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不用翻译(附图)

一本书不用翻译(附图)

一本书不用翻译(附图)

时间:2012-03-28 09:24:45 来源:深圳商报

展览 >一本书不用翻译(附图)

徐冰携最新作品《地书》来深参展

  艺术家徐冰(摄影:韩墨)

        从一本包括作者自己在内没人能读懂的《天书》,到一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地书》,OCT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里,艺术家徐冰首次在国内完整地展出了他20多年来关于文字最重要的作品。事实上,在徐冰看来,这两本书截然不同,却又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上的每一个人。
        刚结束不久的台北国际书展上,徐冰著作《地书》在台湾首发,首印3000册,在诚品书店销售一空。3月17日,徐冰带着他的地书系列和此前的天书、新英文汉字两个系列,参加在深圳举办的“书与法——王冬龄、邱振中、徐冰作品展”,最新亮相的地书成为最吸引眼球的作品。
        连版权页都没传统文字
        尽管《地书》是一本具有正式国际书号的书,但无疑没有人会把它看成一本单纯的书,它更像是一件另类的艺术品,寄托了艺术家对未来文字的全部想象。《地书》讲述了一个现代白领一天24小时的符号化生活,每天规律地起床、上班、打卡、吃饭等步骤……有趣的是,这一切都用各类标识语言表达,这些符号的收集整理工作长达7年,经历了收集材料、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最终完成了这本连版权页都没有使用一个传统文字的读物,同时这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
        《地书》是一本可读的小说,全书共分为24章节,翻译成中文是一本大概14000字的书籍,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或教育程度,只要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徐冰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请不同语言的人来读这本书,发现发生歧义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是一本不具任何传统文字、走到哪里都无须翻译的书籍,所以美、德、日等国都有意出版,一份将于伦敦奥运期间发行的特别报纸,也打算连载徐冰《地书》系列,体现奥运国际化的精神。此外,在台北面世之后,此书还将于4月在内地与读者见面。
        一包口香糖引发的灵感
        《地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包口香糖。徐冰说,自己对标识传达功能的兴趣,最早是受到机场的指示系统和飞机上的安全说明书,都是以“识图”为主,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说清楚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这些指示系统和说明书,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共识’读本,这点特别吸引我。2003年的一天,当我看到口香糖包装纸上的几个小图时(请将用过的胶状物扔在垃圾桶中),我想:只用这几个标识既然可以说一个简单的事情,那么用众多标识一定可以讲一个长篇的故事出来。”从那时起,他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标识,也开始研究数学、化学、制图等专门领域的符号。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徐冰一直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不做任何主观的发明和编造,而是完全从各个领域收集整理。随着数字网络技术迅速扩展各类数字产品中标识语言大量出现,使收集整理成了一项无止境的工作。但越是这样徐冰越能感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与此有关的思维也越发活跃起来。
        这促使徐冰思考文字在今天的新境遇。国际化的趋势让世界迅速在缩小,形成“地球村”的概念。“村民”们操着千百种不同的语音,写着互不相通的怪异符号,却生活、工作在一起。显然,语言的不便,成了人类的大麻烦。以种族为基本单位的现存语言,也包括最强势的英语,都显出滞后和不胜任的局限。《地书》就是艺术家在跨越巴别塔的道路上走出的第一步,他尝试使用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来表达今天的生活。尽管这种语言可能还不善于表达更深刻的思想,但徐冰相信,语言总是在使用过程中进步的,如果人们不断地使用,它一定会越来越丰富。
        “假戏真做”到不可思议
        徐冰特别擅长“假戏真做”。此次展览的三组围绕文字展开的作品正体现了这一特点。20多年前,他以一本《天书》一举成名,成为蜚声国际的当代艺术家。《天书》的文字貌似汉字,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虽然这本书不具备作为书的本质,所有内容是被抽空的,但它非常像书。完成这本书的途径,也一丝不苟,每道工序都精准、严格,徐冰亲自参与了刻板印刷的全过程。此后,他又远赴美国,创作了新英文汉字系列,“英文方块字”是徐冰设计的一种看起来像中文,但实为英文的书写形式。原展览是将展厅改为推广这种书法的教室。教室中有黑板,课桌椅,书法用具及教学挂图。徐冰甚至为此编写了一本教科书、描红练习本和教学录影带。观众来到展厅,就像进入了一个书法教室。而在此次《地书》的创作中,徐冰也煞有介事地申请了正式书号,并通过出版系统正式发行此书,也就是说,读者走进书店,就可以买到《地书》。在艺术家看来,“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就会出现。
        与其他两件作品相比,《地书》的文字似乎已经脱离了汉字系统,这件作品参与的讨论和展览,也是属于西方最具试验性的艺术领域。但徐冰却坚持,作品灵感的核心来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自于远古先人的智慧。“我对图形符号的敏感,是由于我有象形文字的传统和读图的文化背景。”
        象形文字的又一次轮回
        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空前绝后的《天书》、《新英文书法》,再看今天展出的用标识符号写成的《地书》,观众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徐冰对中国书法与文字的那种感情。作为生来就唇齿相依的文字与书法,到底在艺术家的眼中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在3月17日下午开幕的《书与法》展览上,徐冰与两位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同台展览,引发关于当代艺术与书法的思考。
        记者:您的作品一直以一种非常当代的面貌出现,而这次与两位书法家同场展览,您认为传统书法怎么和当代艺术发生关系?
        徐冰:其实很多人都在思考怎么把书法引入当代,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但是对我来说,书法的本质进展来自于文字的革命。历史上书法的变化和演进都是和文字的变化演进直接发生关系的,只有这样,书法才能真正被带到当代语境之中。
        记者:但如果文字真的向《地书》的方向转化,书法可能很难跟进。
        徐冰:那时候,应该会有新的书法。事实上,文字已经很大程度地向地书或者说“.com”文字方式转化,比如我们使用的工具,很多并不是读字,而是通过读图来使用。个人电脑之所以能够成为流行工具,最重要的一步是把计算机文字转换成图形文字,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认知这种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的倾向。只是我们的传统概念让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在使用一种新的文字。
        记者:《地书》中类似于象形文字的语言有没有可能在未来表现一些抽象的深层的概念呢?
        徐冰:这本书实际上是谁都可以读懂,因为这些标识在今天成为了我们可共识的一种符号,而且在今天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符号出现。比如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所使用的标志,他在一夜之间可以让全世界的人认识这个字或者是这个图,他承载的信息内容就是“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
        事实上在学者认定甲骨文为一种文字的时候,甲骨文只有260个字符,但是文字学家从中看到了作为一种语言的基因,所以这种语音最后发展成了我们的当代汉语。事实上《地书》可以传达非常多的内容,当你进入以后,你发现它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读物,而且非常有趣的一种文字。
        任何文字都是非常有限的和非常抽象的,英文和中文为什么成为一种非常精致的文字,是因为使用的年代使这种文字变成了一种非常精致的文字,这种精致是由读者补充进去的。所以我想说,在今天其实是新一轮的象形文字的时期,因为我们的生活和几千年以前截然不同了,但是我们所使用的传统的文字方式和几千年以前是一样的,这就可以感觉到文字是如何地滞后,因为我们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在全球化的时代真的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的现象表明了人们对这种旧有的语言方式的不满意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尝试,所以在今天很多领域包括网络、短信、微博等等,人们都在寻找一种视觉的、直接的,不需要像传统文字这样复杂的学习过程的、符合于今天的人们这种没有耐心的、符号化的一种倾向的传达方式。《地书》这个作品其实是在这上面做的一种实验和一种提示。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