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交流面向世界》——现代画会和澳门美术

《开放交流面向世界》——现代画会和澳门美术

《开放交流面向世界》——现代画会和澳门美术

时间:2011-05-17 16:13:25 来源:

资讯 >《开放交流面向世界》——现代画会和澳门美术

    摘要: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的二十多年发展历程,在澳门形成的整个四百五十年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今天,当人们关注这方土地以及生息繁衍的族群,面对这称之为“MACAU”的澳门文化和艺术时,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不容置疑和天经地义。因为过去,已成为现实的一切,不存在假如。然而,事实的形成和发展本应有过不同的选择与可能,在当年当时当地,所有的机遇以及似乎偶然的事件都为将来和历史提供了线索和必然,为后人留下参照和思考。

A Skeleton of the Treatise Through Overt Communications & Facing the World —— Modern Painting Symposium & Fine Arts in Macao

The history of 20 years pl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cau Culture (CA) Modern Painting Symposium is obviously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compar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Macao in the past 450 solid years. Today, when people begin to keep an eye upon the clusters of tribes habitation and propagation or this peninsula, and face the cultures, arts to be called ‘Macau’, everything appears to be so natural, so undoubted, and so agreeable to the rule that goes as a matter of course, since the ‘Past’ has made everything that exists now, no basis on supposition needed. Howeve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cts themselves should have had different choices and possibilities, in those years, and days and locality, all the chances and those seemingly accidental cases will give the clues and certainty for both the future and history, which are left to serve as references, contrasts, and meditations for posterity.

  

(一)

 

    如同将香港说成是文化沙漠,香港的文化人不会赞成一样,说澳门只有赌场,澳门的美术界也不会同意的。
    在东西方文明各自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过各种接触碰撞的机遇和击点,其中包括战争和掠夺以及伴随着灾难和流血;然而,也有过极其温和的探索与造福后代的追求:7世纪大唐高僧玄奘西行,8世纪鉴真六次东渡,可谓向外部世界最早的探寻;13世纪后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随其父东行,长途跋涉来到中国,足迹遍及中原各地,二十年后返回威尼斯,以亲历所见使西方世界了解传说中的东方大国;16世纪中叶,大国南部海疆的澳门半岛由沉睡中苏醒,面对的是来自欧陆的西方文明,葡萄牙人上岸运走瓷器茶叶的同时,由此将天主教文化和西洋美术输入中国,这一海上丝绸之路加速了中外文明的沟通交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极其普通的半岛渔村,在葡萄牙人统治管理下走过四百五十年的历程,其间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东西文化的接触和交融。按官方所公布的资料显示,这拥有45万人口、连半岛及两座离岛在内的27.3平方公里土地,自明代船坞商埠开始,便有不少文人雅士、画家墨客来此逗留,中国的有屈大均、汤显祖、吴渔山、直至高剑父、徐悲鸿、张大千等,外国的则有贾梅士、奥登.钱纳利、直至奥古士丁.博尔杰、史密罗夫等。[注]因长时期的华洋杂居、接触交往,使这里有着不同于大陆的文化艺术氛围。无论中国画、西洋画,一经此地,凡能植下根、开出花的,都会呈现出本地特色、澳门风情。因为艺术源自生活,没有谁能凭空造出个什么来,更不是轻而易举照搬就行的。本是中国领土的澳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华人,艺术社团也以华人居多。现存历史较长的社团有:颐园书画会,1954年成立;澳门美术协会,1956年成立……,等等。由起初的休闲雅集始,逐步发展形成今天的规模,表现形式自然也以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为主。作为西画东渐的最早入口,油画则大多用于教堂的圣经故事、宗教壁画,虽具图解功能却非艺术主流,也未形成气候,一度呈停顿状态。
    在此,人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东西两种文化的并存交融,有相互影响,却无彼此排斥。在东西交融的族群中,除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澳人,还有不少别处移居来的侨民,艺术家自然也不例外。
 


(二)


