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平实 不弃不离——美籍华裔艺术家洪基杰印象

至爱平实 不弃不离——美籍华裔艺术家洪基杰印象

至爱平实 不弃不离——美籍华裔艺术家洪基杰印象

时间:2011-05-18 10:21:48 来源:

评论 >至爱平实 不弃不离——美籍华裔艺术家洪基杰印象

童建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冬天,北京,中国美术馆。
    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在此拉开帏幕。历经文革动乱的中华大地,万物复苏,百废待兴,由意识形态领域开始了中国式的文艺复兴阶段。在这届美术盛会上,国、油、版、雕等画种涌现出一大批来自全国的优秀作品,全都出自青年作者之手。翌年之夏,该展中的油画获奖者赴京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青年油画创作座谈会,后起之秀们济济一堂。人们记住了《父亲》、《那时我们正年轻》等有影响的佳作,但未必在意1幅题为《读》的平实之作,作者洪基杰,恐怕是当年最年少的一位。
    1981年,洪基杰参展与会当年刚满二十,也正是上海美术学校毕业之际。因参展获奖令其有可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文学艺术系任教,从而以一个较高的起点向前迈步。在此期间,他的油画人体、静物写生及创作日趋成熟,对造型及色调的把握已经具备相当程度的功力和修养。而六年之后参加金董建平主理的香港艺倡画廊“上海绘画——蜕变中的中国艺术” 画展,并在纪念册上留言写道:“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我的观念,我的画在我的观念中产生” 则是他立足现实不乏理想的最好诠释。是年正值出国大潮起,且涌动浩荡……
    1987年12月19日,上海五人油画展和中国首届油画大展于上海展览中心同期开幕,洪基杰的《留在记忆中的西双版纳系列》作品四件参展。这是一次具有特殊影响的展示,对上海乃至中国的油画界都是一个全新的篇章。一周之后,他就告别出生地,踏上了漫漫的留学之旅。
    和许许多多跨出国门的画家一样,洪基杰在纽约面临无法预测又不可回避的一切。为生存为面包,他在街头画过肖像、做过古董修复、从事过花布设计。其实,在日益开放的中国大陆,艺术家同样会面临生存问题,但在异国它乡则显得尤为严峻。经历各种尝试之后,在妻子和岳父母的支持之下他作出开餐馆的选择,而走到这一步,也耗下了将近十年的光阴。旅居海外的艺术家都有相似或相近的经历和体会,其中不少放下画笔干别的去了。就谋生必须而言,无可厚非,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与其被迫画俗不可耐的行货还不如去打工端盘子,至少,可以保留自己心中的净土,不致将艺术给糟踏了。
    就这样,一家名为“老饭店”的餐馆在曼哈顿华埠茂比利街开张了。
    凭对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理解,依着艺术家特有的眼光,洪基杰在此营造复制了上海滩曾经有过的辉煌,尤其在菜式的选择和档次的定位上动了一番脑筋,使得餐馆顾客不断,生意红火。在唐人街的中式餐馆中,不仅吸引为怀旧思乡而来的同胞,还能接待超过半数的美国客人,实在很不容易。而且,来此光顾的不乏市府要员和大学教授、文人雅士等社会名流,还包括影视明星和服装设计师,令餐馆也日益知名起来。可以这么认为,虽然洪基杰将开餐馆作为人生中的一段经历,但事实上是当成一件作品来做的,如同他的画做得那么认真、那么平实。他承认“我也有很大的压力,很多的操心。只是,做老板,餐期忙时帮忙打点一下是要的。但不能把自己当成单纯的劳动力。搞管理,要留出时间,观察、发现运作中的问题,思考如何经营,就像作画,构思时要退后几步,从一定距离揣摩画布上应该安排的布局。其实,经营餐馆和搞艺术,思维上有其相通之处的。”看来这确是件作品,不仅有色彩和造型,还有装置和行为。
    离开中国大陆之前,洪基杰的油画静物作品中有一件给笔者极深印象,这是幅写实佳作,画面是呈现顶光之下的一只老式暖锅和一串腊肠:暖锅的特有造型以及熏黑的岁月留痕、锅盖不太平整的边沿、那对有变化的铜袢;油津津的腊肠包括因久挂而拉直了的串绳、透明的肠衣里那暗红及油白的肉色、——暖灰的背景和本白的衬布使仅有的几件物体形色互补,令质感得以充分表现的同时还画出了味觉。而特别的构图是将主题“举至”画面上方三分之一处,本白色的衬布占了三分之二,疏密有致的布纹刻画得含蓄又有变化,不禁使人想起西洋绘画中的古典气氛,将主题烘托得更为突出。就时间推算,这幅画绘制的年代正值中国新潮美术方兴未艾,他的画风似乎踱步于潮流之外,能够沉浸于对静物的细味量度,确非一般年少气盛者可以为之。
    和那批在美校就读时的人体习作相比,有暖锅的静物显得更具生活情趣,也许当年对生活的关注和多年后选择餐饮不无联系,或者是某种暗喻,一行他自己未曾解读的密码。在接受《美洲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谈道:“人们都说艺术家爱吃、会吃,其实,有生活品味的,都会讲究吃喝。……”当人们温饱无忧时,自然会讲究生活质量和品味,艺术的功能与价值也随之产生。而对艺术家本人来说,一旦温饱有了着落,便想重拾画笔。
