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文献展”新加坡MOCA开幕现场
在经历了去年一系列文献展走进高校的活动之后,艺术家方力钧似乎有一种“把文献展进行到底”的势头。2012年3月8日下午7点30分,由新加坡MOCA当代艺术馆主办、林大艺术中心协办的“方力钧文献展”在新加坡MOCA当代艺术馆拉开帷幕,这是艺术家文献展系列首次巡回到海外的首站。方力钧早年的习作和历年的创作资料、手稿以文献的方式得以展现,当然更不会缺少方力钧的经典代表作品。
方力钧为什么能够成为方力钧?
文献的作用是在于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艺术家的“后台”工作,能够将艺术家的生命履历一览无遗的展现给世人,这就是文献的力量。
现在有多少艺术家能够找到早年画素描的木箱子?有多少艺术家能在最艰难的时期咬紧牙关,只为了能够进最好的美术馆?方力钧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方力钧,除了思考与勤奋,还离不开他对自己“创作档案”的理性安排。
展览的开幕式上,方力钧讲了一件关于文献资料的趣事:“徐冰老师曾经给我写过一封推荐给杂志编辑的介绍信,信封里还有我当时一幅木刻作品的复印件,多年之后把信件翻出来,发现作品的原件已经不在了,感觉非常沮丧。恰巧第二天,一个唐山的发小跟我说,他那有一件差不多同时期的木刻作品,是我当时送给他的,后来这件作品也多次用到了我的展览中……”方力钧把文献积累的功劳归结为“自己运气好,并感谢朋友们的帮忙”,但言语间还是能够端详出这些年他不易和良苦用心。
由于一些机缘,方力钧得以保存了大量的从小开始学习艺术的文献和档案,包括他学习艺术的经历、最早的习作、教育训练、创作、生活记录等等。90年代初期,在圆明园那段困顿的日子里,方力钧就开始对每一张卖出的作品进行登记、跟踪,这种习惯积累至今,方力钧所有参加过的展览和所有藏家的身份资料都有据可查。
方力钧:这是一次提纲式和阶段性的展览
此次方力钧在新加坡MOCA的文献展系统化的展出了艺术家在不同阶段学习积累和创作实践等一系列关键资料,作品则囊括了方力钧“光头”、“傻笑”、“重复的光头”等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在观展的过程中,新加坡的观众除了能从这些经典代表作品中读到方力钧每个时期对历史和现实处境的回忆,还能通过一些“创作档案”更好地理解和透视方力钧对他所处的特定时代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境遇。
新加坡能否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主场”?
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在东南亚艺术市场不断传来利好消息,以新加坡、印尼为代表的本地藏家们对中国当代艺术似乎有着格外的喜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像林大艺术中心和新加坡MOCA等有东南亚背景或者当地本土艺术机构不遗余力的推广工作。新加坡向来是东南亚的艺术中心,并有打造“亚洲艺术中心”的豪情,这些年新加坡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火热已经成功吸引了国内大腕艺术家频频驻场,并且这股“星岛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否预示了新加坡将不再满足于只做华人艺术家落脚的“港口”,而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个新“主场”呢?
今年开春,林大艺术中心把国内艺术家隋建国的个展运作到新加坡MOCA取得开门红,随后方力钧文献展接过交接棒,国内哪位艺术家将会接到“第三棒”呢?先是雕塑再是架上绘画,接下来又会是什么?林大、新加坡MOCA、中国当代艺术的蜜月期又能走多远?不禁令人遐想。
方力钧为什么能够成为方力钧?
文献的作用是在于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艺术家的“后台”工作,能够将艺术家的生命履历一览无遗的展现给世人,这就是文献的力量。
现在有多少艺术家能够找到早年画素描的木箱子?有多少艺术家能在最艰难的时期咬紧牙关,只为了能够进最好的美术馆?方力钧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方力钧,除了思考与勤奋,还离不开他对自己“创作档案”的理性安排。
展览的开幕式上,方力钧讲了一件关于文献资料的趣事:“徐冰老师曾经给我写过一封推荐给杂志编辑的介绍信,信封里还有我当时一幅木刻作品的复印件,多年之后把信件翻出来,发现作品的原件已经不在了,感觉非常沮丧。恰巧第二天,一个唐山的发小跟我说,他那有一件差不多同时期的木刻作品,是我当时送给他的,后来这件作品也多次用到了我的展览中……”方力钧把文献积累的功劳归结为“自己运气好,并感谢朋友们的帮忙”,但言语间还是能够端详出这些年他不易和良苦用心。
由于一些机缘,方力钧得以保存了大量的从小开始学习艺术的文献和档案,包括他学习艺术的经历、最早的习作、教育训练、创作、生活记录等等。90年代初期,在圆明园那段困顿的日子里,方力钧就开始对每一张卖出的作品进行登记、跟踪,这种习惯积累至今,方力钧所有参加过的展览和所有藏家的身份资料都有据可查。
方力钧:这是一次提纲式和阶段性的展览
此次方力钧在新加坡MOCA的文献展系统化的展出了艺术家在不同阶段学习积累和创作实践等一系列关键资料,作品则囊括了方力钧“光头”、“傻笑”、“重复的光头”等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在观展的过程中,新加坡的观众除了能从这些经典代表作品中读到方力钧每个时期对历史和现实处境的回忆,还能通过一些“创作档案”更好地理解和透视方力钧对他所处的特定时代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境遇。
新加坡能否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主场”?
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在东南亚艺术市场不断传来利好消息,以新加坡、印尼为代表的本地藏家们对中国当代艺术似乎有着格外的喜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像林大艺术中心和新加坡MOCA等有东南亚背景或者当地本土艺术机构不遗余力的推广工作。新加坡向来是东南亚的艺术中心,并有打造“亚洲艺术中心”的豪情,这些年新加坡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火热已经成功吸引了国内大腕艺术家频频驻场,并且这股“星岛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否预示了新加坡将不再满足于只做华人艺术家落脚的“港口”,而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个新“主场”呢?
今年开春,林大艺术中心把国内艺术家隋建国的个展运作到新加坡MOCA取得开门红,随后方力钧文献展接过交接棒,国内哪位艺术家将会接到“第三棒”呢?先是雕塑再是架上绘画,接下来又会是什么?林大、新加坡MOCA、中国当代艺术的蜜月期又能走多远?不禁令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