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的余绪

“摩登”的余绪

“摩登”的余绪

时间:2010-12-23 11:43:28 来源:雅昌艺术网

评论 >“摩登”的余绪

“摩登”的余绪
作者:林明杰    2010-12-23 08:56:28    来源 : 雅昌艺术网专稿
  收藏是种很古老就有的闲事。“摩登”却未必是件摩登的事。

 

  什么是“摩登”?非要从字面理解,那就是英文的“modern”(现代)。凡是在中国读过小学的都会说这个英文单词“modernisation”(现代化)。

 

  但“摩登”并非现代。它是一件带着陈年樟木箱味道的旧时装。

 

  “摩登”,我会联想到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那时候的明星,那时候的电影,那时候的旗袍、时装、香槟式皮鞋、培罗蒙西装、LANVIN香水、摩凡陀腕表,那时候的奥斯汀轿车,GE电扇、哥伦比亚牌留声机……

 

  “摩登”这个词,要用老派的上海话或者广东话来说。

 

  这次过年的时候,看到朋友11岁的儿子穿着人字呢的小西装,突然感到很亲切:这真像我小时候偷偷穿过的。

 

  幼时,喜欢从祖母的旧衣橱里翻东西看。曾翻出父亲小时候穿的人字呢小西装,祖父戴的铜盆帽——和孙中山照片里的一样。祖父母是广东中山人,为避倭寇而逃难上海,从此再没有回过故乡。

 

  那时,“文革”尚未结束,“摩登”两个字可说不得。至今清晰地记得,在南京路上,戴着红袖章的凶神恶煞们拦截摩登人士。烫发的,当场剪掉;裤脚小的,当场剪掉;衣服上钉了盘扣的,当场把扣子剪掉;穿尖头皮鞋,当场把“尖头”剪掉……

 

  满大街可见头发被剪得像狗啃的;衣服敞着没有纽扣的;穿着皮鞋却露出脚趾的;漂亮美眉的小裤腿被剪得像旗袍,迎风招展,春光乍现……

 

  真格是“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当然不敢穿西装外出。只能在家里,对这衣橱镜子,穿上小西装,结好领带,有时还戴上铜盆帽,仿佛自己是过去时代的人物了。

 

  有一次家里把旧西装之类拿出来晒霉,竟然被警惕性高的邻居责问:你们家是什么出身?!

 

  母亲反应快,说是过去家里穷,都是捡别人家旧东西。

 

  其实咱祖上还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也不过是稍微高级点的打工的。这些东西只是当时的摩登行头而已,就像是现在的时尚,类似于你有台电脑。

我从小怀旧好古的缘故,大概因为当时我所能看到的好看的东西,莫过于从祖母橱柜里翻出来的老东西。

 

  这个抹杀了美的年代,反倒使我逆反到厚古薄今的程度,耽误了多少青春美事,追悔莫及。直到三十以后才明白“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

 

  我还曾翻出一件父亲年少时穿的美式短夹克,非常喜欢。读大学的时候,曾穿到校园里去显摆一番,尽管并不合身,过于短小了。这件过时的摩登服装过了几十年,竟然又成了最时髦的款式了。当时国内的夹克衫款式很土。我认为的夹克,应该袖子比衣摆长。而当时国产夹克袖子衣摆都一般长短,穿在身上像穿了个灯笼。

 

  还曾戴过从衣柜底部翻出来的一副皮手套,皮质好,尤其非常贴手,形好,有线条感。那时国产皮手套大多鼓鼓囊囊,松松垮垮,具有让你的手变成鸭蹼或熊掌的功效。可惜这副旧手套线老化了,常常断裂。其最终的结局是某次在锦江饭店与一位漂亮美眉会面后遗失了。

 

  我再也没有见过做工和造型这么好的手套,当然,也可能是我从此不喜欢带手套而没怎么留意。相信现在世界名牌汇集国内,定会有更好的手套了。

 

  我还曾做过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做过的事情,把母亲的古董小金表拆了,但我没有成为科学家,更别说伟大的了。

