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的自觉

远的自觉

远的自觉

时间:2010-09-27 16:51:24 来源:

>远的自觉

远的自觉


 



        起初,我看许多学习书法和绘画的人,面对前人的作品仔细分析和揣摩。手中不时的比划。我却并非如此,我并不想考虑我是否正确。现在看来我是正确的,至少对于我从事的研究领域是这样的。需要用心感受先人作品的意境和神韵。


 

        方增先先生的笔之单纯、墨之纯净、人物造型之夸张变形,因生命纯净而得,因生命能量冲突而得。并非有意为之。此多年前所不能理解,因我修养未到。


 

        单单拆开笔,单单拆开墨,观生命之节奏,观心境之纯净。两者合而为一,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纯化,才可体现生命的圆润。


 

        这两天,我在创作时略有所思。仿佛将要进行一次艺术的远行。似乎这时候正是开始整理行囊。我需要整理什么应该带走,什么应该留下来。首先,面对的是笔墨,笔墨是一项最沉重的负担,是需要勇气、胆量和智慧才能面对它,传统的笔墨是一个丰满的系统。在彻底进入“无相”世界,原有的体系被击碎,而四处散落。散落得失去秩序的核心。实验水墨艺术家用西方的许多观念进行新秩序的重建。在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启发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成为国际游魂。散落的碎片需要我们重新拾起,并用生命的节律来选择和重组。传统笔墨的生命的联系是内在和含蓄的。隐藏在作品的深处。各家又有其独到之处,这是艰难旅程的开始。这也是一次生命的洗礼。


 

        沈柔坚先生的作品在许久以前就给了我创作中大胆纵横的勇气和启发。这种参考帮助我摆脱阴柔的传统样式。沈先生笔墨精神洒脱。笔壮墨饱,畅快淋漓,在上海生活的许多年里,我正意气风发,抒情表现的风格正符合我当时的状态需要。笔墨深沉、充分,表现笔墨意境美、精神美是沈先生艺术的独特风格。如果放弃作品中的小树、船只、花影等可见的物象后,沈先生的作品同样美妙之极。就是这种审美的动机让我希望摒弃这略有的物象,使笔墨精神的表达更加自由。我就这样坚持创作了八年。对生命精神的关注使我又重新向往的是生命可游的呼吸。那是虚静之美,而非曾经摆脱的阴柔的笔墨程式。沈先生的作品墨韵光感十足,晶莹而厚重、生机勃勃。如今我已经步入中年,时代的繁华渐渐厌倦。心灵向静逸中远去。向往自觉的走向远的境界。


 



生命节律


 



        我的创作“无相”,在传统形式中摒弃那束缚生命的躯壳,这给创作带来自由,同时另外两个矛盾随之而来,这是形式语言单纯化和形式习惯化的矛盾。这是很容易范的错误,每个人都愿意最先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面对事物,渐渐形成惯性思维。这将失去面对新的可能的机会。生命会在其中失去力量,精神也会因此而失去感染力。


 

        创作时不能在同一平面进行形式的丰富,这将失去了向高度和深度运动的期望和超越。有许多艺术家在次失足,包括许多传统的艺术家。有相同方式重复同一题材渐渐成为了复制性的工业生产。另外一种情况是,不断变换的形式阐述着生命垂危的内容,不但让别人眼花缭乱,最后自己已经不知所措了。当感到疲惫时同样失去了创作的活力。每个艺术家都需要面对这些问题。


 

        我本无意对笔墨的具体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从开始我便不愿意视自己为笔墨中心主要者。但我愿意打破各家笔墨的界限。也许本无意界定谁好谁差。将个家笔墨藏于心中,创作中经常无意的在画面上出现各家的影子。让我不断去回忆,时常重新回答曾经的接触点,推敲各家的笔墨规律,这样对笔墨的理解渐渐有所领悟。


 