 
    20世纪最后的十五年里,澳门文化架构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社团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这就是1985年注册成立的“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
    以世界文化发展为大背景,欧洲的现代艺术潮流波及二战后的各国艺术圈,尤其是较为开放、自由的地区。在不同文化的长期碰撞和纠葛中,人们思考并寻求能够继承多元文化的特殊前景,在传统与未来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一批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艺术家在这世界文化的交汇点相聚。画会的宗旨是:“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文化生活,除画艺方面,亦举办及协助其它文化活动,如古建筑文物、文学领域及其它文化交流。”
    在最初的六位创会者中,有一对土生葡人兄弟。马若龙(Carlos Marreiros)是当之无愧的领袖。这是位兼具诗人素质的画家,在中西绘画并存的澳门,他是最早开始抽象表现并将这一现代审美意识的重要形式介绍给观众的,而他的艺术作品不仅有混合媒材装置,更有独一无二的线描超现实主义系列之杰作。其中《这些穿过我眼睛的形象》、《庇山耶》、《城市与诗人》、《理想之城》等等,以极其准确生动的造型和别具视角的构图,使读者由人欲横流的澳门社会众生相对近乎荒诞的事实意义有了再认识。又因攻读建筑美学的坚实基础,作为建筑师的他能将澳门的特色文化及建筑风格溶为一体,并大胆的进行空间转换和排列重组,对澳门欧式建筑进行维修改造的设计和规划;同时,马若龙又是位具备组织才能的社会活动家,在其出任文化司长期间,澳门的文化艺术有了很大的向前跨越。他注重和外界包括和中国大陆的沟通交往,邀请中外文化名人来交流讲学,组织本地艺术家参与各类展示活动、推介现代艺术给澳门的同时,推介澳门特色给世界。其弟马伟达(Victor Hugo Marreiros),作为最出色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早已显露对平面设计方面的兴趣和探究,澳门文化司署的各类刊物封面及海报均出自其手,并多次获得国际竞赛的奖项,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艺术家。
    其中唯一一位地道的本澳土生华人艺术家吴卫鸣,代表“一种充满生命,积极活跃并且不满足于现状的力量”,由他灵气十足的速写到分析变形、抽象表现直到现代装置,他的天赋加上在葡国深造的机会以及谦虚进取的秉性,使其成为澳门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的不争之选。由此,澳门艺术博物馆自建立以来所举办的各类中外古今展示不断,其中不乏世界顶级的经典陈列、包括中国故宫博物院的系列介绍,使回归后的澳门文化人特别是青少年一饱眼福。
    外来艺术家中的缪鹏飞、袁之钦夫妇,在中国大陆完成学业。移居澳门数年后受聘于理工学院艺术高校,担任教职的同时从事艺术创作。缪鹏飞的作品“把
传统文化积极的物质载体转化为纯粹抽象的形式要素,从而完成内容与性式,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逆向转化。”他的画因“文化背景和艺术阅历,使作品既有形式张力和视觉冲击性,又有幽婉隽永的精神韵味。从整体构成看,它们是西方现代的;从选材和情调看,又处处显现本土文化的古老灵魂。”其新东方主义的观念实验对澳门新艺术流派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袁之钦那“背离传统又回顾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天地,通过变形处理及气氛渲染,以有意味的形式显示其特有的个人风格。
    还有从香港移居澳门的郭桓,有荷兰血统的亚裔后代。他的创造由“为现代意识的突破所引起的痛苦和都市生活的烦恼、以及现代人类的忧患引起的压抑所驱动的欲望”在纸本、布面、混合材料的组合拼贴到环保废料的装置再利用,“有一种善于发现材料和现成品表现力的天赋,这种天赋加上他驾驭抽象词汇的艺术才华,使得他得以驾轻就熟地将一些我们司空见惯、平常无奇的东西转化成奇特而新颖的组合——不拘泥于抽象或具象,也不执着于东方或西方;或是让喧闹的形式闪烁着颤动的光芒;或是在抽象的结构中跳跃着斑烂的色彩,并让流畅而富于形式意味的线条在其中自由散发东方情调;而有时又可能会是几件现成品,或是一个这样那样轻松随意描绘出的人体,在画家仿佛是漫不经心的摆弄下魔术般地变成令人着迷的形式”直到创建国际视觉艺术中心,举办各类境内外的交流展示,为推介澳门的现代艺术而不遗余力。
    以后加入的有:
    郭桓夫人琥茹女士,出生于新加坡的华人,一位才情横溢的艺术家。其水彩作品“细腻,甚至出神入化…..这种常人肉眼几乎分辩不清的精细技巧,宛若出自一种伟大的纯熟手艺,成为东方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另一位缅甸出生的李振富,他的作品自由又强烈,显现出由“表现主义走向幻想”,由“独特的精神所引起的一种直觉行动”,验证着现代艺术乃“一场知觉方面的革命。”
    还有邹中星,出生澳门。不因生活境况而放弃对抽象绘画的醉心探究,多次参加现代画会及本地的展览。
    罗卓英(Jorge Smith),一位出生于莫桑比克的中葡混血儿。虽任职高级酒店的管理层,但对艺术的爱好以及清晰的思维而曾为画会的理事长,其抽象绘画作品于澳门国际绘画比赛获大奖。
    君士坦丁(Konstantin Bessmertny),出生于布拉戈维申斯的俄罗斯青年,移居澳门多年,其富有宗教色彩的风俗油画作品“溶入一些地方元素,在西方艺术的传统中加进东方事物情怀”表现作为“异地旅居者,逐步融入一个既有欧洲传统又秉承强烈中国色彩的社会时,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其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特有的情感色彩,于澳门现代画会中极具注目的希望所在。
    还有马维斯(Denis Murrell),澳洲人,教师及画家,其抽象绘画颇具个性。
    晴兰(Fernanda Dias),生于莫武拉,1986年移居澳门,葡籍女画家。
     李希文(Mira Dias),土生葡人女画家兼舞蹈家。
    以后逐年加入的则有:
    后起之秀的朱焯信、冯宝珠、吴方洲、何仲仪、唐重、杨子健,还有常前、姚京明、邓明威、范耀科、冼百福(Vicente Bravo Ferreira)等。
    以及一个曾经客居澳门的边缘人……

