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动画系的马克宣教授,是中国动画黄金时代的重要见证人之一。他参与和执导的多部水墨动画片早已成为中国动画史上具有无可动摇地位的经典作品。
记者:您曾经担任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许多经典水墨动画的动画制作、设计及导演工作,我们都对那个时期产生的这种独具韵味的水墨动画很感兴趣,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些下这些水墨动画产生的背景情况?
马克宣:我是在1959年9月份国家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那个时候,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厂只有三年,原来只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1957年才正式成立美术电影制片厂。当时正是中国美术片起步到发展的一个阶段,主要是从1957年动画长片《骄傲的将军》开始,这部片子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因为中国动画刚刚起步时,比较多的是在学习苏联的动画片,当时有一部片子《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美影厂的老动画家钱家骏导演的。这个片子在国外的一个电影节上得了奖,但当时一些评委甚至没有搞清楚这部片子是中国生产的,以为是苏联的作品。所以回来之后,这个事情就对当时的美影厂厂长特伟先生等一些领导刺激很大,引起了他们的深刻反思,认为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动画片中体现得不够,才会引起国外的误解。所以我们就开始思考,中国的动画片该走什么路?怎么才能够使它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点?到了1957年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创作的时候,特伟先生就提出了一个口号:“敲喜剧电影之窗,走民族风格之路。”这个口号的提出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这部片子生产出来之后,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好评。紧接着就是《大闹天宫》的上集(1957年)和下集(1959年)的制作,我有幸地参加了《大闹天宫》下集的动画制作。在《骄傲的将军》和《大闹天宫》两部片子成功之后,特伟先生又有了新的想法,就觉得走这条路是对的,还可以进一步扩展美术片的品种。中国传统水墨画在国际上是很有特点的,如何能把中国的水墨画引入到动画片的制作中来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最初是阿达先生(《三个和尚》的导演)提出的这个构想,并与当时厂里的钱家骏先生和摄影组的段孝萱等人一起开始实践这个课题。对于水墨动画,现在一些人可能有一些误解,认为水墨动画主要是靠拍摄,我认为这个看法是片面的。水墨动画是在动画里面采取的新的画法,并采用摄影的重复拍摄手法加以表现,它主要还是动画里的新办法,摄影只是手段之一,连画法也是不一样的。开始时,我们试验了一个小片段,也是采取了齐白石画风的蝌蚪、青蛙、小鸡这样一些角色,看这种新的方法能不能达到想象的效果。我当时有幸也参加了,试验工作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正式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一片,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水墨动画短片。
记者:您能不能谈一谈,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学习、实践、锻炼的这段时间里,有哪些人或事给您的影响最大,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马克宣: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是很幸运,从一开始到美影厂参加实践,就都是一些很好的片子。像《大闹天宫》是万籁鸣老先生导演的,水墨动画实验是由特伟和钱家骏先生主持的,而《小蝌蚪找妈妈》也是特伟先生导演的,钱先生是这部片子的美术设计,也是技术发明者之一。我就是在跟这些老前辈、大师还有原画师在一起工作。原画师也是很重要的,我当时就是原画师的助手。像阿达当时就是原画师之一,此外还有严定宪、戴铁郎、邬强(后来曾调到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教学)等人。从1959年进厂到1962年这一阶段,我就是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动画的绘制和创作,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指导。回想当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动画的创作方面,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学习的。但后来动画界里的一些年轻人,并不了解这一时期,他们并没有亲身参与过中国动画史上这一段发展的历史,没有这种体会。不停的在创新、创造。表面上看起来,中国动画太老了,现在日本动画是最新的、最好的,这种观念实际上很片面。以前我们中国动画在发展阶段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不断的创新精神、不断的自觉的突破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精神是很重要的。中国动画的发展,其可贵的一点就在于,以前的辉煌,靠的就是不断的自觉的去突破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任务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的发展。从传统的动画发展出水墨动画,再到剪纸动画的创造,剪纸片也是在走民族化道路思想的指导下创造出来的。剪纸片是平面的,所以后来又发展出立体的纸偶片。这充分说明了,在美术动画的创作上,只有坚持明确的方向,而且能够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任务,不断地敢于突破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断地去探求和创造新的形式和新的片种,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记者:在《小蝌蚪找妈妈》问世之后,社会反响十分热烈。上海美影厂随之再接再厉,又推出了《牧笛》、《鹿铃》等水墨动画片,您能不能谈谈这两部片子的情况?
