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王馨曼油画作品《路》获银奖

青年艺术家王馨曼油画作品《路》获银奖

青年艺术家王馨曼油画作品《路》获银奖

时间:2010-11-15 13:55:52 来源:

评论 >青年艺术家王馨曼油画作品《路》获银奖

青年艺术家王馨曼当代油画作品《路》获得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举办的“全国教师书画艺术大赛银奖。

作品名称《road 路》
尺寸:130cm×160cm

 

《路》及其由来
王馨曼


 
   史载普米族祖先“西番人”原居青海、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宋末元初,普米族先民随忽必烈大军南渡金沙江进入滇西北地区,玉狮场即为主要定居点之一,繁衍至今已有85户人家360口人。
  玉狮场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相对完好的普米族传统文化,有人将此归功于这个村子至今没有修通道路而令其“遗世独立”,幸免于现代化进程和商品经济的洪流,并主张玉狮场继续保持这种“封闭”状态,玉狮场被贴上了“一个拒绝道路的村庄”的标签。实际上,能有条通向村外的道路,是玉狮场人亘古的梦想,并且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随着村子与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这种愿望日益迫切。因为没有一条道路,村民生了急病,无法及时送到医院,不治而亡;有两个老人去乡里赶集的路上摔下悬崖,尸骨不存;孩子们上四年级之后就得到山外的小学寄宿,甚而辍学;山里的农副产品不能运出山外产生经济价值,只能任其腐烂;山外的生产工具无法运进村子,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只能过着穷困的日子。……,一条道路,关系着玉狮场人的命运!
  画中的老人只在年轻的时候去过乡里赶集,年老之后再没有走出过这个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山村,没有路,没有车,山外的世界对于她来说,不可望,不可及,不可想象。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纺织着羊毛,那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技术,儿孙们早已不屑一顾,或将被永久地遗弃。老人自得其所,专注于手里的羊毛和纺锤,她要为家中火塘边床铺换一床新毡子,旧的那块已经用了几十年;她要做几件坎肩,让渐已年老的儿子在山里放羊时防雨避寒;她要为快要娶亲的孙子做一条腰带,婚礼的时候系在腰上才是英姿飒爽普米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普米人的祖先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保持着永恒不变的民族风骨,自信,自尊,自强。
  由于媒体的关注,众多NGO、志愿者、学者、艺术家或为扶贫、或为生态环境保护、或为民族艺术传承而进入村子,给这个宁静的村子带来了众多纷扰,他们新奇的目光投射到老人身上,仿若看到一件古董,或者异域景致里的一个稀奇点缀。老人偶尔抬起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眼神,似惶恐、似困惑,她不明白自己为何引起外来者的关注,也不理解他们的谈话。这眼神中或许也有好奇,这些人从哪里来的?那是什么样的一个世界?儿子、孙子和邻居们近来一直在议论修路的问题,这些人也是为此而来的吗?那眼神中分明还有期待,走了一辈子的山路,老人家在有生之年是否也能在光滑平坦的路上,坐上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眼神中也还隐含着无奈吧,数十载的人生已经阅尽沧桑,不久之后自己也将由一只洁白的山羊引领着,回到祖先的栖居之地(注:普米族的传统丧葬习俗,老人去世后子孙为其举行给羊子仪式,让一头山羊引领亡者沿着祖先迁徙的道路回到民族的发祥地),那可能是自己惟一的道路,而子孙们的道路在哪里,已不是老人所能牵挂的了……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年教师、青年艺术家王馨曼于2008年先后三次到云南怒江洲兰坪县普米族聚居地玉狮场进行了长期的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后,以村中最年长的93岁老人为题材,近日创作完成了大幅油画作品《路》。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