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艺术作品的完成都不外乎经过二个层面的阶段。一是要表达什么,二是如何表达。我想如果我的文字表述能够得以完成,也许大家对我的作品创作过程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从拿笔作画已有三十几个春秋,对绘画的热爱应该说到了狂热的程度,因为绘画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同时也是提升自身人格,感悟生命的一种最好表达方式,应该说是一种飞翔的感觉。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想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感染观者,让更多的人分亨这种感受。很坦言的讲我是在这种心境中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的。这种过程的乐趣引领着我不断朝向更高的未知领地的探索与发现,我已经把这种过程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也许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力在指引我朝向这一目标努力,有一种使命感。
艺术创作中要表达什么,最重要的是我是谁,我们不能脱离我们生活的大环境。我是传统中国画语境中开始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我想我和搞所谓的“前卫艺术”的画家不同,我的经历在学生时代更多的接受了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层面的认识。东方人有自己的传统,独立的哲学体系、美学体系和审美标准。我想我的艺术创作应该是建立在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度理解和学习后的深刻反思。对传统艺术语言的高度把握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应该讲当代中国画家,应该自觉的把握这一思考。我们的前辈大师们是这样做的,是在这样一种坚苦的磨练中打造自己的艺术新语境,并构建了自己的艺术丰碑,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才富与经验。我的艺术创作的心理路程也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渐向前推进的。对待传统的进程我以为首先要对传统理念进行一次理性的梳理,也就是对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深层把握。中国的文化心理是几千年华夏民族精神创造和情致的产物,对宇宙万物的认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完全不同的体系,包括审美标准,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是建立在中国大环境中确立的自身有别于西方的独立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我想我的艺术创作与这样的文化大背景是分不开的。
艺术创作是一个全过程的个体劳动,是一个艺术家用自身的身心劳动的完整呈现,是情感的最大释放,因为爱才有了这种认知和创作的冲动与激情,我的创作依然如此。
对待传统的认知上,除了精神层面以外,另一个内容就是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与掌握。从古到今,我们的祖先为今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在这里我所讲的不单是水墨画,应该说是全部华夏先人留下的视觉图样(包括汉字、图腾、图案、壁画、画像石、民间艺术、及数民族艺术、原始艺术等等),因而我以为传统应该是全面的传统,而不元明清文人画。
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大主题,对当今和以后的艺术家具有无比的挑战性,在丰富艺术遣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是每一个有使命感艺术家的追求。我以为一个优秀的画家,有进取精神的艺术家要有一个好胃口,既有清醒的头的脑坚实的功力,还要有很强的吸收力。中国的艺术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底气和自信来自于对五千年文化的认知与热爱。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一个前人反复强调的理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的绘画创作经历了几个阶段,十二岁开始接受学院前的教育,拜中央美院教授陈谋为师,开始了基础的绘画启萌,十九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中国画理论与技法的学习对传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得到了多位艺术大师的指教,对后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为日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位老师的课让我受益一生。我们当时在校时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陶一清、梁树年、刘凌沧、黄均等还都健在,有幸聆听这些大师的课,给我们指点作业。当年的中年老师今天都已是七十岁上下的人了,我非常感恩这些老师。中国绘画艺术是有承传的。在校期间领略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足迹大江南北,故宫、敦煌、大足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黄山、秦岭、峨眉、长江三峡、黄河军渡、黄土高原、陕北老区、太行山。工作以后又在国家民委机关刊任美编兼记者,跑遍了西南边疆的村村寨寨,应该说这一切经历都是自己的早期学习阶段,像一个胃口大开的年轻人拼命的吸引一切对自己有用的文化养份,以强壮自己的体质。
