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政协江西省委员会主办的《光华时报》在2010年7月30日发行的第1526期文艺副刊刊发题为《发现诗意的风景》——我校付浩教师艺术访谈录
访谈摘要:
——全文转自《光华时报》第1526期文艺副刊刊发题为《发现诗意的风景》
○ 谈艺录
发现诗意的风景
——与优秀青年油画家付浩的对话
付浩 笑非
付浩:笑非老师您好,非常有幸接受您的采访。虽上次面谈时间不长,但与您的交谈使我受益匪浅。
回来后,一直想尽快写点关于我自己艺术创作上的感受,又觉得无从落笔,或许生活及艺术的印迹已涂抹到一幅幅画作中去了,再写,怕是少了鲜活灵动。所以,我想以书信的方式与您交流,这样一定会有些真情的流露,它相对一些专业的表述更让人踏实而又愉悦一些。在这里我先主要谈一下自己画画的一些事儿,敬请老师指正。
但凡认定坚持艺术创作的人,大多历经过曲折而又艰辛的道路,我更是不例外。即便是今天,在身边朋友看来我已见到些许曙光,但自己却依然感觉处于孤寂而艰难的境况中。只是现在想来,它并不可怕,也不愿过多提起。无论画画多么艰辛,只要最终能换回一幅幅轻松愉悦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好。正如徐冰对青年艺术家的信中所说:“你所面对的问题,就是你的创作源泉。”而我这些年所画所想的正是我的生活,它们是一些散发着空寂之美的风景。
从2003年湖北美院毕业,在江西向塘生活已经7个年头。对于一个迷恋现代油画的人说,在一个小镇生活这么多年,是一个让人惊讶的数字。其间精神上的磨砺,或许只有自己能够深切体会。上次聊天得知,笑非老师也曾是向塘人,这让我倍感亲切。对于向塘这块土地我们都有着深切的感受,无需赘言。而我谈起向塘,是因为我从2007年至今不停歇地描绘着我眼中的向塘,这赣抚平原小镇的寂寥土地上的一草一木。
也许是气候变暖的缘故,向塘的冬天难得有雪。但2007年的那场大雪,让这方土地变得如此纯净。很久没见过雪了,我和朋友们欣喜地捕捉着眼前这美丽的江南小镇,并乐此不疲地沾上油彩在画布上反复涂抹。没想到这样一画就是三年。我觉得绘画是一种很顽固的东西,就是作画时一定要顺应自己的内心需要去表达,正如塞尚当年乐此不疲地描绘着家乡的圣维克多山,莫兰迪一生在描绘着画室里的瓶瓶罐罐……每当我画画感到倦意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这些大师们的创作历程来安慰鼓励自己。
最初,我比较热衷于有着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身边的风景,并没有什么眷恋之意。之所以画,是因为没有其它的对象可以由我的心境去描绘了。我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当今主流艺术边缘的人,没有优越的人文环境滋养,也没有多彩的都市文化熏陶,只知道尽心地描绘自然,把这当成停泊心灵小船的港湾。在这如痴如醉的反复涂抹中,我渐渐地悟出了艺术的真蒂:你的风景可以是景,也可以是情,但最好是心智的表达。这也是我的画面在努力寻找意象之美的缘由。
我不会评价自己的作品,我也不太在意她们属于哪种风格,我只是非常珍爱她们。这些年油画、素描大概画了有两百多幅,有些画放很长时间,觉得不好,便拆下来;有些拍照后抹掉,有些封存。我觉得当有一天回过头来看时,它们的存在至少留下了我曾经的印迹,从中我可以看到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一幅好画难得,它的难不在于技巧,而在人文和心智的显现。我记得著名画家于荣国老师几年前曾这样勉励过我:“你是一位很有潜力的画家。要学会“舍”,该放的要从内心放下,让心灵纯净下来,畅游起来,胸怀才能博大,思想才能自由,作品才能纯真。”于老师说的真好。这些年我一直觉得做一个内心纯净的人非常不易,然而一旦内心真的纯净了,那份超然,就会跃于笔端,显于画面,让人活得真切、痛快!
