气息下的“网”的诱惑与困惑。

王牧羽水墨《小娜和冰冰》

    王牧羽水墨作品《小娜和冰冰》    2009年    180*180

  画家在形式诉说方式上融汇了一些西方文化的意味,而在画面的空间里渗透着浓浓的中国文化的情结。画面的结构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生长着,线与色各自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交织在一起,对形的概括化、抽象化甚至观念化,比较准确地体现了画家对于主体心性体验空间的把握过程。正如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种“得意忘象”的过程是审美观照的高境界。画家把都市美女、网、自然景物等元素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构成这浑然一体的审美的画面,正所谓王国维所言的“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它印证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辨如讷“的朴素之道。画家始终追寻一种大道的人生境界的过程来解构渺小的小我。除了绘画形式上的不断探索过程,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向往,实现人生之“道”的至高境界。

王牧羽作品《在泉边》

王牧羽水墨作品《在泉边》    2008年   90*180

王牧羽水墨《网吧之一》

           王牧羽水墨《网吧之一》    2005年    60*180

  线条是水墨画的基础语言,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中国画用线造型的艺术一直承载着“天人合一”、“中庸”等哲学宇宙观,从而中国画始终在“似与不似”之间前行,达到画面的“气韵生动”的意境之美。作为新水墨画家,依然是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牧羽先生的画中线条的抑扬顿挫和方圆曲折,讲究“离披点画、时见缺落、笔不周意周”[①],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且在传统基础上求新的发展理念,注入了更多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发展它,把线条作为生动而优美的造型语言传达出来。画家通过对各种媒介材质的尝试,充分调动这些材质的性能,综合利用,把线条语言用不同手法创造出笔墨趣味、水墨机理,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特殊的视觉效果。牧羽画中的“网”最具典型性,即颇有笔性的线条痕迹。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实际上是画家用日常生活中粗细不同的“线”蘸以墨色,弹在宣纸上的。经过长期实践,这种“弹线”的形式成为画家的独特的绘画手法。配合以特殊材质和笔墨的灵活运用,创造了一个似梦如幻、恬静自得的情境。这也大不同与西方“用线条散步”的克利和用线紧致富有节奏感的席勒,因为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整个画面形式与组合方式,归根仍不是中国画中有意味的线。

  同样的,线条在西方的绘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当着画家对于自然事物的写实、摹仿、再现的一个媒介。从小接受学院式训练,画家深受克里姆特的影响,他的线条融入了东方传统线条的精神内涵,具有精神化倾向,又受古典主义的影响,注重对界定轮廓的勾勒,运用造型线条生动准确的描绘出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这种观察与分析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借助科学再现的手法被牧羽先生吸收和应用,粗细、长短不同的线条被融合进明暗调子,构成特殊的画面,形成解构的画面,成为表现透视及形体块面转折的手段。从而展现给我们一个看似笔墨不多,却因有丰富的明暗调子的形式感强烈的画面。画面貌似杂乱无章,实则是画家巧心经营,组织安排使之产生审美趣味和象征主义。运用大段的粗线条和细线的勾勒相互映衬,线条刚柔并进,追求画面平衡。

王牧羽水墨《临克里姆特作品》

           王牧羽水墨《临克里姆特作品》    2005年

  画面中有组织的线条极具有审美趣味。线条刚柔、粗细、浓淡、润涩、曲直各不相同,通过疏密、穿插、长短、虚实等变幻,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有意味的形式” (significant form),正在于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是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提出的,这种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符号化演变而来,其内容已融合其中,构成特定的“审美情感”,其中包含了主观意念、想象,当它演化和积淀于感官感受时,便形成了一种溢于言表的深层面的情绪反应。同时,运用线条同样具有象征意义,画中对各种“网”的描绘,不只是对都市人们在各种“网”的世界中再现,而且是象征着画家对当下人类生存现状的一种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个时间过程。”[②]

  作为新实力水墨画家,牧羽的水墨的另一亮点不外乎其色彩的运用。中国画在色彩方面的主要理论是“随类赋彩”,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水墨成为第一审美标准,“计白当黑”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尽管“以墨代色”从绘画的表现形式上来看是一次飞跃,但在强调笔墨的同时也将中国画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单一化。中国画表现的创新意识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对色彩的倡导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水墨画家,牧羽先生突破了“以墨代色“的形式,结合西方绘画形式,运用不同明度的面之比形成不同的调式,给人以不同的心境和联想。色彩进行平面化的处理,在灰色的色调中透出的是富于表情的,能够产生出情感经验的色彩。画家开始探寻如何使用颜色更坦荡的释放出情感,用微妙差别的灰色笔墨传达出对人性的压抑情感。以浑然淋漓的东方墨韵,合理运用墨与色的比例,创造出一种属于自我审美理性的语言图式和笔墨符号。

  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完善的笔墨语言体系,正是笔墨的完善导致当代水墨画家很难对传统有所突破。正是如此,传统笔墨样式不能完全传达当代艺术家的精神和思想,在新的时代需要笔墨有新的样式。新水墨画家们从绘画的不同角度扩展了笔墨的当地意义,使传统的笔墨焕发生机。牧羽先生的画面以亮丽、高雅的色彩代替传统的笔墨方式,虽是颜色但依然蕴含着传统绘画笔墨的精髓,这来自于画家自身内在的情感。

  牧羽先生的画在色彩的研究上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结合传统中国画和西方现代色彩艺术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研究和开拓对色彩美的认知度。画面辅以灰红、灰绿、灰黄等灰色系颜色并置在一起,高处用厚白粉点睛几笔,背景色彩大面积使用装饰性色块,整体灰色系列中又透出玄妙的补色相互映衬,色块用平涂的手法,人物的配饰或衣服上添加了小面积色块与背景呼应达到色彩调和的效果。画中所用的灰色调子是将墨与色相融所致。在古代写意画中,经常是笔墨大体完成之后着色,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而且这也不是王原祁的:“设色所以补墨”,作为新水墨画家,画家巧妙的运用色与墨,使色彩与笔墨达到化境,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用色如用墨,色与墨化,墨与色融。他把写意勾勒与没骨运色结合起来,他对材质的特殊敏感使他将宣纸与水墨的物质性能发挥到极致,营造了一个清新隽咏、情韵缥缈的唯美境界。

  画家在深入分析研究传统绘画的同时紧紧把握新水墨的精神实质,把现代人的或迷茫无奈、或朝气精神的生存状态表现的入木三分。画家挥动笔墨,“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看上去随意,其实很是精心雕琢,挥写着他的激情,笔触下留下了过程美的痕迹。在那些生活常态中,表现出朴素自然、真诚的无言之美。是对繁华都市背后的单纯的回归。画中之意丰富含蓄,“寄至味于澹泊”。画家立足于寻求中国新水墨画多极化特点的具体表现,试图达到对中国水墨画的继承与发展,并多角度地对新水墨画进行评价的目的。这使他在绘画领域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成为当代实力新水墨画颇受关注的艺术家之一。



[①]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②]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页。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