        在大学时,我便对方增先先生的作品十分的喜爱。但当时很难理解其作品。在上海生活多年,对方增先先生的印象更加深刻,经常品读其作品顿感轻松洒脱。但期间原由仍不可理解,只好暂时存于心中。这几日用小楷抄写六祖慧能的《坛经》,心绪宁静,于是笔底线条纤细虚灵起来,墨色渐纯净许多,有感方先生作品中的印象呈现眼前。找到先生画册重复翻阅,有所领悟。之前创作总希望博采众长。这也是一个误区,期望太多同时被太多所缚。各家笔墨各有所长,需要深刻理解并有序继承为自性,自性在其中最为重要,自性是万法之一。各家“一”的不同所以笔墨则大相径庭,所以博采众长是一个系统的消化工程。自性为根本,笔墨为骨力和神采,骨力和神采不可分述。创作中主次互动,表现形态不同,自由而不应所缚,自性自现。方能直通生命节律。骨力强弱不可细分。骨力之品质需要认真锤炼,神采样式多变不必细究,但神采品质需认真锤炼,这些品质是与自性相接的,自性接通慧命方能领悟生命之大节律。听宇宙之宏音超越的过程是放弃的过程,首先是愿放弃,其次是敢放弃,最后是能放弃。许多人不愿意放弃艺术家的名利。而名利将永远将其固定原地,不得前行。名利对自性并无意义。反受其所扰。愿意放弃才能谈敢放弃。敢放弃才是真放弃,放弃并非是放弃艺术中的生命。而是放弃生命的束缚。敢放弃需要智慧和胆量,智慧为断,胆量为决。决断先行为真敢放弃。能放弃是需要天性和苦度。不要放弃生命节律,但生命节律藏于已有之中。能放弃要求能探得生命在何处,并精心呵护,这都需要修养的提升。愿源于相信生命的力量;敢源于坚定与沉着。能源于选择和技能。与禅学之戒、定、慧相关。


 

        生命能量越强,形式的束缚越容易被打破的彻底,生命能量越强生命节律越单纯。这是能量互动冲击的结果。太极两仪,是极动的结果,而非随意的符合创造。


 



艺术的价值


 



        宗白华的观点:

艺术的最高价值不在于形式美,而在于能“由美入真”,能启示“宇宙人生的最深真境”,这个“最深的真境”就是“生生而条理”的宇宙生命本体,同时也是艺术的本源。


 

理论体系的指导意义


 



        我经常将艺术作品视为载体,承载着艺术家思想和生命精神的载体,这源于一种艺术创造实践的体验和感悟。有了这样的看法,形式和方法变得自由。


 

        随着感悟的深入,我在追问艺术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作品应该承载什么?承载什么是有意义的?承载什么是对当下的时代有意义的?我并不太愿意我的艺术作品仅仅成为时代的一种记录,艺术作品并非仅仅是历史文献式的图示。它应该有社会和时代的启发意义。这也许是塔彼埃斯的“非形式主义”和波依斯及杜尚等人的启发,尽管我对他们的理解还并不深入。


 

        有了目标,有了载体,接下来的思考是内容。什么是动力和源头,我将视角转向传统文化。我比较习惯用自己的理解看待事物。虽然我们这个时代纷繁复杂,虽然我们这个时代与传统断裂。但我还是想在传统中寻找些养分,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我相信一定会有的。


 

        我沿着我能接触到的线索前行,这个过程不亚于是进行巨幅的创作。最近我的思路渐渐清晰,我发现了对生命的感悟。沿着生命的学问的求解,我发现了牟宗三,沿着牟宗三又发现熊十力,徐复观的著作我是许久之前就读过了,现在我为他在我心里找到了位置。宗白华的理论体系的中心与最终落脚点在于其人生论,他为这种人生论寻找一个形上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支点,艺术论就成为沟通形上本体与人生价值的中介。宗白华的思想体系成为我艺术创作的指导体系。


 

大疑则大悟


 



        不疑则不悟,大疑则大悟,将其开创一新局,可以说是其生命愤发向上中所必然达到的。

        为第一等事,做第一等人

        三变而至于道,再三变而至圆成 

        努力的“接通慧命”,警惕沦为“国际之游魂”。


 

内在的需要


 



        康定斯基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精神的价值,并以“内在的需要”为核心,用他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铺平了这条独特的途径,而中国的哲人和艺术家又告诉我们这种“内在的需要”是什么,如何提高和建立这种“内在的需要”。这形成了一个互补的契合,在这双重作用下,我被吸引进来,去追寻生命精神的源头


 

康定斯基


 



        一个对象的选择(即形式的各种成分之一)必须取决于人类心灵有目的的反响,而这一对象的选择也得从内在需要的原则出发。

抽象形式愈自由,引起的冲突就愈纯粹、愈原始。

                                          -----康定斯基

        我在思考的问题

1:水墨艺术的最终追求的境界是什么


 

2:水墨艺术的时代价值是什么


 

3:水墨艺术的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的状态是什么


 

4:什么吸引和诱惑人们走向误区,并且迷恋误区


 

5: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根在那里


 

6:由现实通向理想的途径是什么样的


 

大美


 



        两种不同的美,组成了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创造普遍性的美,另一种是表现自身的美,前者是客观的表现现实,后者是主观的表现现实。艺术家必须找到正确的表现途径将两种美某种程度的结合而取得一种和谐。生命精神在这种矛盾和突破中生生不息。通过已经的和将要的持续性的奋斗达到两种对立的统一的平衡。


 

