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赠画:最忆水奔流

吴冠中赠画:最忆水奔流

吴冠中赠画:最忆水奔流

时间:2010-08-12 14:26:4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名家 >吴冠中赠画:最忆水奔流

 

 
吴冠中送给古剑的画

文武 绘

  古剑

  原名辜健,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幼年随父亲回国,1957年从厦门一中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6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华侨大学教书,后下放到广东陆丰劳动。1974年移居香港,1975年之后开始进入报馆工作,1979年进入当时香港发行量第三的报纸《新报》,此后先后出任《良友》杂志执行主编、《东方日报》及《成报》副刊主编。现已退休,居珠海。

  看完世界杯,窗外传来啁啾鸟鸣,天快亮了;按习惯,睡前上网看看香港报上新闻。一条新闻跳入眼里: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逝世。我知他年事己高,但这几年还看到他在荧屏上的影象,人比以前丰满了,说起话来仍神完气足,所以得悉他离世,仍有突然之感,心有戚戚。

  与他的一段交往、他送我画的旧事,及留在脑海中素朴、真诚、诚恳的印象从脑海中浮起,无限温馨。那时我在《良友》画报任职,新辟画家介绍专栏,最先介绍的画家中就有吴冠中先生。之前已看过他的画集,油画的色彩、彩墨的线条,独特而新颖。我写信请他供稿,他覆信如下:

  古剑先生:接读来信,感谢你们的盛意,当即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翟墨先生联系,他已(以)往长期研究我的作品,发表过有关我作品的文章并计划写我的传,资料积累较多,文笔也不错,年富力强功效高,故决定请他写。今天已将文章送来,我看写得不错,只是超出了四千字,如版面挤便用小号字排,如何?附上十幅反转片,都是未发表过的最新作,其中墨彩八幅,油彩二幅。

  文章中提到的“松魂”已在Grientation等期刊发表,故未选用。很乐意方毓仁先生与你们合作出我的画集,我已与故宫博物院的摄影室联系好,用4×5inch的大片拍摄,他们具有最先进的设备,你们提示的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即是他们拍的。关键性的拍摄问题已落实,我过几天当再致函伍福强先生,您先代致我的谢意。因等文章,迟覆了,怕久等,先请方先生电话告知来信收悉,谅你们已取得联系。

  握手 吴冠中

  六月十五(1986)

  认识吴冠中先生是1986年,他来香港参加中文大学举办的“当代中国绘画”展览及研讨会。第一次见面,眼前的他,黑瘦,一脸皱纹,头发花白,小小的眼晴,却很明亮而锐利,像勤奋的农民,给我很深的印象。后来才知道他终年忍饥受饿跑遍祖国大地写生、创作的历程,追求他失落的艺术岁月。这使我想起跑遍中华大地的诗人蔡其矫,他们两人都把灵视、心魂都投射在祖国青山绿水间,为艺术贡献了一生。

  我们初识那天,他送我他的散文集《风筝不断线》,一看书名,就能感觉到他创作的信念和方向——— 他的创作就像风筝,虽飞得很远,但终不脱离生活和中国传统的线。几乎他每次来港我们都会见面叙谈。也是这次,在展场上见——— 幅小油画(那时中国油画还未受到重视,油画比国画价低),很喜欢,真心地对吴先生说:“我是穷编辑,现在只有五万元,这幅画你能卖给我吗?”我是下了狠心才决定的。他听后,很坦率且真诚地说:“我现在不需要钱,而且也不知什么价才合适。这样吧,你去北京我送一幅给你。”当然,我还跟他谈到对他彩墨画中飞动而有韵律感的线条的表现力和欣赏。

  过后我也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没想到吴先生一直把说过的话记在心里。文稿刊出后,收到他的回信,其真诚使我很感动:

  古剑先生:

  信悉,“良友”迄未收到,十本一大堆,如不挂号,信箱投不进,邮递员马马虎虎搁下就算,有丢失可能,再等几天看看,估计火车走要慢得多,如收不到当再给你们信。反转片十张早收到无误,谢谢!

  先生喜爱我的画,当选一特出线动荡的小幅相赠,勿必买。如有可靠便人来京,请托来取,虽未托裱,怕不宜邮寄。

  香港艺术中心计划明年九、十月举办“吴冠中回顾展”,我明年再来。祝

  撰安

  吴冠中29.10/1986

  问伍福强先生好

  那时我没时间去北京,也没探听哪位朋友去,画的事也淡忘了。因职是之故,认识了台湾一些画家,与自学成材的李先生成了朋友,我们在台中见面时,他的画展卖出了300多万的画。吴冠中的绘画创作,那几年影响深广,李先生受到感染,想向吴先生请教,碍于环境,只得嘱我寄去画册,以聆听教诲。吴先生在去印度之前,回了信,认真作了点评。还提起送画的事:

  古剑先生如晤:

  大札及李先生画集均悉,致谢!李先生作品源于生活的形及情,写自家性情,颇多平易可亲处。我只觉得从客体原型至艺术升华间还可扬弃、推敲、纯化,似乎尚有渣滓,或者说意与形之间没有拉够距离,“美意”往往被具象约束了。我粗粗翻阅,认为最佳的三件:1、40页,种竹成林;2、42页,行书;3、28页,过不惯城市的生活。我的看法一向偏激,太主观,对不相识的同行也不掩饰真情,我想李先生虽不以然,也不会见怪!