1988年赴美国留学,又一个开始了人生的长途旅行。初到美国,一切重新开始,对于学中国画的学子来讲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要克服重重困难,开拓新环境。我想对很多前辈的留学经历来讲,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如何外民族的丰富文化语言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养份。我有一个需求就是继续虚心学习,寻找对自己有用的语言,我是带着对比的心态去了解西方的,也就是常说的走出去。面对西方当代文化,应该说这种大环境与东方文化不能相提并论,我是在一种提问题的心境下去了解我未知的事物,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有深入的了解才有发言权。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西方的艺术成就是明显的,近现代在西方也出现了很世界公认的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劳动与创造丰富了人类的艺术宝库,其作品的影响力是深远的。西方有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形式、风格、色彩表现力的方方面面均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这种探索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以为学习西方有益的绘画语言丰富自身的艺术语言,不影响自身的民族自信,主要在于如何把握一个魂字,灵魂是中国的,语言与风格样式只是对自身语境的一种补充与丰富。我就是以这种心态和文化立场对待自己的创作,血液里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基于以上众多的复杂因素,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对自身的艺术语言进行不断的完善与突破。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我的这种绘画语言不是单一样式的追求,是自己绘画创作中不断更新自己,完善绘画语言的结果,是基于对大文化环境背景对比后产生的一种对本土语境的自我更新完善的过程。说的简单一点对原有的绘画语言进行不断的补充和探索,归纳出以下要素:
时代的变化给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说今天的时代与我们的前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信息时代的来临,地球已经变得很小,我们生活的家园不再封闭,所读取的信息是爆炸式的,对今天的艺术家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我们已不再生活在世外桃园之中,信息的传递速度对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来说可以同时获取。这一切来得太快,变化中的环境给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带来不同的感受,世界不再神密。已有的绘画语境要面对一个万花筒式的五彩世界,我们需要更多的表达力和新的表现方式,寻找依附于母体文化的语言补充,这是新的需要,不能回避的现实。就像当今世界的其它领域不断有新的品种产生,每天有新的词汇,绘画语言也是一样,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改变的敏感观察,新的视觉语言与符号也随之诞生。
面对当下的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冲击,我以为应该用一种冷静乐观的心态面对,坚守自信,理清头绪,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自己审美价值标准,文化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能以一种速成的心态对应环境的变化,速成的东西是短命的。艺术作品的创造不能以失去中华文化的灵魂为代价,民族文化的根没有了,艺术生命也就枯竭了。
还有一点要弄清一种关系,没有民族文化生命根基的艺术样式是单溥的。当下的很多“所谓的前卫艺术”的追随者,多数情况下是西文人审美标准的复制品,为其眼球而生产的作品。这一点严重的误导中国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华文化原有的审美标准和优良传统被所谓的强势文化冲击,这种情况对自身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颠覆,对传统文化继续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我以在海外生活多年经历强烈感受到这一点,我想近年来国内的有识之士也都明眼看到了这一点,我们相信这种强势文化的冲击更能唤起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到民族文化传统继承与发展建设行列。如果丧失自身的文化立场和定力也就丧失了自身的精神追求,丧失原有的审美评叛标准,龙的精神何在?
在我的绘画语境中保留了什么?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心境和传统绘画语言的把握。我的“意象彩墨画法”首先是中华文化元素,母体始终是中国的。祖先给我留下的文化遣产,我们有责任继承,我的作品在绘画语言方向的探索中始终保留了一些中国画的基本元素,有别于西文人的用线造型,在我的画中线造型是始终如一的,在材料方面中国宣纸区别西方的画布,其特性给中国画家提供的最佳的心灵释放空间,把东方审美的意境和表现力推到了佳境。色彩的运用是墨色的补充,中国画应该有色彩,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继承与运用,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体现,现代西方色彩的把握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它满足了我们的画面要求并提升了视觉的冲击力。
我有一个梦想也是一个愿望,希望在所掌握的艺术语言工具中能够表达一种多层次的视觉语境,最终能自己生命中所感悟到的跨越时空的人文感受在画面中表达出来,所以我寻到了一种复合式的表现方法,一种多语境,多层次的表现法。我觉得这种方法能满足自己当下绘画创作的心境,意象彩墨画创作满足了我对画面构成了丰满的张力表达,彩墨的处理解决的画面的感染力以及东方情调的神密感。双层意境表现法引深了我对画面主题意境的物象的深度,使自己营造的画面产生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使之从画面主题的内容、情感表达与绘画形式感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统一。它的完善与否我依然感到是一个挑战,它应该得到更多的完善和语境的提升,所以说“意象彩墨画”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吸引与完善。艺无止境,艺海无边。当代中国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需要众多的艺术创造者付出坚辛的努力,振兴与宏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是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龙的传人的历史责任。
2008年1月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