        创造性产生于特殊性和规律性的固定关系的动态运动中,社会的进步在与这种关系的博奕。这是艺术家去面对的焦点,而且不偏不依。这需要艺术家超脱与特殊性和规律性之外,才能真实的调和生命运动的轨迹。


 

        对情感的表现是抒情意味,在加大情感的力度演变成疯狂的表现,具有感染力切很痛快。这不是艺术的更高目标。中国的儒家文化的价值是建立了父子、君臣等之间的关系,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外人和自己人的关系,同时也建立了新与旧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护和打破是生命运动的状态。是精神品质,而非是个人主观。生命运动是超个人和超规律的。随意打破和否定秩序世界将会如何。生命的价值和精神状态的难题就是在主观的美和客观的美之间取得平衡,达到具有生命精神的“大美”。


 



生命的不同


 



        我并不认为我讲的观点是什么新的概念,也无意于创造新的概念。这些在中国艺术领域和细分现代艺术领域多多少少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述过,我只不过是又唠叨一次。


 

        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风格派”所提出的“新造型”的艺术精神把“以艺术启迪人生”作为追求目标,是实现生活与艺术的融合,以及在人类社会中消除所以悲惨事件从而达到一种无压迫的和谐境界,这与孔孟的思想“为人生而艺术”及老庄思想“为艺术而人生”是相通的。虽然体现的方式不同,对是在对生命状态和精神体验进行追问。无奈的是人们更多的关注概念和思想焦点的争斗,而并不去追问概念的成因和血液。


 

        人与人的经常是思想境界的交流,这和科研工作者的特点是不同的,人的思维想脉搏一样跳动,我们无法用尖端的仪器与思想的变化形成默契。但思想境界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确使之完美的契合。艺术作品仿佛是这种交流的一种语言或方式。不同的是当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较近,我们可以欣赏到具象的一切。但作品距离观众远一点则带来的是思想境界的品位。一切需要用心灵去体会。试想我们手拿着放大镜欣赏舞蹈艺术家脸上的毛孔又如何感受到舞蹈所体现出的优美和内涵呢。现实中人们经常是这样的。


 



读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有感


 



        此书是一部国内少见的杰作,见解深刻,从历史的角度、哲学的角度,从东方和西方的较高层次对中国的书法理论进行重组。层次清晰、观点鲜明,可见旅法五十年的思考远远高于一些理论家在较小的范围内对一些无需争辩的内容表达一切苍白无力的语音。作者的胸怀和对学术的研究精神深含其中,指导一样十分重要。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是何其重要,面对这一切还有谁有精力去对一些低级的学术观点进行针锋相对呢。


 

        有一天我连续临《兰亭序》几遍,我在体会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字和我印象中褚体字的迹象。我变马上去找褚体字对比其中的异同。我经常这样被不知不觉的被吸引到书法和绘画的更深领域。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有小楷抄写本书的我感兴趣的内容,即练习主动的体会书法的感觉,又学习系统知识。又可以参照各种名帖对比各自的感觉,无意识的向我追求的经典靠拢了。


 

        有几个月里,我同时临习颜、柳、赵、欧的书法,有同时练习《敦化阁贴》,其中的进步自然可以看到了,这也是对自己的安慰。在这过程中我感到一丝丝力感。这也体会到一丝前进的希望。已经半年没有画画了,而是加强书法的练习,我看着的是书法中线条的生命价值。这是水墨艺术在现代方式中的生命意义。我并不希望成为书法家,水墨艺术的问题已经让我拼命的应对了。我在探索什么样的线条生命精神和我的生命状态更加契合。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就将本书读了一次。心境和心得更加不同了。


 

        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我深知笔墨在创作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但笔墨当随时代,我不希望任何的一排笔墨来束缚以至于走入一种程式。所以我在书法上下功夫,想通过书法研究达到笔墨表达融会贯通的期望。所以我对各家碑帖不是单一性的学习。如何能深入的理解书法,并自觉的融入绘画,我需要研究这个书法理论体系,此书补充了我的追寻的期望。


 

        研究中国的书法是对现代水墨创作很有帮助的,书法和造型是有直接关联的,它更抽象,而且抽象的有道理。西方很多抽象派艺术家从中国的书法中吸取了许多营养。现代水墨艺术具有国际性是因为书法中的许多因素已经被西方接受,成为国际艺术领域的文化基因,这是为现代水墨走向国际提供的铺垫。


 

        赵无极和朱德群在融合中心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成功步入国际画坛,并以抒情抽象绘画在国际占据一席之地,得益于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我沿着这一方向走下来,并且思考未来的探索。中国是个文化久远且动荡的国家,抒情在中央集权的历史中成为文人的心灵的呼吸空间,也只要抒情能给文人们带来一丝平衡。抒情的背后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的能量压抑的矛盾。历史动荡残酷的镇压不得不让文人士大夫们认识到表现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文人士大夫有不满才学被埋没,忧患意识告诉他们需要承担其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责任,于是抒情成为最后的方式。