 

  记忆中还有母亲姑娘时用过的皮包,线脚缜密,线很有质感。我当时和经济界人士打交道较多,常常拿这个皮包为例子说明国产货制造质量的退步和差距。

 

  母亲还有套红色的摩登时装也给我留下记忆,挺时髦,做工也好,几乎是新的,因为年轻时不舍得穿,后来穿不下了。现在这两件东西是不是被扔了,我不知道,从没问过。

 

  但看到朋友儿子穿的人字呢西装,我却问母亲,我小时候穿过的那几件小西装呢?

 

  她说,早就送人了。

 

  我感到一丝遗憾,早知道我自己拿走收藏起来,待到春光旖旎的时节,让犬子穿上这身古董逛街去——也不知道他肯不肯。

 

  收藏其实是人生苦短的叹息。

 

  人生之短,不能体会生之前,也不能感受死之后,只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鳞波光间。

 

  收藏似乎能让你的手变得长些,触摸到你生之前的那段别人的人生。

 

  我还记得小时候和父亲偷偷在家里关上窗户,用手摇唱机听老唱片。听了哪些音乐我也忘了。小时候对音乐毫无兴趣,一心痴迷画画。有兴趣听老唱片,只是出于对那手摇唱机的好奇。没料到其中有两张京剧唱片,却让我后来迷了京剧好多年。

 

  转瞬间过了十多年,但距今又是十多年前,我在上海的一家拍卖会上看到3箱老唱片。标签上说是100张京剧老唱片。3个箱子也是老古董,其中有COLOMBIA的商标,看起来是跟那名牌老唱机配套的。

 

  那时候,艺术品拍卖才刚兴起,经常有漏捡——只不过有漏的时候,我还是钱不够。
那100张老唱片是夹杂在书画项目中拍的。对书画收藏有兴趣的人,对这种东西不大有兴趣。我喜欢京剧,便买下了。价钱也不便宜。

 

  找了个老同学帮忙,才把这3箱沉甸甸的东西扛回了家。打开来细细查点,发现并非100张全是京剧唱片,还有一小部分是地方戏曲,甚至有王二麻子相声等。绝大多数唱片都是民国时期的,如百代、胜利公司的,大多原装封套皆在,几乎囊括了所有京剧名家,但是唯独没有梅兰芳。

 

  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些唱片的老藏家连非常稀少的品种都搜罗了,而梅兰芳当年唱片最多,他不会是因为买不到而没有收藏。

 

  我不禁对这个有个性的老藏家肃然起敬,虽然我并不排斥梅兰芳。

 

  但我喜欢梅兰芳的程度不如程砚秋。梅兰芳的唱腔,雍容华美,无懈可击,但在情感的深度、个性的强度、虚实的变化上似乎稍逊程砚秋。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唯美和格调之优雅,会让我联想起陈逸飞的画(其实陈逸飞晚年的艺术追求有些改变了,知者甚少)。

 

  遗憾的是,这100张唱片我一直没有听过,因为没有唱机。

 

  家里的那台老唱机搬了几次家,没了。我总觉得,老唱片要配老唱机。我在这方面是个外行,淘古董唱机还得麻烦内行,我又恰没有这方面内行的朋友。曾经跟上海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说起过,他热心地答应帮我介绍内行朋友。但后来我自己懒懒散散,耽误了。至今这些唱片原封不动地躺在我家的某个角落。真的成“收藏”了。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是愚蠢的浪费。我竟然能守着100张老唱片从没听过,这岂不是和柳下惠坐怀不乱一样了吗?