马克宣:水墨动画从产生之后,就在不断地发展着。从一开始的《小蝌蚪找妈妈》到后来的《牧笛》和《鹿铃》,水墨动画又向前跨了一步。我认为,《小蝌蚪找妈妈》很清新、简洁、很有童趣,运用的是齐白石先生的画风,非常有民族特点。不论中外,一看就喜欢,内容也是老少咸宜。而《牧笛》则是另外一种风格,它是根据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水墨画风格来创作的,气势葱郁凝重,与齐白石的画风明显不同。特伟先生与李可染先生是很好的朋友,都是美术界的著名画家。特伟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家,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时是与张乐平、叶浅予和丁聪等人齐名的。他在美术界里有很多好朋友,李可染先生即为其中之一。特伟先生很喜欢李可染先生画的牛和山水,所以就想办法来落实了这个题材。这部片子以牧童和牛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一种日常的生活情境,以牧童的梦境很好地体现了动画片的艺术特征。动画片不是对生活的如实反映,而是对生活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创造,把它变为一个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存在的情景来寄托人的情感,来抒发动画艺术家自己的观念和理想。特伟先生是这部片子的导演,他将李可染先生的绘画艺术风格,放到了牧童和牛的相互关系的载体中去,就创作出了这样一部动画片。里面的水牛和瀑布、小溪等场景设计都在尽量表现江南水乡的农家生活。整个片子从画面到配乐都非常的美,整体艺术效果很好,体现出很地道的中国特色,是很有分量的一部水墨动画片。
《鹿铃》也是一部很好的水墨动画片,但可惜的是剧本太写实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的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认知、不断学习新事物的故事,有它的教育意义,而《牧笛》讲的是艺术美高于生活美的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两部片子都很符合动画片作为一种假定性的、想象力的艺术这一自身特征。但《鹿铃》的故事相对来说就有些过于生活化、过于写实了,想象力方面弱了一些,当然这也只是相对而言。那么之后的第四部水墨动画,就是《山水情》。
记者:关于《山水情》,很多人认为它是中国水墨动画的顶峰之作,也可以说是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作为导演之一,您怎么看这部片子?
马克宣:的确有这样的说法,艺术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在2006年法国昂西电影节上,组委会邀请国际上三十几位动画家评选出了世界电影百年历史上的百部经典动画片,中国动画只有一部入选,就是这部《山水情》。《山水情》在1988年制作出来后,就在国际国内获得了诸多大奖,收到了很好的评价。比如1988年中国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1989年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以及像第一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等国际电影奖项。它的画风和形式与《牧笛》相比也有很多变化,它强调的是中国山水画和人物画中写意的一种画风,比较飘逸、空灵。这个故事是由我国已故的动画家王树忱先生编剧的,他是《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的导演之一,与阿达先生都是中国动画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这部动画片中,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山水的情感、音乐与自然的情感,用浓浓的山水情来比喻师徒二人之间的情义,以源远流长的山水情来比喻以音乐为纽带的人的不了情。作为一部山水片,它的内涵很丰富,也有很多新的探索和新的表达手法。
记者:水墨动画片在八九十年代之后便很少有人搞了,今天的年轻一代谈起动画言必称美日,中国动画辉煌时代的一些经典作品对他们而言似乎已成为过眼云烟。但是,那个时代的动画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之魂到今天来看仍然是伟大的。您觉得在今天的动画创作中,辉煌时代的哪些精神还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马克宣:我自己回顾,从1959年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老前辈和兄长们的指导下,通过一步一步的艺术实践和创作,一条路一直走到今天,已经接近五十年了。我自己从作动画员这个最起步的工作,到1988年与特伟先生和闫善春联合导演《山水情》的时候,也是走了将近30年的历程了,这也是我艺术学习和实践的一条路,我很庆幸我走过的是这样一条路。
90年代以来,国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可以说中国动画前途是光明的,但目前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的就是一个市场的问题,面临着如何形成一个产业链的挑战。市场需求是有,但是市场并没有建立起来。一个产业的形成并不是有一两个小厂或小公司就行了的,必须要有国家和政府的真正投入和支持,国家的动画产业必须要尽快建立起来。文化产业的建立,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很认真的来对待,要抓紧来做。目前我们还是举步维艰。但我仍然认为,这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中国动画一定会再度重振起来的,动画不会灭亡。特别是随着新的科技的迅速发展,动画的技术也在很快的发展着,现在的动画手段和技术比起几十年前不知要好上多少。如果在艺术上还像以前那样不断的坚持突破,自己突破自己的成果,不断有新的追求、新的探索、新的实验和创新,我相信,到了市场真正的规范建立起来之后,中国动画一定会再度崛起的。近几年来,我主要是在作动画教育的工作,先是在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2005年以后就到了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动画设计系来执教。我们现在招的都是研究生。我认为,如果我们全国高等院校的动画教育能够真正搞好的话,培养出来的人才再结合以市场的规范与产业的建立,中国的动画肯定会再度辉煌。
记者: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马克宣:最后,我还有几句话想说。在几十年来的创作生涯中,我跟王树忱等几位导演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都是我的师长,他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提携,我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我曾经自己创作过一部动画短片《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在1992年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得了一个教育片的奖。当时北京电视台动画部的负责人王建先生采访我的时候让我谈一下获奖后的感想,我当时一句也讲不出来,但其实我心里最想说的就是,感谢王树忱和阿达这两位艺术家,他们给予了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这个片子我就是纪念他们的
马克宣简历: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后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动画、动画设计、美术设计、导演。后曾任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教授、副院长,现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动画系教授、国际动画协会( ASIFA )会员、中国动画学会理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和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中担任动画制作,后来在动画片《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作品中担任首席或主要动画设计、美术设计。八九十年代,独立执导或联合导演动画片《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新装的门铃》、《超级肥皂》和水墨动画片《山水情》等,在国内外多次获得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