 

        在当地社会应该推崇文人的忧患意识,但值得研究的是应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还是仅仅是抒发情感。所以创作内容的生命精神状态与时代就结下不可分离的紧密关联。


 

 


 

中国文化的奥秘


 



        中国文化在思想和哲学方面拥有着博大的内涵,令人吃惊的是这已经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人道思想、对宇宙的解释、忧患意识都是神秘和令人神往的。中国的气功和剑术阐述了净化思想和神性通畅的方法和技巧。这都帮助艺术家如何全神贯注的将精神集中与自己专注的领域。这是激发灵感的途径。


 

        中国文化中老子和庄子系统的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精神的价值,孔子和孟子在人格品质上提出了生命和精神的现实意义。这不同思想的交融构建和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清晰的告诉人们如何面对自省、冲突、超越和升华,同时告诉人们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这都存在艺术作品之中。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是生命本质的流露,这和西方的表现与抽象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的目标是画面。而东方人的目标是生命本身。像中国的剑术高手追求“人剑合一”“心中之剑和手中之剑”的生命契合关系。即使击败对手生命的运动仍在继续。击败对手是生命的运动之中的插曲,而西方的拳击则不同,击败对手是目标,当击败对手是自己的生命运动也随着结束了。在中国文化中艺术意味着聪慧、冥思、对话、讨论。这是以商业为目标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艺术作品是一面镜子

 


 

        艺术作品是一面镜子,是反省自己的最佳方式,艺术家会因为自己无法达到期望而反思,会因为自己实现自己的期望而树立新的期望。但前提是艺术家认识到自省的意义。这将使自己不断完善和超越。将艺术作品视为盈利工具而机械复制时,会竭尽全力的掩饰自己的不足,人们也会清晰的看到他是如何欺骗自己的,艺术家需要真诚、坦率、中肯和面对不足的勇气。


 

        对艺术观念的倾向,是对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渴望。我们印象中艺术家的行为、外表和着装都是有个性的。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并不是所以的艺术家都推崇个性化。艺术家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品位和气质是会穿透一切表现在外,形成一种不同的感觉。这是精神状态的外化。而不是将自己打扮的很酷而告诉自己是艺术家。就像有生命力的品牌需要包装来诠释其内涵,而不是有内涵的包装中放置品质残次的产品,这将失去人们的信任,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向复合型转变


 



        现代社会谈的最多的是需要复合型人才。对专业性推崇的时代渐渐远去,我们并不是十分关注人才的专业是什么,而更加关注人才对于专业的驾驭能力和对以专业为核心的与其它学科的互补和整合能力。艺术家也同样面对这样的调战。艺术创作是不同元素的组合、消化和重新运用的过程。对于传统的传承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


 

        现代艺术作品变得越来越难懂,因为作品中组合、消化和重新运用的过程浓缩了不同的元素。所以我们很难用与之不对于的文化积淀去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这是艺术作品呈现出多元的状态,并出现不同的层次共存的状态,不仅如此,社会的其它行业和领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作品就变得易懂了。就像大人很难真正理解孩子的世界,但如果理解了孩子的心态和理解孩子的沟通语音,我们发现他们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多彩。


 



生命的价值


 



        在现实的社会里,人们经常是预先设定答案,然后找到种种论据来论证自己答案的正确性。这是一开始就在生命的真实性犯了致命的错误。一切都失去了生命的根基。所以艺术创作也是一样,先告诉自己的创作应该是什么样是错误的,“胸有成竹”指的是对竹的生命气质的拥有,而非是对竹的形态的有。


 

        艺术家全力以赴在进行生死攸关、刻不容缓的战斗时,是无法将他生命中的全部作品放在可视的地方,作品反应的是生命状态的印迹和线索,这线索诠释了生命价值的核心。我们需要努力的拼图尽量还原艺术家生命的轨迹。


 

        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品牌的价值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存在人们的心中,是一种无形且真实存在的。所不同的是存在不同人的心中。是否有人购买或收藏仅仅是作品价值反应的一部分,如果将收藏和购买视为价值的全部是狭隘的。


 

        从生命的角度看艺术作品,我们不能期望一幅作品都能回答关于生命思考的每一个问题,或者将其视为万能的纲领。艺术家在每幅作品中期望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作品的价值并非仅仅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带给人的启发。难道有人仅仅付钱买一幅带有笔墨的宣纸吗,或者还带有某人的签名。真正喜爱作品的人会将作品放在家中,放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在不断欣赏时作品凝聚的生命精神状态和观众进行思想的交流,像听音乐会,想读一部精彩的著作。作品承载的价值和意义将是丰富的。将作品视为盈利的工具和学习的教材是很难发现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的。