 

(三)

 

    自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成立公开推出展览起,就以作品向观众坦言,因“各自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审美趣味、绘画风格、表现手法上显然各不相同”,但因“都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同样的思考和经验,并感受到现代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的价值所受到的严重挑战”。现代画会的参与者正是在这一角度,各抒己见的面对现实,表明立场和观点。
    不仅是在澳门本土,还积极参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和展示。
     1989年,现代画会在赴新加坡、香港展示活动的基础上参加了当年在吉隆坡的《第2届亚洲美术协会联盟美展》,开始于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1990年,《澳门现代艺术家联展》于葡萄牙里斯本高秉根(Gulbenkian)基金会画廊和波尔图沙拉维斯展览馆(Fundasao Serralves)与欧洲观众见面。同年还先后参加了台湾邀请展和马来西亚的《第5届亚细亚国际美展》。
    此后除了澳、港、台地区之外,还到过日本、南韩、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中国大陆等地,每年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四至六次。并曾获得私人及官方机构、政府文化部门、市政厅、东方基金会、东方葡萄牙学会以及商界各方的资助。
    1997年,《第12届亚细亚国际美展》在澳门举行,乃该展览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展国最多的一次。参展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首次加入)、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日本、韩国、印度等。作为东道主,澳门政府予以大力赞助和支持,举办多项学术交流,并安排参观游览以及艺术家之间的联谊互访等。这一国际规模的文化艺术交流,无疑是再一次敞开胸怀,也为两年后的主权回归,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研讨会上,马若龙代表现代画会发言并提出三点建议:
 (1)成立艺术家联盟亚洲总会,确立相关规定和章程,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承认。
 (2)对亚洲的艺术、艺术家以亚洲的角度分析、评论、向世界范围推介、沟通和交流。
 (3)艺术教育的方向,应主动予以培养。包括不同年龄层次对艺术的欣赏、见识和拓宽。争取艺术家应有的社会福利,以获得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艺术和艺术家的关注、肯定。
 ——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这一充满信心的表态,无疑对亚洲各参展国和地区的艺术家们提出倡议并产生影响,明确了交流的目的和方向。
 除了一年一度的亚细亚国际美展之外,现代画会还通过各种途径和外界进行交流。如2002至2006年间,由澳门国际研究所策划、欧维治基金会资助以及玛雅市议会、澳门科学文化中心等机构的协助之下,名为《春天花园之夜》的12位艺术家作品展由澳门出发,在里斯本揭幕,巡迴路线跨越葡国北部及西班牙的加里西亚等地,包括玛雅广场、康德镇的巴斯孔塞洛斯、卡斯提尔古式法庭及莱昂市议会、维格金融学会艺术厅、于伊比利半岛的萨莫拉结束。
    正如会长马若龙早就指出的:“澳门文化的独特内涵应该寻找更丰富与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不仅在历史传统方面,澳门仍然保存着颇为可观的具有东西方特色的文化遗存,值得世人缅怀;而经过现代思潮激荡的影响,澳门文化毋疑也已显露面向未来的精神面貌。澳门人正在努力发掘自身天赋的各种创造因素,期
待能够迎接一个使人乐观的前景。澳门艺术家创造力的勃发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澳门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是不可低估的;而澳门文化之现代品质的提高亦有助于澳门跟整个开放世界的交往和交流。” 
    1999年,澳门的主权回归正处于高新科技发达的今日世界。虽然,国以界分、制度有别,这个世界尚未消灭战争。但是,人类文明不再能被封闭阻隔,人性相同,人心相通,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摆脱内耗动乱的祖国,终于迈开改革的步伐,本届奥运会的成功主办显示了开放交流、面向世界的心胸和姿态。澳门虽小,但作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一部分,从来就大门敞开。
    在东西文化接触交融的澳门美术界,现代画会的出现不仅使表现形式更为多元、令作者和读者有了更多的余地和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因频繁的交流展示而进一步确立开放形象的同时,影响并培养了更年轻、更生机勃发的一代、新的社团及艺术工作室,如“石头公社”、“婆仔屋”、“牛房”等等。事实上,澳门社会的一切重大社会活动,包括赈灾捐献、慈善义卖等,现代画会和其它文化社团一样积极的响应参与,并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现代画会后继有人,其中不乏积极同大陆交流接触的多项活动。何仲仪、唐重等年轻艺术家多次到上海等地举办个展或参与群展;朱焯信、君士坦丁等又将当代艺术交流中心的全艺社开到了北京……


