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妙造自然——书法家苏长华印象

厚积薄发,妙造自然——书法家苏长华印象

厚积薄发,妙造自然——书法家苏长华印象

时间:2011-10-11 15:50:35 来源:

>厚积薄发,妙造自然——书法家苏长华印象

郑晓华
            
     苏长华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在本届学员中,他的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比较突出,我因此对他也多了几分关注。
    从简历获悉,他供职于武清海关。一九九五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是天津市武清区政协委员。公务之余,勤勉临池,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专业大展,在当地书坛引人瞩目。他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法新人作品展、“邓石如杯”全国书法展等。二〇〇九年三月,应美国国际艺术教育中心及洛杉矶核桃市政府邀请,在美成功举办《苏长华书画摄影艺术展》,并与当地观众进行了交流。《中国日报》、《世界日报》等十余家媒体做了专题报道。为此,洛杉矶核桃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
    他的习书之路,入门正,取法高。他深知把握传统、尊重经典的意义。因为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岁月淘洗而在书法史上流光溢彩的经典,都是历代书法大师发现智慧的结晶。书法艺术丰富的“规律”和“真理”,隐匿在万态千姿的经典样式中。谁能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发现那些使历代书法大师的个人智慧闪闪发光的艺术真理,他就得到了艺术神光的照耀,拥有了创造的灵光指引和源源不断的历史滋养。而且传统根须扎得越深,个人艺术的发展空间也越大。
    因此,他对传统的挖掘十分执著。多年来,他聚焦唐以前历代优秀经典,反复研究揣摩。从大篆《散氏盘》、《毛公鼎》,到隶书《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西狭颂》、《封龙山》、《鲜于璜碑》、《衡方碑》、《开通褒斜道刻石》,北碑《张猛龙碑》、《张黑女碑》、《郑文公碑》、“二爨”、《广武将军碑》、《嵩高灵庙碑》、《谷朗碑》,行书《兰亭序》、《集王圣教序》,草书《书谱》、《十七帖》及二王手札,以至于砖铭墓志、残纸经卷等等,无不沉潜其中,心追手摹。
    立足于对经典的长时期沉潜研究,长华在摸索实践中逐渐勾画出自己的艺术蓝图,并在作品中尝试加以图形化演绎。他喜欢秦汉石刻的深沉高古,因而在其作品中努力融入秦汉金石的博大浑穆;他喜欢汉魏碑碣的拙朴自然,因而在创作中力避刻意造作;他喜欢晋人的浑朴洒脱,因而在创作中着力追求深沉典雅…..在经典追逐和个人美学理想的融汇中,他逐渐在作品中显露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锋芒。深沉古雅的个性化语言,透露出一种和千年一贯的中国书法艺术优秀民族传统气息息息相通的气质。
    近年来,在深入研究经典的基础上,他尝试作一些形式融会。他试以《谷朗碑》及“二爨”笔意为形式主调,将汉碑笔意参差其间,使字形非楷非隶,更增一种古雅之趣。尽管这种融裁还是探索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成熟。但仅就这一点就显示,他在艺术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探索者。
一个艺术家在技术上达到一定水准,要特别注重个人学养和知识结构的拓展更新,以学养书。技进乎道,前人已有无数成功范例。没有宽厚的学养基础,任何高超的技术最后都会流于空泛和浮猾,导致形式枯萎。长华既重视实践,也重视理论学习。相信他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能进一步的锤炼、升华自己的美学理想,由此引导自己的创作,向更高境界迈进,在艺术上凿开自己的光明天地。
(2011年5月28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