 

运营生命元素


 



         我发现水墨艺术的生命元素是有一个过程的。一方面来源于对体验世界的感悟,另一方面来源于对学术的研究。

         南方的气候是湿润的,当我漫步在城市的街头,经常无意的发现流水洒在街头的油漆路面上,自然的随着路面的凸凹自由的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部分水化作蒸气消失,形成了无比奥秘的生命状态。我仔细的观察这一现象,渐渐发现我对此兴趣无比浓厚。接下来我又发现滴在路面的油漆线条的生命节奏和流水的生命节奏相应互动,之后是石子等。这是有生命的世界。

         在画面上发现线条的生命是在2001年的创作时,当我狠狠的将笔墨摔打到画面时的感觉和正常书写到画面的线条的感觉有着惊人的不同,当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推动的笔墨线条的本身和线条之间的组织是承载着不同的生命的节奏。之后我便关注这一切。这仿佛是将我吸引到生命精神世界的起点。

         对学术的研究,把我一步步的推到生命精神的世界。


 

 


 

将非目标视为目标


 



        我是很不愿意公开参加各种交流和讨论的,这不能说我是如何清高。我需要保护自己的思想观念的自由和不被影响。我愿意接受在同一方向上探索的深刻意见,但这又是何等的珍贵和缺少。艺术家创作的背后是一个有系统的思想体系,这是经历、时代、学术、本人选择和性格特征等多方面作用逐步形成的。浮浅的交流是没有意义的,能否使双方的思想体系相互渗透是有价值的。否则便演变成为客套和寒暄。学术交流和以销售为目的的应酬是不同的,尽管我很擅长社会的交际,但我不希望沟通的内容是自己。这个时代的工作分工是清晰的。我希望这关于作品的市场工作由别人去做,由别人去想。


 

        在我的创造过程中,有几个方面是不可缺失的:


 

一:和先辈大师们的对话与交流,作品的、思想的、观点的,尽管有许多我还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已经让我拥有足够的快乐。我的作品验证了我对他们的理解程度,有时候我真希望将自己的作品全部命名为“与***的对话”这将是一个系列的作品,但这又不能代表我的全部。


 

二:我试图完善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并对现实有启发意义的创作思想体系,不同艺术理论家的是我是用我的作品来表达我的观点。他们共同组成的拼图是这过程和幅面的整体。这需要独立的、宁静的、仿佛是探险家或开拓者的状态。中国的“逸”并不是远离尘世的,相反是“超越”的。“逍遥游”并不是“随便游”,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把握生命规律的精神状态。


 

三:面对艺术我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面对社会我是一个完全孤立与艺术的另外一个个体。有人调侃的说:我是否会精神分裂。西方的很多艺术大师在艺术达到顶峰是由于各种原因夭折了。自杀、过度刺激自己寻求激情释放、精神忧郁、疾病等,这是值得遗憾的。中国的艺术大师却很少如此,相反是惊人的长寿,中国艺术大师们拥有调和生命状态的秘诀。所以我相信自己会很好的处理面对社会和面对艺术的问题。他们对于我的意义是互补和统一的。社会体验让我发现我的价值是什么,什么需要艺术的观念来改变和如何改变。这是让我想艺术性的生命思维要答案,我必须独立的找答案,创作的表达让我深入进去,发现了生命的规律,反作用于我如何看待社会和这个世界。


 

四: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我们需要用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一切,包括艺术流派。所以存在的都是滋养创作的元素,在不知不觉是产生了作用。


 

        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生命的全部。

灵感源于压抑和斗争

我的艺术创作的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朝着一个方向深化的。也许有许多人并没有发现这一点,但我敢说当他们面对最传统、最易接受的艺术作品时,他们也没有发现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孤立的看待世界。


 

        最初,就是创作《天风浪浪》开始,当时我不满足于传统的样式,我认为笔墨和人的情感世界是有一种节奏的对接,创造者只需要管理这种情感的闸门即可。我采用了最平常、最不被人们发现的办公用的胶水,自由的滴落在画纸上。我在提出一个问题,用钒、用胶是创作者经常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仅仅只能是这样吗。


 

        刚刚进入社会的学子,我的生命状态是自由的,有一种“谁主沉浮”的胸怀和抱负。但随着对学术研究的深入,随着对社会的了解和理解,一切都不同了。艺术作品的形态是作者内心斗争的结果。林风眠、赵无极等成功的艺术家都经历了这样的状态,并不断出现周期性的阵痛。艺术家内心的矛盾才能促使艺术家思考、发现、反抗和行动。灵感在艰难的时刻才能被激发。