 
 (四)


 
    二十多年过去了,回顾现代画会的发展历程,在澳门形成的整个四百五十年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今天,当人们关注这方土地以及生息繁衍的族群,面对这称之为“MACAU”的澳门文化和艺术时,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不容置疑和天经地义。因为过去,已成为现实的一切,不存在假如。然而,事实的形成和发展本应有过不同的选择与可能,在当年当时当地,所有的机遇以及似乎偶然的事件都为将来和历史提供了线索和必然,为后人留下参照和思考。
    二十三年前,首届亚洲国际美展最初仅几个参展国和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和亚洲美展同龄的“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是积极的参与者,尽管参展之初年仅五岁,但一开始就以其青春活力令各方瞩目。由初创阶段起,会员逐年有增,而虽非庞大扩充,却保持了前卫开放的先锋定位。画会成员由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艺术家组成,画种不同、风格各异,而有着相近的见识和目光,更重要的是有一股为艺术不断奋斗的热情,一份人类共有的爱心。如同2003年第18届亚洲美展主题“亚洲拼图”那样,地域特色令“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本身就是一块拼图,吸纳着来自不同国度的多元因素,绽放出朵朵奇葩。
    有位在澳门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葡籍传教士、校长兼教师曾经如是说,“只要我们之中每一个人都能像其摹仿者那样做人,永为朋友和兄弟,始终不渝,那么人与人之间即使来自天涯海角都不存在相互对抗或者不可调和的两极分立,而必定殊途同归。”澳门的文化和艺术事实上证明了:“在同一土壤和环境中,伴随着深入的相互渗透和自然的接触与共存而发生的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演变的现象称为文化转移。其变化过程比文化适应过程更为完整。”确如另一位中国大陆学者通过专著所指出的,“多元文化的相安共处,却形成文化的共生现象——不同文化之间并行不悖,其分离和接触,都构成跨文化的交流形式。”
    回顾历史,至关重要的是机遇,比机遇更重要的是选择。
    四百五十年来,中葡之间没有选择排斥和战争,才有了东西文化的和平共处、并存交融;二十多年来,现代画会的成立没有选择封闭和保守,才有了突破进取、面向亚洲乃至世界的开放交流。“……对这些接触的回忆,是应该保留的,这不单单是为了共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公民教育得到必要的启迪。”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既非完全中国化又非完全葡国化的融合,作为文化人类学独特单元的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已为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过去、现在所作出的贡献将预示未来文化现象的种种可能。
    今年,第23届亚洲国际美展在广州举办,中国大陆作为东道主,自然还有回归后的港澳地区艺术家的作品参与。此次不仅有“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的后起之秀,还有本澳其他艺术家的新作加入,将更为全面的展示澳门当代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水准,这些都将通过与所有参展国及地区作品的交流对话,构筑起共同的平台,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进程。
    由此,呈现对人类未来美好和谐的无限憧憬,让我们寄予厚望。
 


1999-6-25  初稿《现代画会与澳门美术》于《美术界》1999-3总第142期
2000-10  二稿《澳门现代画会与亚细亚国际美展》于第15届亚洲展研究专辑
2000-12  转载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当代批评专栏
2005-4-3  三稿修改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8-7-20 四稿修改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8-9-15 再增补稿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注]:
     本文当中某些人名及地名为葡文或俄文,均以中文音译。

 


参考文献:

[葡] 潘日明 《殊途同归——澳门的文化交融》(澳门文化丛书-3),苏 勤 译,
             澳门文化司署 1992。
[中] 黄晓峰 《澳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评论》(澳门文化丛书-2),
 澳门文化司署 1992。
 [葡] 罗理路 《澳门寻根》澳门海事博物馆 1997,葡国教育部葡萄牙地理发现纪念工作组,Chen Yong Yi 译。
 [中] 李鹏翥  《绘画揭开了马若龙的思维世界》(澳门美术专辑),《美术界》1999-3美术双月刊总第142期。
 [中] 皮道坚 《浪漫游子的生命体验与思乡情怀》(澳门美术专辑),《美术界》1999-3美术双月刊总第142期。
 [中] 水天中 《缪鹏飞和他的新东方主义》(澳门美术专辑),《美术界》1999-3美术双月刊总第142期。
 [中] 郑 工  《边缘上的行走——澳门美术》(澳门艺术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 2005,2 第1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