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绍君《神秘的墨晕》——我看刘子建的画

郎绍君《神秘的墨晕》——我看刘子建的画

郎绍君《神秘的墨晕》——我看刘子建的画

时间:2011-07-22 15:12:10 来源:

>郎绍君《神秘的墨晕》——我看刘子建的画

郎绍君
 
      对于抽象水墨(包括接近抽象的水墨),我陆续发表过一些浅见,对早于大陆的香港、台湾地区抽象水墨和有关画家如吕寿琨、刘国松、梁巨廷等,也写过介绍与评论文章。大抵说,我认为抽象水墨的出现是正常的、合规律性的,但它成为一股不大不小的潮流,则与欧美抽象艺术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有关,即它是一种有内因(水墨画自身演变的条件与趋势)也有外由(流行抽象主义的国际环境)的艺术现象。对以抽象水墨为主要形态的“实验水墨”,我也抱同样的态度。我不赞同说“实验水墨”完全是摹仿、迎合西方现代艺术的观点,也不赞同说传统水墨已经“过时”,只有“实验水墨”才有资格进入“世界文化语境”,代表现代中国的本土艺术与现代国际艺术对话的观点。在我看来,“实验水墨”是从传统水墨中生出的(因文化“杂交”而生),但它们并不是“我生你死”的关系。它们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各有不同,应当用不尽相同的标准衡量它们。

      为此,我把中国画分为传统型、非传统型、非传统型三种类型,其中非传统型“是中国画变异的极端形式、边缘形态。它保留或部分保留着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工具和某些画法,但作画观念、技巧规则和风格面貌大都取借于西方,与传统中国画的联系已微乎其微。某些作品已跨出中国画边界,接近或混同于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或综合材料画。它们大多抛弃了笔墨方法,或代之以其它画种(如油画)的技巧方法,或变为不拘一格的综合制作方法,或只把水墨媒材从笔墨传统中分离出来,将它‘还原为单纯的材料’而随意用之。林风眠的彩墨风景与静物,赵无极、赵春翔、吴冠中、朱德群的抽象水墨与彩墨,刘国松的彩墨拓印与拼贴,以及当代被称作‘实验水墨’的诸多作品,均属此类型。它们总体上采取‘西体中用’方式,在整个中国画范围中具有‘前卫性’,最接近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是移步换形欲出中国画边界或已出边界的类型。”(见《郎绍君美术时评》第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非传统型中国画的意义,在于它融合中西艺术的极致性探索,它对新样式、风格的综合与创造,对水墨材料新的可能性的实验,对新的视觉经验、心理经验和精神目标的求取。它们的具体形态各不相同,但都力求与传统中国画拉开距离,又都力求从它那里获取保持自己本土文化身份的资源。

      刘子建是抽象水墨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作品的形式语言大抵从传统墨法(没骨法、泼墨法、积墨法等)演变而来,但由于抽离了墨法所依托的常见形象与形象塑造方式,它们就主要变成一种近于抽象的墨晕。除了墨晕之外,画家还用排笔涂画、泼洒、拓印、拚贴出的一些或明或暗、时有硬边、破边和肌理痕的球体和碎物。面对它,犹如进入混沌、神秘的梦境,没有了方向感和现实感,也没有了传统绘画中所具有的那种亲切感。这正如刘子建自己所描述的:“画面上出现的基本符号不外乎是球体和它的碎片及十字,在黑色的背景下呈现出旋转与飘逝、阴吞与浮现的宇宙景观。球体同生命之初的现象有关,小至细胞大至天体。碎片是它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完结或是开始。十字在躁动和流变中努力保持稳定……。”这描述带有自然科学的意味,但它是艺术想象式的,并不通向科学,而是通向画家的某种哲思。他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过这样的解释:“生命从诞生伊始便开始流逝的过程,生命的积累其实是一摞摞的记忆。有一天,人一松手,所有的记忆像碎片一样散落在茫茫宇宙间时,生命的一个轮回也就告结束。人的来人的去,同这令人惊恐的宇宙一样,永远是个谜。我的艺术是从这里获得动力的。当我想表达这种经验时,我的灵魂总是在水墨的流动与黑色的缄默里得到某种启悟。”(刘子建《风中帆,使生命之舟节节进展》,见《黑白史》第41页,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对于刘子建来说,是先有如此这般的哲思后有如此这般的水墨表现,还是先有如此这般的水墨表现后有如此这般的阐释,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两者作了独特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并赢得了评论界的认同。抽象与哲思、抽象形式与哲学式阐释的某各契合,正是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存在形式之一。不过对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观者而言,重要的不是画家和评论家对作品的哲学式阐释,而是抽象与半抽象形式本身,是其超出一般经验的神秘墨晕和相应境界的创造。我们对它十分陌生又似曾相识。这确实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超越。

      刘子建下一步怎么走,是他自己的事。我建议他考虑以退为进的方略,当然,“退”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型水墨,“进”也不意味着更加靠拢现代西方艺术。

2006年3月5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