 

        表现主义的灵感源于生命潜能的超负荷的释放,抽象主义通过概括性的事物规律表达一切,这都离不开内心艰难的压抑和斗争。


 

        中国哲学要求知识分子们向内完成这种压抑和斗争的净化与洗礼。所表现出的生命状态是平静的。这种表达更加纯粹、更加有力、更加深邃、更加丰富。中国传统的精华在于并不只是探讨是否表现的问题,在探讨如何表现的更加深刻。并不只是探讨是否抽象的问题,在探讨抽象的概括是否应和天、地、宇宙、自然的生命大节奏。


 

        毫无疑问造型艺术是值得敬佩的,但能否承担起中国文化精髓的传承,能否将这种传承转换为时代意义的主张和启示,是值得怀疑的。一方面具象的造型艺术侧重与展示而非讨论,另一方面它又束缚了主张和观点的表达,阻碍了“生命-精神之美”的表达,阻碍了生命的当代价值。


 



艺术家的主张


 



        艺术家的观念不应当是永恒不变的,是需要不断的深化和升华的。这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艺术家的生命应该是生机勃勃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应该是执着进取的。中国哲学更多的在探讨“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艺术家在时代中扮演着推动时代进步的角色,跟其它领域的积极分子一样,拥有着改变事物观念的能力。尽管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艺术家更应该思想深邃,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我并不赞同表现主义将外形作为创作工作的目标,形式的激情和作品的核心观念力量是无法比拟的。我并不是指所以的艺术形式,更加关注的范围是水墨艺术为中心的中国文化背景的创作出发点。


 

        我们这个时代广告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但优秀的广告是少得可怜的。我认为优秀的广告是从不同层面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表现产品的品质和独特性。艺术品本身也应该有观点、有生命、有精神、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艺术家对于主张的选择是自由的。艺术家用自己擅长和愿意的途径创造着和传播着探索和发现的主张。


 

        成功的艺术大师都是旗帜鲜明的表达自己的主张,这是自己与作品斗争和自省的结果。无法表达或者表达得不清晰是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也许并不能称得上成功的艺术家


 

塔彼埃斯的启示:一

        塔彼埃斯是我十分尊敬的艺术家之一,随着我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对塔彼埃斯的理解越发深入。他的两点观念是十分可贵的:一是,对艺术创作的滋养需要和时代的进步学科融合,并建立对话关系,他是反对仅仅对技法的练习。二是:强度艺术家殚思竭虑的经历,在思想的基础上必须和作品直接展开斗争,这是对自己思想的挑战,具有价值的作品是在这种斗争和挑战中形成的。虽然和中国水墨创作有很多不同,但人与作品的一体关系的强度是相同的。“人品不高,落笔无法”都是将思想作为前提,将拼搏的工具“笔墨”和画面的关系的建立。


 

        他主张一件艺术品,观众应该感到一种必须进行反省和修正自己概念的需要,艺术家应该给观赏者揭示出他所处在那个世界的局限性,并给他开拓新的视野。我们不由得想起徐渭、石涛、八大等对现实的态度,我们也不由得想起倪瓒对现实的疏远。尽管表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这是中西文化的特征决定的。中国文化更显含蓄、内敛、无奈和悲剧性的压抑。相同的是都承担了艺术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忧患意识。塔彼埃斯在处理形式和精神的问题上,强调了精神,没有冲击就没有震动,就没有艺术。中国的艺术是在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神的问题,虽然题材相同但精神是各异的。渐渐的题材已经成为精神的束缚。如果我们将精神的美延伸到生命境界的深处,无疑必须解放传统的形式了。虽然和塔彼埃斯的主张不同但他的启示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同时我感动品牌管理者对于当代艺术的无知,当代艺术对于作品对社会的震动意义的强调,是和品牌运用有着某些联系的。他们仅仅停留在艺术品是表现的认识范围里。在西方概念艺术、设计艺术已经成为品牌运营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的基础。


 



艺术思维和现实意义

        宇宙、自然与人的关系中,东方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西方人深深折服。但对于东方“天人合一”观念领悟的深刻程度是支持艺术创作的关键,这种领悟对于现实意义的知道更显重要。


 

        在我的世界里,两条看似完全不相关联的平行线相交了。一条是艺术创作,一条是品牌顾问。我使用“生命-精神之美”这样的艺术主张来解决和指导当下性的现实意义。我用“生命-精神之美”的品牌主张来思考艺术创作中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这是我想起美国的艺术家沃霍尔是艺术与电影的结合。品牌顾问和艺术创作在“生命-精神之美”的观念整合下,发现惊人的相似。中国的艺术的切入点是关系,宇宙、自然和人的关系。品牌的切入点也是关系,和消费者的关系,竞争的关系,环境的关系。品牌讲文化,中国的艺术也将文化视为创作的动力源泉。品牌和艺术同时都讲究形式、内涵、生命、精神、价值等。也许是多年的社会实践中让我发现了“生命-精神之美”的艺术观念的现实当下意义。