  赠你的小画一直等人来取,如无便人,九月上旬自己带来。方先生德艺公司编印的《吴冠中画集》已上市,较国内的好多了,希望台湾朋友能见到,这集基本反映了我作品的主要面貌。

  我日内去印度,月底返京,倚装草草,并颂

  撰安

  吴冠中6月4日/1987

  回顾展之前不拟售画,自己的价格行情也不了了,何况客观情况永远在变。

  您的地址第一字不清:x(希?)云街……

  现在的画家,谁会去理睬这些“节外生枝”的事?而吴冠中先生却在百忙中认真读了李先生的画集,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吴先生不同凡响的为人之处。更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收到一封挂号信,拆开是吴先生寄来的一张彩墨小画。我想他为信守自己的承诺,等不急自己带来了吧。

  画的是九寨沟,淡淡的山影,一丛生机勃勃的小树挺立于画中,飞动的流水绕过树丛奔流而去。画的右上方钤朱文长方形“八十年代”印,题:九寨沟,九个寨子一条沟,最忆水奔流。荼 一九八七年 古剑先生留念。左下角钤朱文长方形“冠中写生”印。

  吴冠中先生曾说,书画赠友人,是我国传统人际关系的美德,往往不看金钱重友情。当年他的画价飚升,他送给朋友和机关的很多画作,从各地都跑到拍卖行去了。有一年某画廊开吴冠中小型画展,老板要我拿去展售,说现在价钱好。我未为所动。我也是重情的人。在资本主义的香港、台湾,画家是从不送画的,只有国内老辈画家仍葆有“传统人际关系的美德”,我才收有几张名家字画。当然,如今商潮滚滚,内地画家是不会再送画了吧。回顾展上,他还签赠了一册香港印制的回顾展画册。这大概是早生几年的幸运。

  吴冠中与香港缘分是很深的。自开放后的1985年起,他在香港开画展、参加研讨会达十一次之多。1990年还应香港土地发展公司邀请来港绘画香港风物,翌年开“吴冠中眼中的香港”画展。他的“高昌遗址”彩墨画也是在香港拍卖出187万高价,创造了当年在世中国画家的纪录,颇为轰动。

  吴先生对香港也是有深情的。他捐赠香港艺术馆五十多幅精品,逝世前又捐赠五幅晚年的精品。只有人品高洁的人才能这样无私。

  我印象里最后一次与吴先生晤面是1991年。那年他来了封信:

  古剑先生:

  信悉,甚憾。我已搬家,新址:方庄芳古园一区21楼×02室,tel(略)。信仍寄劲松719楼4门302号,儿子住那里,新址暂未通邮。

  我本月25日来港,主要为西港城W estern m arket吴冠中眼里的香港开幕式(27日)前几天当甚忙,估计十二月上旬可约相晤。

  握手

  吴冠中 15/11/1991

  开幕式我去了,可说人山人海(我参加过无数的开幕式,多数人丁稀薄),见面时,他签名送我一册月历型的《夕照看人体》画集。某晚近十点接他电话,约在湾仔海傍他住宿的五星级酒店见面。他略见疲累之色,但他略带吴语口音的话语仍充满激情。这一晚,我谈对他的画的观感;他谈他对画的处理,特别谈到他不让“谬种流传”,叫人惊心动魄的撕画的事。

  “这样不把您走过的画路的足迹抹去了吗?”

  “还留下一些较满意的。”他说得很淡然,若无其事。

  以后我看到他撕画的照片,真是一股狠劲。这正是珍惜羽毛、忠于艺术的珍贵留影。相对一些画家,吴冠中是很低调的。2002年春,香港艺术馆再次举办“无涯惟智——— 吴冠中艺术里程”大型回顾展。此次展览,馆方剖析吴氏探索方向中的脉络,将手法演进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面貌并列展出,使观众易于看清作者的创作追求,其成败得失,共尝其苦乐,很有教育和启发意义。吴先生作画向不让人旁观,更不作示范表演,而这次馆方希望吴先生作一次公开写生示范,理由是现在青少年不知写生从何着手,示范可给青年一些鼓励。盛情难却,吴先生无法推辞,就在艺术馆平台写生,能容纳的人有限,大多数人只好挤在大厅看现场拍摄的从第一笔起至收笔的录像。电视也播放这场示范,全香港人都看到吴先生写生历程。也是这时,画展开幕的3月6日的当天,他荣获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唯一获此崇高荣誉的中国人。他仍如普通人,放下身段,于寒风中向青年示范写生。真是荣不骄辱不惊的真人。

  他曾说过:想念我,看我的画吧。在他逝后,我不但看他的画,还翻出我买下的他的七本文集,重读。我想,在画坛上不但是杰出画家,还是散文名家的,大概只有吴冠中和日本的东山魁夷了。

  如今他走了,他创造的艺术和精神永留人间。

  2010.7.17于无墨斋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