 

  我要为这100张老唱片买一台老唱机,但我要带大喇叭的那种,好看。我不喜欢手摇的,小时候摇唱机的手至今还觉得酸。还是电动的好,但一定要老的,要欧美货。这样才完美。

 

  也是好几年前,我在福佑古玩市场上看到一套西式的柚木大餐台。西餐桌是长方形的,分成三截,可以收缩。配了6把椅子,还有一个长条的低酒柜。对方开价仅4000元。但我当时想,家里没地方放,算了吧。回去越想越喜欢,有一天脑筋开窍,想到何不先放到朋友那里呢?等以后有了地方放再取回来嘛。于是立马赶到古玩市场——但那套大餐台没在那里等我。

 

  至今我只能对自己说:曾经有一套漂亮的大餐台摆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

 

  上海有个叫郑辛遥的漫画家,专门收藏古董西式家具。殖民文化的历史,让上海得天独厚地拥有相当多的古董西式家具,但是过去人们大多不重视。那个时候,在有的人眼里,只有红木古董家具才值得收藏,西式家具只能算是杂木家具,和柴禾差不多。郑辛遥却一件件地往家里搬。他居室不大,那逼仄的窘境有点接近当年王世襄收藏明式家具。听说王世襄夫妇睡觉的罗汉床上还堆着橱柜,睡觉时必须先把橱柜的抽屉取走,把脚伸到抽屉的空间里。

 

  郑辛遥有个心愿,就是为他收藏的古董西式家具找一套配得上的房子。老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那是淮海路上傍着美领馆的一处老公寓,一梯两户型。真是漂亮的老房子,精致,亮堂。两间大的朝南,一间小的朝北,有宽敞的厨房和卫生间,还有储藏室。遗憾的是,最初他搬进去时,还有一户人家与他合住一个单元,在朝北那小间。我说,无论什么代价,你要把他的那间房买下了,这样你就有完整的一套了!

 

 他和邻居相处得很好,后来邻居果然把朝北的那间卖给了他。如今他逍遥地住在里面,老房子,老家具,好像原来就是这样,从上世纪40年代他就住在那里似的。

 

  他为老家具配好了老房子,我却至今没能给老唱片配上老唱机。

 

  哦,还有个人也曾非常喜欢西式古董家具——陈逸飞。

 

  他率先在泰康路先后租下3间厂房,分别做画室、陶瓷工作室和摄影工作室。泰康路由此兴旺起来,如今到上海来的人一定要到泰康路田子坊去逛逛,喝杯咖啡,会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恍惚。

 

  陈逸飞装修工作室的时候就表示希望买些西式古董家具和摆设。我和泰康路田子坊的开拓者吴梅森一起陪他逛了东台路,好像只买了台老式收音机。后来吴梅森找到吴中路一处很大的古董家具市场。现在回想起来,这简直是座宝山,里面的西式古董家具堆得像山一样,还有很多浙式和晋式古董家具,都不值钱的。记得有一架清代大立厨,双开门的,上有黑漆描金庭院百子嬉戏图案,开价仅1000元。那天买了一个古董冰箱(西式的,不用电的),忘了多少钱,反正好便宜的,最多三四百元。如今这个冰箱还在陈逸飞陶瓷工作室。纪念陈逸飞逝世3周年的时候,我让同去的朋友猜这是什么,没有人猜得出是冰箱。

 

  陈逸飞用西式老家具布置他的陶瓷工作室,那里也是他举行party的地方。很怀旧的情调。他进驻泰康路创作的首件重要作品是为法国创作的雕塑“提鸟笼的旗袍女”。作品完成后,他安排了场party。大家围坐在长长的餐桌旁,阁楼上有女子四重奏组演奏幽雅的室内乐。和陈逸飞相处的时候,很少想到要合个影。那天篆刻家施元亮好心偷拍了几张我和陈逸飞、林栋甫等闲聊的照片。不久前,偶然从一本书里翻出这些照片,有些怅然。

  陈逸飞用过时的摩登家具营造了他的怀旧时尚。如今他和这一切一起成了人们的怀念,成为一个时代的摩登记忆。

  摩登这个外来语已经决定了摩登藏品是些什么了。

  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随着西方殖民者和冒险家脚步的踏入,一下子进入了摩登时代。