 



艺术作品的潜在主张

        中国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对社会、民生抱有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民族文化在人格塑造上沉淀下来的最可贵的品质。中国知识分子是背负种种矛盾的群体。人格、责任和小心翼翼的雄心勃勃压抑着文人的心灵。中国艺术的精华就是这种压抑和升华过程中的产物。在这压抑和升华的过程中,净化和洗礼了艺术家的心灵,传达了艺术家的价值主张。经过净化和洗礼的心灵传达出的价值主张是对社会和民生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将这一切笼罩了一层含蓄的外衣。需要去品味。所以只面对画面高谈扩论技法的人们并不能称为艺术家。这是失去生命精神的躯壳敲锣打鼓的在舞蹈。


 

        中国文化中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和人格的建设是具有丰富资源和宝贵财富的,文人画的历史价值继承了这一点。同时反应了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揭示。唐代便有柳公权的“笔谏”的美谈。


 

        当今社会虽然存在许多值得忧虑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清晰的看到时代的机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艺术家不应仅仅将自己视为赞美时代的工具。艺术家在浓缩了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在熟练应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需要承担其支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责任。艺术家并不需要直接的面对社会的前沿,但却可以用饱含“生命-精神之美”的作品传达民族文化的启示,改变人们的习惯性思维。


 



时代特征和艺术家的品性


 

        不盲从、不轻信和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是作为艺术家的品性要求。艺术家应该为自己选择一个有高度的起点,但遗憾的是这是经常不由自主的,所以经历和环境的影响在这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每一位艺术家也许都有对其影响深远的“座右铭”,这仿佛是航标的作用。“赵无极和张大千的作品格调很高”。这是我在大学期间,吕士荣教授不经意的一句话,我想很多同学都忘却了,但却深深的印到我的世界里。2000年,我刚刚到上海时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了朱德群的展览应该是对我的影响很大的。而在此之前并不知道朱德群是谁,但我经常看到他和赵无极在同一联展上的名字吸引了我,戏剧性的是我找到了艺术创造的精神支柱。


 

        现代社会和以前的最大不同是开放性,从前想进行艺术创作是需要机遇的,是需要有老师指导的。现在艺术类的大学使很多人有机会进入艺术的殿堂,出版和信息传播的发达是艺术家随时可以和国际性的大师交流,但现代的艺术家们却失去了勤奋和冷静的思考,浮华的环境干扰着他们。面对这充满噪音的环境,艺术家想要安静下来并且识别自己需要吸收的养分,必须首先下功夫研究艺术史、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家的风格产生的历程、环境、创作的动机以及产生动机的原因。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中默默的表达着自己的意念,对社会的忧虑,对世界的态度,对学术的观念。有的是隐含的,有的是直接的。


 

        我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关注作品诠释信息的全部,更关注于某个神秘的节点。这一切是作品创作结束之后发现的。这个神秘的节点是存在与精神世界的,是具有灵性的生命气息。被解放了的水墨语言是表达这种什么节点的最佳载体,我相信这一点。但关键问题并不是探讨载体的本身,而是如何使用这一载体,这一载体承载着什么。经过多年的思索,艰难的发现了这个答案。承载的是“生命-精神之美”。使用载体的方式是运用一切可运用的方式。任何对表达的载体层面的束缚必将被打破。“生命-精神之美”的源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拥有了这一点,无论何时也无需担心自身生命的逝去。

 


 

借意象之路

        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本体与核心是意象,这种核心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创作者将主观的情感色彩的形象和客观中的形象的某些特征进行组合,使个人感情的流露和抒发更加顺畅,一方面经过作者主观化的形象吸引着人们进入了作者理想的世界,另一方面作者的观念、情感、品位也随着主观化的形象传达出来。没有严谨的古板,也没有华丽的外表。这是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相关联的。这种精神气质层面的相关成为了我对意象艺术的选择,同时也是我沿着意象艺术向更深一层前进的选择。


 

        如果将意象作为我十多年创作的分水岭,我则不停的在这条分水岭上徘徊。这也是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和冲突在我的选择中的体现。在左右为难的过程中走过十多年。这也是我的思想和观念不断的突破和超越。


 

        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表述,意象一边通向西方的表现主义,一边通向西方的抽象主义,一边又通向传统的形式。每一条路都会将我带到一个我的精神世界无法完全永久安静的境地,这是我不愿意的。生命的悬浮在空中使我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我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前行着。中国文化精神层面和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这是独特的哲学系统,渐渐我避开失足的危险,发现了“生命-精神之美”。


