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艺术精神照千秋 ——缅怀吴冠中先生

吴冠中:艺术精神照千秋 ——缅怀吴冠中先生

吴冠中:艺术精神照千秋 ——缅怀吴冠中先生

时间:2010-07-03 14:03:01 来源:《美术报》

名家 >吴冠中:艺术精神照千秋 ——缅怀吴冠中先生



  2010年6月26日早上,我刚打开手机,就接到一条不忍看到的短信:吴老冠中先生已于昨晚乘鹤仙去。我深感吃惊,深感意外,深感悲痛。因为,半年前去他家时,看到他尽管年逾九旬,面容清癯,却依然精神矍铄,充满活力,便深信他肯定能够成为百岁寿星。没有想到,他竟匆匆走了。

 

  吴冠中先生是当代艺坛泰斗,作为晚辈,我和他并无多少交往,但因为曾在《美术报》工作多年,对他还是有不少间接的联系,可谓神交已久。比如说早在1999年,《美术报》就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关于“笔墨等于零”的大讨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是一篇千字文,最初发表于1992年的香港《明报》,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万青力随即写了一篇针锋相对的《无笔无墨等于零》进行反驳,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5年之后的1997年,《中国文化报》作了转载,美术圈内依然比较平静。再过了1年,张仃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表了《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对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观点提出商榷,自此,美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才多了起来。1999年,我接任《美术报》总编,在编委会上提出要寻找有意义的题目展开学术大讨论,以便让报纸版面“活”起来。采编部主任王平等人提到了“张吴之争”,并大致介绍了来龙去脉。坦率而言,那时我对美术界、美术理论近乎一无所知,只是纯粹从办报的角度认为专业报应该介入这场讨论活动。于是,开辟专门版面展开了“笔墨等于零”大讨论,约请了一大批国内有名望的画家、理论家撰写文章,连续大篇幅予以刊登。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此起彼伏地掀起了热潮,几乎所有中国美术界的媒体都参与了讨论,并由此波及到香港、台湾等文化圈。我记得我曾和王平一起到北京张仃寓所做了专访,那次计划同时采访吴冠中先生,将两位当事人的专访同时或相继刊出,但忘了什么原因,那次北京之行并没有碰到吴冠中先生,留下了遗憾。但我相信,吴冠中先生是一直关注这场大讨论的,他对《美术报》也一直关爱有加。记得1999年底,《美术报》连续策划了一批画家专版,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迎新千年名家报中展”,当时提出邀请一批名家率先上版面,既有可读性,又能起到示范效应,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吴冠中先生。编辑部和吴先生联系后,他欣然答应。其他名家一听说吴先生上版面了,也都纷纷决定参加这次专版活动,这次活动组织得非常成功,可以说,吴冠中先生在无形中帮了我们不少忙。

 

  这之后,在一些美术活动场合,也曾几次碰到过吴冠中先生,但最多只是经人介绍礼节性打一下招呼、握一下手而已,没有机会多谈。对这样一位大名家,一位艺坛前辈,能够有机会遥遥相望,投上敬慕的目光,已经是一种满足。过分的套近乎,在我看来反倒是一种不恭。

 

  由于我自己喜欢写散文、写美术评论,因而,我对吴冠中先生散文创作和美术理论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他绘画的兴趣。我买过他的不少散文集,我感到他的文笔之优美、感情之细腻,连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名家也望尘莫及。他的散文,最为可贵的是注重性情,可以说亮开心扉,一任情感如同山泉一样汩汩而出,天韵自成。如同世间万物皆可入画一样,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他都可以挥洒成文,没有对生活的高度热爱,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是达不到这样的境界的。在散文创作领域,他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家。

 

  我曾亲耳聆听吴冠中先生说:他最敬仰鲁迅,要像鲁迅一样做“有脊梁的文人”。就连谈到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是赞不绝口,高看一眼。

 

  他确实说到做到,在当代美术界,他是最具艺术风骨、最有独立见解、最敢说真话的一位,可以说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斗士”,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独行侠”。

 

  进入新时期以来,他卷起了一阵阵美术理论的“旋风”:比如1979年,他在《美术》杂志发表《绘画的形式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冲破几十年的艺术禁区最早公开谈论形式问题的文章,在美术界引起了空前巨大的反响,中国美术界展开了激烈的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的大讨论。令人称奇的是,直到最近几年,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文章仍时有发表。“笔墨等于零”也一样,现在仍有不少画家、理论家关注这一问题。2007年10月,吴冠中先生到杭州参加母校80周年校庆活动,在讲话中再次坚持“笔墨等于零”的观点,从而引发了新一轮争辩,《美术报》于2008年2月份再次开展了讨论活动。为什么吴冠中先生的观点能够引发如此广泛、持久的争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确实看到了中国美术积弊所在,抓住了中国当代美术存在的关键问题。而且,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哪怕遭到“四面围攻”,也毫无惧色。《美术报》在“笔墨等于零”讨论中发表了不少持不同观点的文章,有的还观点尖锐、不无偏颇之处,他也不以为忤,后来见面,从来没有怪罪,还赠送给我一本签名本,体现了一位长者的宽厚襟怀。

 

  特别是到了晚年,他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常常以惊世骇俗的言论引发一场场争鸣、乃至轩然大波。他声称“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他提出要“取消美协,取消画院”,建议“以奖代养”;他觉得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呼吁要“救救中国的美术”;他公开认为“中国基本上没有收藏家”……

 

  人们可以就他的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展开争论,但是,千万不要怀疑他的真诚。当你坐在他的面前倾听他对美术界种种弊端发出的忧心忡忡的声音时,你会产生一种莫名的震撼和感动,感受到他无与伦比的赤子之心。

 

  2009年12月3日,我有幸随同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等领导到吴冠中先生家,参加吴冠中先生无偿捐赠艺术作品的签字仪式。那一天,吕省长和吴冠中先生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其中谈到了许多美术界的热点、焦点问题。旁听的我,从吴冠中先生的片言只语中,感觉到他所谈的与已经公开发表并引起争鸣的言论,其思想内核都是相通的,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他对当代美术界的完整的看法,完整的体系。他的那些看似激烈的言论,绝非信口而言,而仅仅是露出于他的思想大海的冰山一角。许多人喜欢围绕这“冰山一角”展开争论,而不顾及深层次的存在,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离开吴冠中先生家,我自然而然想到了《诗经》中的那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他之所以要一次次发出石破天惊的声音,确实是出于对中国美术事业的深切关注。

 

  在我的《中国当代美术30年》一书中,有三个章节专门写了吴冠中先生,包括:《吴冠中:语不惊人死不休》、《“形式美”叫板“主题先行”和“内容决定形式”》、《“笔墨等于零”对决“守住中国画底线”:一场跨世纪的中国画之争》。和他告辞后,我曾想到把这本书寄奉给他,又担心拙劣的文字有污大师法眼,同时也想再次见面时当面呈上求教,终于留下遗憾。记得5月24日,吕祖善省长来美术馆时,曾叮嘱:听说吴老身体不好,你们应该去看看,有需要的话我也会去看的。没想到尚未成行,他就匆匆离去,留下深深的遗憾。而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美术馆等承办的“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展”正在紧张筹备之中,吴先生对此也很关注,没想到他来不及看到展览开幕就遽归道山,留下了更大的遗憾……

 

  一代大师的离去,总是给人以太多的遗憾。好在他的艺术精神,山高水长,必将永留人间。学习和继承他的艺术精神,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