    2001年,洪基杰获奖学金进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The 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学习。这是所高水准的学府,曾经就读于此的当代艺术大家不乏其人。据说,这里不发文凭,学生不分班级年龄,纯粹为艺术、为爱而来。有白发苍苍的长者,虽拥有自己的公司、不薄的产业,但仍会定期按时来学习、来动手笔;其中还有位学做雕塑的残疾失明人士,精神感人……洪基杰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圆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他坦言:“以前创作,有争取参展的压力,往往不得不迎合展览的主题,而现在作画的观念上有新的改变,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用‘玩’的心态,按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去尝试。我以前是专攻油画的,现在也研究版画,还搞点雕刻。”因参与艺术活动,他还是国际著名艺术家团体Salmagundi的会员,他的1幅油画《厨房的窗户》曾获得该Club的2003年年度奖。这已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的Club,在世界各地设有分会,申请入会资格审查极严,却汇聚了世界艺术界的名流,当年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也是会员之一。
    在美国生活的岁月,尤其在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有机会参观艺术博物馆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艺术展示。洪基杰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寻找适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自己的座标、位置。
    2003年11月13日,题为《时光倒流》(Time Flows Backwards)的洪基杰个人版画新作展在上海极具影响力的顶层画廊开幕。这是他留学海外后的第一次回国个展,除父母家人及亲朋外,他的老师们画友们都来参加酒会,上海美术界的知名画家、版画协会的主席、油画家、水墨画家也都来了,还惊动了上海市府领导,也专程到场参观。这次个展向观众展示的都是他近年来的版画新作,有肖像、有人体、也有风俗题材、更有抽象意识的即兴之作,画面松动不失规矩,平实又能随意,而不经意处尽见功力。一个画展,一句时光倒流,拉近了十六年的岁月跨度,握手相拥,机场告别似乎就在昨天。然而,光阴似箭,毕竟冬去春来十六载,其间有多少人多少事,大家虽已青春不再,却仍能以画叙情会友,实在因为相同的追求、和爱。
    2005年1月30日,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亚洲美术馆开馆画展揭幕。作品出自世界各地近三十位风格迥异的艺术家之手,洪基杰协助策划之外有一幅油画作品参展。画面呈暖色调,画的是个黑白相间的布制玩偶,是他这一系列题材中的1件,和过去所画的相比,同样是静物,喻意却明显不同。纽约特有的生活环境影响他的观念、他的思考与感受,他的作品也由此而产生。
    和所有成为异国公民的华裔艺术家一样,身在它乡却十分关注祖国大陆的开放发展,尤其是上海近年来的变化。洪基杰也从一切可能的信息渠道了解情况,希望有机会参与国内的艺术活动,也因为出国之前,他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从老会员的角度,想为大陆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出一份力。
    中国有位文豪说过:“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不是苟活,发展不是纵欲。”另一位华裔前辈艺术家曾道:“当穷画家不难,难的是富了以后还画画。”说的都是超越生存为目的的境界,画家中不乏为生存作画的,也有不少弃画从商,想有了钱回头再画,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再也回不来了。洪基杰算得一个例外,在求生存、做餐饮的同时,从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也因为早年确立的平实画风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为艺术的至爱,魂萦梦绕、不弃不离的走到今天。
    从艺历坎坷,人生无坦途。
    和常人一样,在短暂的一生之中经历磨难。所不同的是,艺术家须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审美的形式表述。任何人都只能做自己,并为做好自己尽最大的努力,洪基杰及其作品的更加成熟都将证明这一点,为别人所不可替代。
 


 
 
                        2006年4月7日三稿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