 

        这一路走的艰难无比,因为在艺术创作的领域,我们不是被山水、花鸟、人物等传统的题材和技法包围着,就是被造型、色彩、主题等评估标准包围着。难道这就是艺术的全部吗?艺术的价值仅仅如此吗?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再向前走一步,传统程式的束缚,西方的各种流派将人搞得眼花缭乱,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声音带领我去寻找艺术的核心原点。永恒不变的原点。这个原点是什么?“生命-精神之美”我终于发现了这一丝光亮。仿佛那是黎明的曙光。我一直追寻的黎明的曙光。几位应该感谢的师长帮助我走过这漫漫长夜。无论从观念角度还是从创作角度我都应该深深的向他们致敬。十年来我的艺术创作是在和他们交流。在和他们共同探讨艺术领域的问题和检验我的不足。他们帮我找到黎明曙光的同时又送我走向了孤独的、值得我终身探索的未知的世界。


 

        当代艺术家们经常探讨的是艺术的当代意义和价值,生命的价值才是当下的最大价值,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如何完成一件惊世骇俗的作品,生命的价值在于艺术家改造了这个世界。人们称塔彼埃斯的作品是“改造社会的小型发动机”,这背后彰显了艺术家生命的价值。当年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有想过这件作品会将他推到书圣的位置吗。艺术创作并不是艺术家价值的终点,艺术家的“生命-精神之美”是艺术的终点,中国文化的“内外交相养”,养的是艺术家的人格、精神、生命状态。而艺术作品仅仅是这过程中的外现。赵无极的作品将日期作为作品的名称,我想肯定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一种对生命感悟的表达。方力钧的一句糙话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艺术家的作品就是艺术家排泄的大便”,艺术家的生命机能决定了作品的力量源泉。


 

意象的吸引和具象的崇敬

        在艺术创作的风格领域里,似乎可以分为:具象、意象和抽象。由于我的艺术创作的开始便进行了对艺术创作根源的追寻,具象艺术风格渐渐离我远去。每当站在具象大师和前辈的作品前,我都产生由衷的敬意。又和我擦肩而过,一方面因为我研究的方向与之不同,另一方面我也很难静下心来研究具象创作中的各种问题。在解决具象问题时我变得无能为力,尽管最初我还并不相信这一点。但同时创作《祈》和《天风浪浪》是,我不的不面对自己最真诚的能力。《天风浪浪》是我最早开始的泼墨式的即兴创造,并且在激情的推动下使用了创造性的材料和工具,吕士荣教授提出支持的意见,而《祈》的创作我借鉴了丁绍光先生的界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表现手法,我不得不一次一次的重画,确仍逃不掉匠气的感觉。从此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创作风格不知不觉的将我拉向另外一个方向,也许是我的连自己也讲不清楚的某些特质和这个方向产生共鸣。我也清晰的意识到具象艺术是我永远可以吸收营业的领域,对传统和具象的尊重是一种负担同时也是一种力量源泉,中国的哲学有时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本质。遗憾的是现在的许多艺术家放弃了这一切。将自己放在空中。


 



生命-精神之美


 



        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曾谈到:若偏爱一种书风,则对另一种书风就会有偏见。“学欧病颜肥,学颜病欧瘦,学米病赵俗,学董病米纵”。书法发展到极端,发生流弊,便会引起反动,于是产生新风格而向相反方向发展。“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轻散,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若,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馀,而韵不及晋,发不逮唐,元明厌宋之放轶,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稍弱”。这数语为艺术创造提出了许多概括性的启示。近代的中西艺术的发展似乎是在批判和重建的迂回轨迹中发展而来的。站在一种偏爱的风格和观念的基础上对另外的风格和观念有成见是正常的,而且成见越深说明对偏爱的风格和观念认识越深。每个领域代表性的艺术家都是在自己偏爱的领域研究至深且有所建树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是中国讲究“和”与“逸”。这决定了中国的艺术发展是在不偏离和破坏的基础上释放自身的独特魅力。最大限度的将偏见降低到最低点。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力。既要求融和,又要求超越融和,才是更高的境界。基于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中国的文人将艺术创作的关注点向内来体会创作与创作观念及对生命和精神状态的意义。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深刻的阐述了对人生与艺术的关系。这是创作风格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生命是永恒的,风格不同是生命状态的不同,风格不同是精神状态的不同。精神之美是生命状态的表达。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也是我的艺术创作久久追寻的原点。发现了它使我感觉找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但如何把握住中国文化的脉络,成为我艺术创作的挑战,我不得不重新梳理和消化这追寻过程中曾经发现的一切。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