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陇上风

寄情山水陇上风

寄情山水陇上风

时间:2010-09-07 15:19:12 来源:

>寄情山水陇上风

文/张卫平

       认识董茂盛已有二十几年, 由于他对山水画有着极高的热情, 给我的印象极深,结识他也是因为绘画。1 995年,在全地区举行的“陇中七月”书画展中, 茂盛以反映黄土高坡为主题的山水画打动了所有的评委, 在获奖的书画家当中, 董茂盛的画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这种偶然的必然印证了他的执着、 追求和勤奋; 紧接着他又有佳作出现,作品接连入选省美协举办的展览。

       近两年我们相互间减少了联系,相互间的了解也就减少, 原因是我一直客居北京。今年五月中旬的一天,偶然的机会我和茂盛相遇于饭店, 久别后的重逢,相互的寒喧问暖,心情难以言表,言语间才知,他来京已几个月了,在荣宝斋画院山水画高研班宋雨桂工作室学习。更为庆幸的是我们彼此居住相隔很近, 只有两百米的距离, 以后相互来往就又频繁起来。在这一年多的学习中, 茂盛临摹了大量的宋、 元、 明、 清的代表佳作, 重温了历代的经典画语录,深层次地探求古人的绘画元素和笔墨语言。从心领会宋元的结构气韵、心追摹思明清的笔墨典籍,可以说收获斐然。 对董茂盛而言, 山水与他有一种见奇峰而忘故人的痴迷。到高原农家做客,藏域牧区观光,或是涉足黄河石林,留迹马鬃烟云,一应风光,他总看得仔细,评得认真。总是随身携带着写生册,拍一摞照片回来,又细细地揣摩,熟悉董茂盛的人自然会想到他又在“搜尽奇峰打草稿”。虽然董茂盛不是那种以绘画为职业的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比搞绘画专业的人们投入更大的心血。

       西部山水的博大、苍茫、沉雄、恢弘、苦涩深深的吸引着他,感染着他,成为他多年来潜心研究、寄情山水创作的永恒源泉。茂盛在“师诰化” 的同时 也在”师古人” 他先从练书法开始,坚持每天习练,从韩绍玉的行草到魏碑再到张瑞图的行草,十几年来笔耕不辍,茂盛不断从传统文化吮取营养,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就像冲击波一样,不断刺激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茂盛曾两次考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文秘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这无形中给他基奠了更深层次的表达语言,帮助他清晰的认识中国大文化的实质和水墨精神,茂盛的山水画虽是表现大西北的“写实”一类的北派山水,但主要还是源于传统,赵孟讲过一句话——画贵有古意,我认为这就是董茂盛的山水画之所以又耐看别于他人的地方。

       董茂盛的山水画没有刻意要把画画成什么样子,完全随心而致,不断追求,贴近绘画本体意义,合乎个性自然发展的结果。是有感而发,也不存在追求风格以彰显个性的问题,每幅作品都是对山水结构纹理的剖析,经过竖山纵脉,横岭侧峰,巧妙分析后才提毫作画的。

       茂盛作画要么先将宣纸作“打底”处理,或色或墨 ,或重或浅、或浓或淡、干湿、疏密就有了形骸,或是直接在宣纸上以线入画,力求骨法用笔,讲究书写性。画山石结构、树木的关系,再加苔点染或烘染而成,具有典型的文人画气象。

       多少年来,茂盛因为热衷山水情注水墨,一如既往至今,佳作精品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能吃苦,爱学习,人品好。与人和睦相处,坦诚相侍,助人为乐,朋友圈内一提到他都会举起大拇指称赞“没得说” 。希望茂盛继续努力,不断进取,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2007年8月于北京 (作者张卫平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