  西方人在这个国度留下了许许多多故事,还有许许多多的摩登。我曾在古玩摊上“淘”到过一件稀奇的摩登玩意儿。那是件看上去像镀金挂表的玩意儿,但打开里面并没有钟表,却在玻璃后面镶嵌了一段爱情故事。一面是男主人的画像,一面是仅有指甲大小的女子照片。那女子穿着长裙。和相片一起的还有两缕头发,一缕是金色的,一缕是棕色的,用粉色丝绸打成蝴蝶结在一起。

  我不知道这对男女是谁。那枚挂件上有家族符号,但我不懂。

  想必是那男人远渡重洋来中国,不得不和心爱的女人分手。这寄托了两个执手相看泪眼的人儿的别愁和相思。我不知道他因何而来,也不知道他如何而去,为什么留下这枚爱情的信物,就这么走了。最后这信物到了我这个不相干的人那里,我又不懂珍惜。

  我真的不懂珍惜。我觉得收藏本来是闲事、余事,皆身外之物,是用来愉悦心性的,而不是劳役心神的。说这一大通话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自己的内疚——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原想把这件信物找出来拍张照,向读者诸公请教,但是我找不到了,怎么都想不起来放在哪里。是不是也会像我家的老唱机那样搬家搬没了呢?但也可能会像昨天晚上我怎么都找不到的房门钥匙,今天偶然找到了。

  随他去吧。那信物早已物是人非了,如果从我这里失去,也会到别人那里。

  收藏本来是这样的,无关摩登与否。

  收藏可以是把手伸向过去,也可以把手伸向未来。

  当今世界又到了一个摩登时代。相信会比过去那个摩登时代有更丰富、更有趣的内容。它一定会给后世的藏家很多惊喜。

  一次和喜爱收藏的朋友们瞎侃。我说,几乎所有具有价值的古董,都是当时最时尚的东西,最摩登的东西。

  朋友问,那你看看,当今之世有什么东西会成为今后有价值的古董呢?

  我脱口而出:性玩具!

  哄堂大笑……

  大学毕业在中新社做记者时,我曾采访过上海性学界的一些人和事。上海有位性学家刘达临,专事收藏古代性文物,其中当然包括性玩具。但是,古代的性玩具与当今的性玩具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当今之世的性玩具,反映出这个时代人类性观念的突破,凝聚了最新的技术、材料、工艺、设计以及对人体生理的新探索,花样不胜枚举,功用匪夷所思。其实性玩具只是一小部分,当代世界的性文化实证资料之收藏,其丰富程度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刘达临先生应该晚年变法,从收藏可怜巴巴的古代性文物,及时转入收藏现代性文化实物资料,那将是非常“摩登”,前途光明。

  今后人们对待性的态度会更加坦然,难说不会把那话儿们供上家中的博古架,可观作铜炉陶瓶、崇山峻岭,也是前人风流韵事的雅证。通上电后,满架子各色宝贝兴奋起来,发出天籁之颤声,可谓活色生香,胜过当代的装置艺术,不亦乐乎?

  就像收藏玩具娃娃,没有拆开包装的比较有价值。收藏这玩意儿也得原包装未开的,当然,这比我守着老唱片不听更不容易。还有一种具有顶级收藏价值——名人用过的,更难!

  美的东西总是比较更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的收藏价值尽人皆知,就不说了。此外,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时尚产品应该是很好的“摩登藏品”。如世界顶级品牌的服装首饰、香水、手表、汽车、家具、电器、日用品等,往往凝聚了这个时代的科技成就和艺术成果,值得留心。

  但是,你千万别问我“摩登藏品”的投资价值。这完全是两回事。

  把收藏的目的设为投资,这本身就是非常不摩登的思路和行为。

  我告诉你投资升值保值最保险的途径——在你单位门口摆个卖茶叶蛋的小摊,专兜售给上下班的同事,定赚不赔!

  等到你卖茶叶蛋发了大财,想让自己的剩余人生玩得开心点,咱们再来商量“摩登收藏”或者“收藏摩登”的事情吧。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