在第二届小幅油画展的艺术感言里,我这样写道:“绘画是一项真诚的劳动,我以为它最大的乐趣在于方寸之地数笔之间融天、地、人之精神。若没有诗意的生活,一定有诗意的风景;若没有发现诗意的风景,请记得对四季静默的大地充满敬意。每逢秋冬季节,向塘这片土地便罩上了一层淡淡的赭色,风掠过田野,掠过眼睛,我奢望风掠过画布,驻留,交谈。”
我的画若说好看之处就是空灵而又简洁,不善多言。它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让我沉迷于这神奇的世界中,并为之不停地去探索。
最后,非常感谢笑非老师对我的帮助,感谢《光华时报》给予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
笑非:付浩你好。第一次看见你的作品,就被那种难以言状的感觉所缠绕。冰雪覆盖的原野和乌蒙混沌的天空,几乎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抹村落几棵枯树若隐若现。原来,西方的艺术居然也能够表现得这么简洁空灵,如国画般虚实相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向塘是我母亲的故乡,因此我儿时的暑假多半是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的记忆已经久远,但印象最深的一是村边的大片废墟,听老人说是抗战时被日本军队烧毁的;一是每次开学时我总是哭着闹着要把外婆家的老黄牛牵回城里,而舅舅总是拍着胸保证:下次,下次一定让你牵走……当然,这“下次”一次也没兑现。总而言之,一点都不好玩。后来我又回过几次向塘,发现这里虽然是交通枢纽,却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到处乱糟糟、脏兮兮的。外婆和舅舅去世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平淡无奇的平原,如此喧嚣浮躁的小镇,却在你神奇的笔下变得生动了起来。《冬天的向塘》系列之所以连获大奖,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你在平凡无奇中发现了美,而且淋漓尽致地把这种美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看出,你力图在画面上实现东方艺术的人文、意境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相结合、以追求自己眼中的当代精神。
写实主义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以勃兴,历经500年的辉煌,诞生了许多艺术大师以及艺术史上的不朽名作。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画坛是写实绘画“一支独秀”。随着国门打开,现代艺术潮流呼啸而入,中国的绘画艺术开始与世界接轨,但写实主义油画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你的风景油画,继承了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的优良传统,从一系列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传承与革新,亦可以看出你对学贯中西的林风眠、吴冠中等前辈大师,肯定是十分的景仰。你的油画作品虽然奉行的是写实主义,但在艺术实践中却融进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比如《宏村即景》,虽然笔触是西方的,却有明显的水墨韵味。
《何处是风景》、《心象之景》等系列作品,则是你的另一种追求。这种抽象派艺术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抽象绘画大致可分为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等发展出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康丁斯基为代表的抒情抽象,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而你的抽象绘画,则带有明显的中国味道和强烈的个性色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时我曾与你探讨:曾有人断言照相术的发明,宣告了写实主义绘画的死刑。此话初听不无道理——是啊,你画得再像,能超过照相机?尤其是计算机和数码技术的应用,简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能。你听了淡淡一笑:美术作品的魅力,在于画家的综合素养和艺术再现。照相机再厉害,能拍得出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希什金的《造船木森林》?
我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你矢志不渝的追求——尽心地描绘自然,发现诗意的风景!
相关链接
付浩:1976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房县;200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致力于现代油画的研究与创作,作品先后被北京凯晟美术馆、中国—东盟世博园、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等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主要艺术活动:
2010年 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获优秀奖(北京中国美术馆)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获二等奖(南昌)
2008年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08—艺术中国”全国画展获优秀奖(北京)
第二届时代精神全国油画作品展(北京)
第三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优秀油画作品奖(南宁)
第五届江西省青年美展获一等奖(南昌)
首届江西省职业院校美术专业作品展教师组金奖(南昌)
2007年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大学教师美术与设计作品展获最佳学术奖(武汉)
2004年 湖北省第二届油画作品展(武汉)
湖北省高校美术作品展铜奖(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