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〇后”的迷茫和严鸥的《梦魇》

“七〇后”的迷茫和严鸥的《梦魇》

“七〇后”的迷茫和严鸥的《梦魇》

时间:2010-12-24 16:23:34 来源:

>“七〇后”的迷茫和严鸥的《梦魇》

            
 

       “七〇后”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因为他们的青春时光正值那个“迷茫的年代”。严鸥就是一个沉浸于精神迷茫从而有许多“梦魇”的 “七〇后” 画家。
        严鸥的画是一个“个案”。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画面表现,都与当下世界的热闹格格不入。在严鸥的画中,逝去的往事梦幻般地叠加在一起:失眠、孤独、惊恐、逃逸、落日、梦魇、徘徊、远眺、漂泊、冥想、空寂、失落、绝境……,从画中看到一种生存的困境,一种内心的冲突,一种精神的挣扎。痛苦被强力放大,诉诸于画面,自身的感受宣泄,并引起观画者的某些共鸣。
        严鸥的画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如果把她的画置于九十年代以来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代青年的失落、困惑、迷茫、惊恐跃然纸上,因而具有超越个体生命体验的意义。作为“七〇后”,他们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正是九十年代初那段沉郁时期。巨大的社会震荡洗劫了原有的那些“神圣”,偶像的缺席,信仰的游移,使刚刚步入大学殿堂的学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顿惶惑。他们看卡夫卡、弗洛伊德、昆德拉、王小波,看金庸的小说、香港的电影、西方的现代艺术,尊崇过鲁迅、格瓦拉、张国荣、周润发、周星驰……,然而,天际的光亮那么稀微,漫长的等待空耗岁月,精神的归宿扑朔迷离。正如严鸥所说:“我们的躯体生活在一个城市,精神却居无定所”。也正如严鸥早期画作中那一个惶恐的孩童,在大海中四顾茫然,找不到精神的皈依。
        生活中的严鸥是一个喜欢追寻终极答案的人。长期的精神困惑,不断地寻找精神皈依,一而再地对现实提出质疑。——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严鸥背弃了所学专业,没有致力于成为服装设计师,从而与上流社会拉开了距离。作为“北漂”和没有被主流接纳的“边缘人”,经受生活的失落,面对现实的冷漠,体味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她不能容忍对人性的丝毫压抑,天然地站在被欺凌的弱势一方,并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她们——也是她自己——的心灵和呼喊。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安全感当成人类需求的基石,哲学家霍布斯视安全感为人的第一需求,在在表明安全感于人之重要性。从严鸥的《梦魇》系列中,我们看见一个在长夜中沉睡的青年,试图在睡眠中摆脱现实的惶惑。但鬼魂附身,利爪狰狞,恶梦纠缠,沉睡变成了一场梦魇。从中传达出一种生存状态:强烈的不安全感。当今中国,无论在困境中挣扎的年轻人,或是腰缠万贯的富豪,其实笼罩着一种不安,这是生活现实而非凭空臆造。
    严鸥的画是灰色的:天空是灰色的,大地是灰色的,人是灰色的,心情也是灰色的。其中有不长于色彩勾画的缘由,但更重要的是她对黑暗和压抑的敏锐感觉。同样是“七〇后”,同样生于斯时,长于斯世,她却比其他人更留心阳光下的阴霾,盛世下的悲哀。她眼睛里少有花明柳绿、莺歌燕舞,更多的却是低声泣诉、尖厉呼喊。从她的画中,无论反复出现的梦魇,惊恐的逃离,荒寂的小镇,流浪的人,站台的徘徊,还是惊鸿的一瞬,仿佛都是在诉说现实的伤痛,追忆往昔的迷途,捕捉视觉的魔幻,从中表达自己的憎爱,感受心灵的震颤。
        严鸥不去追逐题材概念,也不去逢迎模仿。绘画对于严鸥,完全是出自内心的感受。她虽曾与北京的一家画廊签约,但却并不是畅销的“主流”画家。在那些几近素描的“油画”里,既没有复制东方元素以投合商家,又没有挥洒和谐色调去赢取首肯。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她坚守自己的信条,坚持按自己的意愿画画,不去淌那一滩她认为的污水。希望能在社会中保留一丝自我,质朴为人,同时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艰难困窘,坚守自己的独立个性和文化反叛。作为社会边缘的画家,也许她比众多底层人物更多了一份痛苦:除了面对生存压力,还必须面对更多的精神困惑。正因为此,她以个体生命的真实,去深化了自身作品对生命体验独特的诠释。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